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城中,一座营帐矗立在一片空旷之地。帐内烛火摇曳,将整个空间照得略显昏黄。此时,一名侍卫匆匆走进营帐,躬身行礼道:“太子殿下,陛下的密信到了。”
正坐在案前翻阅军报的萧墨染闻声抬起头来,他剑眉星目,面如冠玉,一身黑色甲胄更显英武不凡。只见他伸手接过那封密信,小心翼翼地拆开信封,取出信纸展开阅读起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萧墨染原本平静的面容渐渐浮现出一丝疑惑之色。片刻之后,他放下手中的信纸,自言自语道:“有空余兵力就可以派去青海行省,没空就算了?这……父皇究竟意欲何为呢?”
萧墨染眉头微皱,开始陷入沉思之中。青海行省地处边陲,局势复杂多变,按理说应该尽快增兵以稳定局面才对。可如今父皇却给出如此模棱两可的指示,实在令人费解。难道其中还有什么深意不成?还是说朝廷内部出现了什么变故?一连串的疑问涌上心头,让这位年轻的太子一时之间有些不知所措。
青海行省平章政事府内,气氛凝重而压抑。大堂中央,李文轩端坐在主位之上,面沉似水,他那锐利的目光紧紧盯着下方站着的一名手下。
只见那名手下恭恭敬敬地呈上一封信函,并轻声说道:“大人,这是陛下刚刚传来的密旨,请您过目。”
李文轩微微点头,伸手接过信函,缓缓展开阅读起来。随着阅读的深入,他的眉头越皱越深,脸色也变得愈发阴沉。待读完之后,他将信函重重地拍在桌上,发出一声沉闷的响声。
“哼!”李文轩冷哼一声,开口说道,“陛下竟然要我们务必拖住北璃国的军队,还说能避战就尽量避战,让我们再坚持三个月的时间。说是太子殿下若是得空,便会前来派兵支援。真是荒唐至极!”
紧接着,他猛地站起身来,怒不可遏地吼道:“哈哈哈,好一个陛下的旨意!听他的?去你娘的拖延时间!我这里兵力本就不足,上层的精锐人手更是匮乏,你让我拿什么去拖?难道靠嘴皮子吗?还有那个所谓的援兵,说得轻巧,谁知道太子殿下何时才能有空赶来支援?简首就是痴人说梦!”
听到李文轩如此愤怒的话语,方才给他读信的那人心头一颤,眼中流露出一丝惶恐之色,连忙劝道:“大人息怒,大人慎言啊!陛下的旨意咱们可不敢违抗……”
然而,此时的李文轩哪里听得进去这些劝告,他依旧怒火中烧,继续咆哮道:“违抗又如何?如今这局势,叫我如何遵命行事?这不是把我们往火坑里推吗?”整个大厅里回荡着他愤怒的吼声,让人不寒而栗。
南宋临安城,早朝结束后,朝堂之上的众多官员们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交头接耳、议论纷纷。“陛下对青海行省战事似乎并不是那么在意啊!这究竟是为何呢?”
有人附和道:“可不是嘛,想当年咱们可是耗费了三西十万的兵力,历经千辛万苦才夺下这块土地的呀!”众人纷纷点头,表示认同。
与此同时,在皇宫内的养心殿里,萧之韵恭敬地站在萧无双面前,开口问道:“父皇,孩儿心中有一事不明,斗胆请教。”皇帝微微一笑,仿佛早己料到儿子会有此一问,说道:“朕知道你想问什么,无非是关于朕为何对青海行省的战事不太上心吧。”
萧之韵点了点头,静待萧无双解惑。只见萧无双缓缓起身,走到窗边,望着远方若有所思地说:“其实,对于整个南宋而言,青海行省不过是一枚棋子罢了。如今,北璃国的北境正遭受着北蛮大规模的入侵,其边境压力之大可想而知。而青海行省这边的战事一首拖延不决,正好牵制住了北璃国的一部分精力和兵力。相比之下,他们可比朕着急多了。所以,朕故意下令让前线将士再拖上三个月。一来是因为目前的局势对我方有利;二来则是考虑到季节因素。待到九、十月份时,草原逐渐枯黄,北蛮的后勤补给将会变得十分困难,那时这场战争自然就难以持续下去了。如此一来,不仅可以节省我方的兵力和资源,还能坐收渔翁之利,何乐而不为呢?拖垮了可以顺势继续和北璃谈判扩大土地,拖不夸青海行省也能保住。”
听完萧无双这番话,萧之韵有些震惊。
“北璃国北境这等机密之事。父皇……”
“朕早年前安排的棋子。”
“知晓了,儿臣告退。”
这时从旁边隐蔽之处走出来了一个人,“郭先生,你认为之韵和墨染谁能堪当大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