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民间志
九州民间志
当前位置:首页 > 悬疑 > 九州民间志 > 第56章 《关汉卿轶事》

第56章 《关汉卿轶事》

加入书架
书名:
九州民间志
作者:
一分零二秒
本章字数:
5338
更新时间:
2025-06-21

大都的雪下得没脸没皮,翠云坊的青石板路被盖成条“白龙”。关汉卿掖紧青布大氅,酒葫芦早冻成冰砣,哐当撞在勾栏木门上。门“吱呀”开条缝,班主李胡子油光水滑的脑袋探出来:“哟,关爷!朱姑娘在后台等疯了,新改的《拜月亭》唱段,就等您勘定呢!”

关汉卿哼了声跨进门,靴底积雪在青砖上踩出深色脚印。后台乱成蜂窝,小徒弟们抱着戏服乱跑,胡琴与锣鼓碰得叮当响。朱帘秀坐在妆台前,铜篦子篦头,乌发如瀑垂下。听见脚步声,她也不回头:“再晚刻把钟,我就把你那套‘铜豌豆’谱成丧曲!”

关汉卿凑到镜前挤眉弄眼:“朱大姑娘,您这眉毛画得跟张飞似的,再凶些,酒客都得吓跑!”朱帘秀反手甩来粉扑,砸在他脑门上:“就会贫嘴!前日说去汴梁采风,带回甚宝贝?”

关汉卿掏出皱巴巴的册子:“汴梁城根听来的故事——有个寡妇被里正诬陷偷人,关在大牢……”话未毕,外头传来哭骂声。众人挤到帘边,见老妇被衙役架着拖行,鞋掉了,哭号着“青天大老爷”,雪地上拖出一道血痕。朱帘秀猛地攥住关汉卿手腕,指尖冰凉:“这就是我前日说的……”

关汉卿望着老妇被拖远的背影,喉结滚动。他转身撞开李胡子:“备马,去大牢!”李胡子急得跺脚:“关爷!大牢能随便闯?”关汉卿回头,眼里燃着火:“我就疯这一回!”

大牢在城西北角,墙缝渗黑绿水。狱卒王三收了二十文铜钱,才开条门缝:“只许一盏茶功夫,别乱瞅!”关汉卿跟着他往深处走,霉味呛得人睁不开眼,每步都踢到枯草与刑具。到女牢,王三拿竹签敲铁栏:“张秀娥!有人探你!”

草席堆里蠕动出个浑身是伤的女子,头发披散,却把婚时红绳紧缠手腕。看见关汉卿,她先是一愣,随即惨笑:“先生识字,求您……”话未说完,剧烈咳嗽,嘴角沁血。关汉卿蹲下身,借油灯看见她的眼睛——肿得快睁不开,却亮得像燃炭。

“他们说你偷了玉镯?”关汉卿轻声问。张秀娥别过脸,笑声带锈味:“玉镯是赵员外家三郎逼我爹卖田时扔的‘聘礼’。如今爹饿死,娘瘫了,倒说我偷东西……”王三催促:“别啰嗦!官爷还等回话!”关汉卿拍银锭在他手里:“再给盏茶功夫!”

王三颠颠银锭,咧嘴笑了:“您随意,小的去门口望风。”等他走远,张秀娥突然抓住关汉卿袖口:“先生若能写戏,就写这世道——穷人想活,比死还难!”她腕上红绳勒进肉里,“我死没关系,可我娘……还有看您戏的人,得知道世上有多少冤!”

当夜,关汉卿在书斋坐了通宵。油灯爆无数回花,稿纸扔了满地。写到窦娥发三桩誓愿时,他猛地摔笔又捡起——不行,还不够狠!他要让天地都听见这冤!于是写道:“天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天!地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地!”写完,泪水滴在纸上,晕开墨字。

朱帘秀来找他时,书斋像遭了劫:砚台翻地,墨汁染墙,关汉卿抱酒坛蜷在胡床,胡子沾墨。她默默收拾,却见他突然跳起来,抓住她的手:“朱姑娘,窦娥临刑前该怎么骂?是不是该把这天地热热闹闹骂个通透?”

朱帘秀望着他发红的眼睛,突然落泪:“汉卿,你这是拿命在写啊……”关汉卿笑了,笑得呛出酒:“命?我这命早不值钱!可这戏,能让更多人命值钱些!”他拽着朱帘秀坐下,铺稿纸在她膝头,“您扮窦娥,定要把那股子烈性演出来!”

