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个维修工成为企业家不过分吧
我一个维修工成为企业家不过分吧
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 > 我一个维修工成为企业家不过分吧 > 第25章 与科研机构合作

第25章 与科研机构合作

加入书架
书名:
我一个维修工成为企业家不过分吧
作者:
桂东细雨
本章字数:
5964
更新时间:
2025-03-06

在东华纺织厂那略显陈旧的会议室里,气氛凝重而压抑。厂长杨一明坐在长桌的一端,眉头紧锁,眼神中透着疲惫与焦虑。厂部办公室主任兼技改小组长李峰则在一旁快速整理着资料,时不时偷瞄一眼厂长,心里也在犯嘀咕。

技术部长吴德双手交叉抱在胸前,表情严肃,似乎在思考着什么重大问题。工会主席张姐倒是一脸关切,不时给大家续上茶水。生产车间主任王强则大大咧咧地坐在那里,却也能感觉到空气中弥漫的紧张气息。

“大家都知道,咱们厂现在的处境很艰难。” 杨一明终于打破了沉默,声音低沉而沙哑,“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我们的设备和技术都己经落后了,如果不想办法改变,厂子迟早得关门。”

众人都默默点头,这些情况他们心里都清楚,只是一首以来都没有找到很好的解决办法。

“我听说有几家科研机构在纺织技术方面很有研究,咱们是不是可以考虑和他们合作?” 李峰小心翼翼地提出了自己的想法,眼睛看着杨一明,希望能得到他的认可。

“和科研机构合作?这可不是一件小事,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精力,而且效果还不一定能保证。” 吴德皱了皱眉头,有些担忧地说道。他作为技术部长,深知技术研发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但是如果不试试,我们就只能坐以待毙了。” 王强忍不住大声说道,“现在车间里的设备经常出故障,生产效率低下,工人的积极性也不高。要是能引进新的技术,改善生产环境,肯定能提高产量和质量。”

张姐也跟着点头:“王强说得对,我们也得为厂里的工人们着想。现在厂里效益不好,大家的收入都受到了影响。如果能通过合作让厂子好起来,对大家都有好处。”

杨一明听着大家的话,心里很是纠结。他何尝不想让厂子起死回生呢?可是合作的风险就像一座大山,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大家先别急,我们得好好研究一下。吴德,你先说说和科研机构合作具体需要哪些技术支持?”

吴德清了清嗓子,开始详细地介绍起来:“目前我们的纺织工艺比较传统,染色、织造等环节都存在很多问题。我了解到有一家科研机构研发出了一种新型的环保染色技术,不仅能减少污染,还能提高染色的均匀度和牢度。另外,在织造方面,他们也有新的设备和工艺,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听起来很不错,但是这些技术的引进成本肯定很高吧?” 杨一明担忧地问道。

“初步估算,引进这些技术和设备大概需要五百万左右的资金。” 吴德无奈地说道。

“五百万?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我们厂现在的资金状况很紧张,去哪里筹集这么多钱呢?” 李峰面露难色。

一时间,会议室里陷入了沉默,大家都在思考着资金的问题。

“我觉得我们可以先向银行贷款一部分,然后厂里再自筹一部分。” 张姐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我们可以发动厂里的员工,大家一起想办法。毕竟这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

“贷款也不是那么容易的,银行需要评估我们的还款能力。而且自筹资金,能筹到多少还是个未知数。” 杨一明叹了口气,感觉问题越来越棘手。

“厂长,我觉得我们不能只看到困难,也要看到合作带来的机遇。” 王强站起身来,激动地说道,“一旦我们引进了新的技术和设备,我们的产品就能在市场上脱颖而出,到时候收益肯定会很可观。我们可以先制定一个详细的合作计划和资金预算,然后再去和银行沟通,我相信只要我们有信心和决心,一定能解决资金问题。”

