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明:明圣祖
挽明:明圣祖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挽明:明圣祖 > 第598章 天时和人和

第598章 天时和人和

加入书架
书名:
挽明:明圣祖
作者:
朴学圣使
本章字数:
4388
更新时间:
2025-07-08

俄军主要集结的方向在乌法和彼尔姆这两个地方。尤其是乌法,它正处于面对东方帝国兵锋的第一线,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在这里,俄军集结了多达十二万的兵力,其规模之大令人瞩目。

而这支庞大军队的主帅,正是多尔衮的老对手——菲多特·阿列克谢耶夫·波波夫侯爵。需要注意的是,自从叶卡捷琳娜失守后,菲多特公爵的爵位被降为了侯爵。沙皇阿列克谢对他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在前线戴罪立功,以挽回失去的声誉和地位。

菲多特侯爵与大明帝国己经打了多年的战争,对明军的战术和战略有一定的了解。他自认为己经成功地偷师了明军的一些战术,于是在乌法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他挖掘了数条长达十公里的壕沟。

这些壕沟不仅规模巨大,而且布局巧妙,显然是经过精心设计的。菲多特侯爵将十二万俄军进行了合理的部署,除了留下一万守城士兵和三万哥萨克骑兵外,其余七万市民军全部被安排进入了壕沟。

这样的安排,其目的不言而喻。菲多特侯爵显然是想利用壕沟来抵御大明军队的进攻,打一场壕沟攻防战。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俄军的防御优势,给大明军队造成巨大的阻碍。

然而,对于菲多特侯爵的这一举动,多尔衮却表现出了不屑一顾的态度。他对朱由校说道:“此人看似偷师了明军的看家本领,但实际上只是学到了一点点皮毛而己。”多尔衮的话语中透露出对菲多特侯爵的轻视,似乎对这场即将到来的壕沟攻防战充满了信心。

而在另一座城堡彼尔姆,这里正集结着一支庞大的俄国军队。这支军队由八万士兵组成,其中包括西万多名俄国精锐骑兵—贵族骑兵残军,两万余名市民军以及俄国最为精锐的火枪兵——两万首都军。

根据军情局的情报显示,自天启三十三年(1653年)正月以来,原本遭受重创的俄国军队总数己经下降到了大约十五万人左右。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不知从何时起,原本财政枯竭的俄国人突然获得了大量的军火,以及源源不断的粮食和贵金属。

在短短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沙皇竟然能够再次武装起二十多万大军!尽管新征召的军队中绝大多数都是战力不强的市民军,但俗话说得好,蚁多咬死象。面对如此众多的敌人,要让多尔衮像啃骨头一样,一路势如破竹地推进到俄国首都莫斯科,确实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

更何况,生活在乌克兰平原上的哥萨克部落,他们以勇猛善战而闻名于世。这些部落人民,虽然并非正规军队,但他们的战斗能力却不容小觑。只要俄国人能够付出足够的代价,就有可能顺利地从哥萨克部落招募到一支规模庞大的十万大军。

相比起那三十多万俄国军队,朱由校更为看重的其实是哥萨克部落军。因为这些人仿佛天生就是战士,他们有着顽强的斗志和不屈的精神,不到最后一刻绝对不会轻易放下手中的武器投降。

大明帝国进入西伯利亚地区己经二十多年了,在这漫长的时间里,与哥萨克人之间发生过无数次激烈的战斗。而令人惊讶的是,死于哥萨克人手中的大明士兵竟然占到了阵亡士兵总数的七成之多!这充分说明了这些哥萨克人的强悍战斗力,他们绝对是一支极其难缠的对手。

朱由校对这一情况感到十分不解,他不禁疑惑地问道:“既然这些哥萨克人如此容易被金钱收买,那么我们的军情局为何没有从这一点入手呢?毕竟,与俄国相比,我大明帝国国力更加强盛,单说财富的话,那可真是多得数都数不清啊!而且,只要不是傻子,在俄国和我大明之间做选择,他们肯定更应该选择为我大明效力才对啊!”

对于皇帝的不解,多尔衮微微一笑,然后耐心地解释道:“陛下,您有所不知啊。这二十多年来,咱们与哥萨克人之间的战争可谓是异常激烈,据不完全统计,大约有数万哥萨克人在我们的手中丧命。而我们自己军队的绝大多数伤亡,也正是拜他们所赐啊!所以说,即便他们现在胆敢投靠我们,我们又怎么能毫无保留地信任这些见风使舵、有奶便是娘的异族呢?”

“异族?”朱由校听到这个词,不禁有些诧异。他原本以为,只要哥萨克人愿意归顺大明,就可以将他们纳入麾下,成为大明帝国的一支强大力量。然而,多尔衮的这番话却让他意识到,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

朱由校深吸一口气,稍稍平复了一下情绪,正准备下达命令时,多尔衮突然又开口说道:“陛下,还有一件事情您可能不知道。根据最新的情报显示,目前乌克兰平原上的哥萨克人正在闹独立呢!他们与波兰人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恐怕就算俄国人再怎么有钱,也未必能够迅速招募到足够的人手来填补这个空缺啊。”

“哦?”朱由校闻言,眼睛猛地一亮,心中顿时涌起一股惊喜之情。

诚然,哪怕是俄国人招募了十万哥萨克人,在西十万明军精锐面前,哪怕在多几倍的哥萨克,都未必能够入得了他的眼。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波兰人竟然帮了如此大忙,成功拖住了哥萨克人,使得擅长使用雇佣军的俄国人不得不征召自己的国民入伍。这对于明人来说,无疑是一个绝佳的好消息。

要知道,俄国人即便再善战,在短短半年时间内,恐怕也难以将普通老百姓迅速训练成精锐士兵。想到这里,朱由校心中的大石头终于落了地,他开始与多尔衮一同商议起接下来的作战方略。

尽管大部分时间都是多尔衮在详细讲解,但首次来到前线、亲身感受战场氛围的朱由校,却并未因自己在其中所起作用较小而感到烦恼。毕竟,术业有专攻,即便他脑海中有再多的军事案例,也远不如身处前线的指挥官对局势有着更为清晰的认知。

此战,天时、地利、人和,大明占据了天时和人和,失败那是不可能的,没有地利,有他朱由校的存在,变也能给变出来。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