拍戏那日,后台气氛像结了冰。李胡子蹲角落抽烟,烟灰扑簌簌掉鞋面:“关爷,衙门里的人来过了,说这戏‘影射朝廷’,再演就……”话未毕,朱帘秀己披上窦娥枷具:“李班主,您养我们这些年,如今要怕,便把我和汉卿赶出去!只是这戏,我非演不可!”

她走到镜前细细描眉,平日里俏皮眉眼,此刻尽是悲戚。关汉卿站在旁:“朱姑娘,您知道我最佩服您哪点?”朱帘秀眼也不抬:“别贫,说正事。”“您的眼睛,”关汉卿轻声道,“演旦角时,眼里有万种风情;如今演窦娥,眼里有千般冤屈。”朱帘秀手猛地一抖,眉笔在眼角画出道歪线。

开演时,勾栏挤得苍蝇都飞不进。朱帘秀拖枷具上台,唱“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时,底下突然有人号啕。哭声像潮水蔓延,关汉卿躲侧幕,看见前排老汉攥着儿子被抓修河的诉状,哭得鼻涕眼泪糊脸。

戏演到窦娥发三桩誓愿,外头炸雷般怒喝:“停演!”衙役举水火棍乱打,观众抄板凳反抗:“凭甚不让演?这天底下还有说理的地儿吗?”混乱中,朱帘秀被推搡跌倒,关汉卿扑过去护住她,却见她突然爬起,对衙役头子高声唱:“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

他们逃了,混在运粮车队南下到杭州。杭州的春暖得腻人,西湖柳丝像姑娘绿裙,风一吹就飘。可关汉卿没心思看景,茶寮听人说书,闻歌女被恶霸逼迫,当夜动笔写《救风尘》。

朱帘秀在杭州勾栏红得发紫,卸妆时却对着镜子发怔——眼角细纹更深,台下看客却越来越多带故事来。有回演完《救风尘》,小姑娘哭着跑来后台,说被继父卖去青楼,求朱帘秀救她。朱帘秀抱着她,想起当年的自己,咬牙:“别怕,姐姐给你留条活路!”

关汉卿越来越疯魔。他在酒楼和马致远拼酒,醉了站栏杆唱《南吕·一枝花·不伏老》:“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唱得涕泪横飞,满楼客人侧目。马致远拍他肩膀:“汉卿,你这性子,到哪都改不了!”关汉卿回酒嗝:“改?改了还是关汉卿吗?”

夜阑人静,他望着西湖水发呆。朱帘秀披衣过来,听见他喃喃:“咱们写了这么多戏,真能救得了人吗?”朱帘秀坐他身旁,指尖划水漾涟漪:“至少,看客们知道,这世上有冤,就有人敢说;有恶,就有人敢骂。”

晚年关汉卿回大都,头发全白,背驼了,进勾栏眼睛仍亮得像少年。他教徒弟写戏,抄本子给他们,总说:“要写人心里的苦,别只写风花雪月!”

临终前,他攥着《窦娥冤》稿纸,让徒弟扶他坐起,说要改结尾:“窦娥的冤,该让她父亲回来昭雪……还要让恶人都得报应……”朱帘秀守在床边,泣不成声:“汉卿,您歇着吧,我们都记着您的话呢……”

关汉卿望着她笑了,笑容带解脱:“朱姑娘,这辈子,能和您、和戏、和冤魂们作伴,值了。”他的手慢慢松开,稿纸飘落在地,像片被风吹落的黄叶。

窗外又飘起雪,和多年前翠云坊的雪一样,无声落人间。可勾栏灯火,永远亮着——那些戏、那些冤、那些不屈的灵魂,都在灯火里,活了下去。

关汉卿走后,朱帘秀把他的戏抄了一遍又一遍。有回演《窦娥冤》,正值六月,戏台突然飘起雪花,台下看客惊得跪地哭喊“窦娥显灵”。朱帘秀知道,这是关汉卿的魂,还在替冤屈者讨公道。

后来,有人说在江南水乡见过个疯老头,拄着拐棍教孩童唱《窦娥冤》;也有人说,杭州勾栏的台柱们,夜半总能听见胡琴响,像是关汉卿又来改戏了。

这世上的冤,或许永远断不清;但只要还有人唱着关汉卿的戏,那些藏在字里行间的火,就永远不会灭。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