王强的话让大家重新燃起了希望,杨一明的眼神中也有了一丝光亮。“好,王强说得有道理。那我们就先这样定下来,吴德,你和李峰负责联系科研机构,了解更多关于合作的细节和条件。张姐,你组织一下员工,向大家说明情况,看看能自筹多少资金。我去和银行方面沟通,争取贷款。”

“好的,厂长。” 众人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大家都开始忙碌起来。吴德和李峰西处奔波,与多家科研机构进行洽谈。他们发现不同的科研机构有着不同的优势和合作方案,有的侧重于技术转让,有的则希望能够共同研发,共享成果。

“李主任,我觉得这家科研机构的合作方案比较适合我们。” 吴德拿着一份资料对李峰说道,“他们愿意以较低的价格转让染色技术,并且还可以提供技术人员来指导我们进行设备改造。而且在合作期间,如果我们有新的需求,他们还可以继续为我们提供技术支持。”

“听起来是不错,但是我们还是要再和他们谈谈价格和其他细节问题。毕竟我们的资金有限,能省一点是一点。” 李峰谨慎地说道。

两人又经过了几天的艰苦谈判,终于和这家科研机构达成了初步的合作意向。

与此同时,张姐在厂里组织了员工大会,向大家详细说明了厂里的困境和与科研机构合作的计划。没想到,员工们的积极性非常高,纷纷表示愿意为厂里出一份力。有的员工拿出了自己的积蓄,有的则发动亲戚朋友帮忙。短短几天时间,就自筹了一百多万资金。

而杨一明在银行那边也遇到了不少困难。银行对他们厂的财务状况和还款能力表示担忧,不太愿意贷款。杨一明多次与银行负责人沟通,向他们详细介绍了合作项目的前景和厂里的发展规划,并且承诺会以厂里的固定资产作为抵押。经过不懈的努力,银行终于被他的诚意所打动,同意贷款三百万。

就在大家都以为合作即将顺利进行的时候,又出现了新的问题。科研机构在对东华纺织厂进行实地考察后,发现厂里的基础设施和管理水平都比较薄弱,担心合作后会影响项目的推进和效果。

“杨厂长,你们厂的情况比我们预想的要复杂一些。如果要进行合作,你们必须先对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并且加强管理。否则,我们很难保证合作的顺利进行。” 科研机构的负责人严肃地说道。

杨一明一听,心里又是一沉。基础设施改造又需要一笔不小的资金,而且加强管理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做到的。“张总,我们知道厂里存在一些问题,但是我们己经在努力改进了。资金方面我们会再想办法,管理方面我们也会尽快制定方案,请您再给我们一些时间。”

回到厂里,杨一明召集大家再次开会商量对策。

“厂长,我觉得我们可以先集中精力对与合作项目相关的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其他的可以慢慢来。资金方面,我们看看能不能再向政府申请一些扶持资金。” 李峰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政府扶持资金?这倒是个办法,但是申请难度肯定也不小。” 杨一明有些犹豫。

“不管怎么样,我们都要试一试。总不能因为这个就放弃合作吧?” 王强坚定地说道。

于是,杨一明又开始忙碌起来,西处奔走申请政府扶持资金。在这个过程中,他遭遇了无数的冷眼和拒绝,但他始终没有放弃。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成功申请到了一百万的政府扶持资金。

有了资金的支持,厂里开始对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同时,杨一明也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改革方案,加强了对生产、质量、人员等方面的管理。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东华纺织厂终于与科研机构正式签订了合作协议。在合作后的一段时间里,厂里的生产逐渐走上正轨,新的技术和设备带来了显著的效益。产品质量得到了大幅提升,市场份额也逐渐扩大,厂里的效益越来越好,员工们的收入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在一次厂庆大会上,杨一明站在台上,看着台下欢呼雀跃的员工们,心中感慨万千。“这次与科研机构的合作,让我们厂获得了新生。这一路走来,充满了艰辛和挑战,但我们始终没有放弃。感谢每一位为厂里付出努力的员工,也感谢科研机构对我们的支持。未来,我们将继续努力,把东华纺织厂发展得更好!” 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掌声是对过去努力的肯定,也是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