立冬的前夕,寒风悄然在京城的大街小巷穿梭,带着几分不容忽视的凛冽。
池雨微家的小院中,一家人正围绕着即将来临的寒潮忙碌起来。
这份忙碌的焦点,自然而然地落在了那即将成为冬日餐桌上的主角---大白菜头上。
父亲池立国,身穿着旧棉袄,脚踩厚棉布鞋,正弯腰仔细检查着自家院旁那座不起眼的菜窖。
这菜窖,是岁月留给她们小家的一份温暖记忆,冬藏夏凉,承载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智慧。
菜窖地下部分大概一人多深,地上部分的高度约1米,宽度1.5米多些。
四周墙壁从最初的灰土,变成现在的砖石。
外面看上去像是一个“凹”字形的小房子,顶部还弄了一个排气孔。
窖内温度适宜,还能通风,冬温夏凉,是存储食物的最佳场地。
这天,池立国正手持铁锹,轻轻敲打着地窖的墙壁,确保每一处都坚固没有安全隐患。
为即将到来的冬储,做好最坚实的准备。
胡同里,邻里间的对话声此起彼伏,比往常多了几分急切与兴奋。
“听说今年的大白菜格外甜,咱们得早点去排队!”
“是啊,晚了,好的可就被挑光了,还得借辆板车才行。”
这样的对话,在冷风中传递着属于冬日的前奏,整个胡同都弥漫着一种即将迎接严寒却又满怀希望的氛围。
夜,深沉且寂静,只有稀疏的星光与远处偶尔驶过的运菜卡车灯光交织,在漆黑的路面上划出一道道短暂而坚定的轨迹。
卡车的轰鸣声在寒夜里显得格外响亮,满载着冬日的温暖与希望——大白菜、土豆萝卜,它们即将成为家家户户餐桌上的主角。
胡同的街道已悄然苏醒,一座座由大白菜堆砌而成的小山,连绵不绝。
一般到了这个时候,天还没亮就起床,一家人“全副武装”,拿着副食本,推着小车,去街道上排队。
这种寒冷的冬日清晨,气温常常在零度上下徘徊,一家人出门,除了购买大白菜,还有土豆,白萝卜,这些都需要排队。
在那个70年代,购买大白菜并非一场简单的市场交易,而是家庭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承载着季节的更迭与生活的期盼。
按照户口分配,每一家都有着自已专属的份额,这个制度虽显朴素,却确保了家家户户都能在寒冬腊月里,桌上不会少了这份朴实且温暖的味道。
一个四口之家,能够分到足足200斤的大白菜,这不仅仅是一个数字,更是冬日里餐桌上的安全感与满足感。
每当这个时候,邻里间相互帮忙,搬运、储存,那份热闹与协作,让这个冬天不再寒冷,反而充满了人情味与温情。
这样的场景,对于现在的池雨微来说,似乎不太能理解。
但在那个物质并不充裕的时代,每一次的排队等待,每一次的搬运存储,都不仅仅是为了简单的食物储备,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体现,是对未来日子充满希望与憧憬的象征。
在冬日的寒风中或许会泛起阵阵疑惑,不禁自问:为什么要在这刺骨的冷意中排起长龙,经受这份似乎不必要的煎熬?
难道,冬日里的大白菜,真就成了稀缺之物,迟一步便没有了吗?
那当然没有,就是有的人家不半夜去排队,也能购买到大白菜。
真正的原因,藏在那些看似平凡无奇的白菜背后。
这时的大白菜,尚未经过精细的分级筛选,它们被简单地划分为一级、二级、三级。
一级菜心坚实,二级则稍显瘪塌,却依旧蕴含着丰富的营养与滋味;三级是最差的那种没有包心。
除了等级,这时候的大白菜还分两种类型。
“冬贮菜”,集中供应期上市的大白菜,还有政府适时推出的财政补贴政策,菜价是最便宜的。
当大白菜的集中上市期过去,“议价菜”便悄然出现在市场上,这时候的大白菜算是零售,没有政府补贴,价格要比集中供应期贵上一些。
现在这时候,正是家家户户购买“冬贮菜”的时候,大家都生怕自已家买大白菜排到最后,都认为前面的才是最好的,这才有了半夜排队的盛况。
每条胡同的尽头,一盏盏昏黄的灯光下,都悄然设立起了临时的售卖点,仿佛是冬日清晨最温暖的守候。
随着夜色渐明,寒风愈发凛冽,但这份寒意并未阻挡住家家户户对冬储菜的期待。
根据每户人口的数量,相应数量的大白菜已经整装待发,静候着它们的新主人。
半夜时分,万籁俱寂,池雨微被母亲黄腊梅轻柔却坚定的声音唤醒:“小微,时候不早了,该起了。”
池雨微昨晚主动请缨,要亲自体验七十年代大批量购买冬储菜的场景,这份对过去的好奇让她充满了动力。
按照平常的休息习惯,这会儿早应该陷入熟睡,但池雨微一叫就醒。
“妈,醒了,给我几分钟准备。”池雨微边说边从温暖的被窝中坐起,眼神中闪烁着对未知的好奇与兴奋。
迅速穿上厚重的棉服,那是母亲亲手缝制的,虽然款式朴素也不好看,却异常保暖。
内搭是母亲新织的毛衣,柔软而贴身。
大棉鞋里,几双袜子层层叠加,仿佛小小的堡垒,抵御着外界的严寒。
池雨微拿起那顶老军用棉帽,心里虽有几分嫌弃其外观的难看,但最终还是乖乖戴在了头上。
黄腊梅见状,连忙上前,细心地帮她调整帽子的位置,将帽帮子往下拉,确保耳朵和脖子都被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
“你这孩子,别光顾着好看,暖和才是紧要的。”黄腊梅的话语中满是慈爱与关怀,那两个“大耳朵”帽檐轻轻垂落,将池雨微的脸庞映衬得更加稚嫩。
凌晨一点刚过,家中除了小弟池明远仍在梦乡中酣睡,其余人——父亲池立国、母亲黄腊梅以及大哥池明辉都已整装待发。
他们带着从邻居家借来的三轮板车,那是一家人运回冬储菜的得力助手。
夜色中,踏上了前往胡同口售卖点的路。
寒风虽冽,但他们的心中却充满了温暖与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