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行必降服邪魔,平息动荡。”
“我要辅佐皇上确立宪法,重振国家雄风,让我们的祖国再次崛起并屹立不倒,不再任由列强凌辱!”
说完,杨度带领着一批北洋军人,步伐坚定地向广宗寺走去。
途中的香客见状,都恭敬地避让开路,为这久负盛名之人肃清前行之路。
很快,他便抵达了广宗寺门前。
“这位贵宾,您造访广宗寺是为何事?”
………
一个小沙弥看见跟随杨度身后的北洋士兵,忍不住有些紧张地询问。
“哈哈。”杨度一笑作答,“麻烦通传一声,说是杨度此次前来,旨在与贵寺法宗禅师探讨佛法交流。”
“啊?”小沙弥听罢吃了一惊,问道,“您就是大名鼎鼎的杨度先生吗?”“正是。”杨度微笑着点头确认,并拱手说道,“烦请您通报一声。”
小沙弥点点头回应后,说了句“贵客稍候”,随即转身跑向寺院后院。
彼时,于广宗寺后院的禅房中,一位年轻的和尚正闭目凝神。
他身穿袈裟,面容白皙如玉,头顶刻有戒疤,眉目秀丽且气质儒雅。
他睁眼望向外窗,唇角浮现一抹苦笑。
“原本清净自在之身,奈何牵涉世俗红尘。”他轻轻叹息一声自语,“倘若得到菩提相助,或许能在彼岸会遇恶魔之神。”
而在
没过多久,一串轻盈的脚步声划破了寂静。
一个小沙弥快步走近,毕恭毕敬地说道:“法宗禅师,杨度先生来访,希望与您研讨佛法。”
法宗禅师听罢,轻轻皱起眉头,无奈叹息道:“请他入内吧。”
沙弥闻言后退下。
很快,房门缓缓打开,杨度迈步入室。
屋中檀香氤氲,伴随着一股淡雅脱俗的气息,令人心神宁静。
杨度扫视西周,不经意间发现了榻上端坐的一位青年僧人。
那一抹清淡的香味正是从他身上散发出来的,不禁在心中暗暗称赞。
“法宗禅师,多年未见,一切可好?”杨度缓步向前,抱拳作礼。
法宗禅师渐渐睁开双目,眼神清澈如水,安然注视着杨度,轻声道:“皆为安宁,感谢虎公挂念。”
两人落座后,随即展开了深入的佛经讨论。
杨度天赋过人,年少时便崭露头角,对佛学有着极高的造诣。
而法宗禅师作为当代的大德高僧,佛法造诣更为深厚,两人对于佛经的理解恰到好处地相互辉映。
他们时而争论得热烈,时而又会心一笑,在思想的交汇处碰撞出绚烂火花。
一番深入辩论之后,二人沉浸在对佛法领悟的喜悦之中。
然而,当话题转向国事之时,法宗禅师似乎有些惆怅。
他摇了摇头,带着一丝苦笑问:“虎公,你此次前来,难道仍是为君主立宪制一事?我不过是个远离尘世之人,怎能参与这红尘纷争?”
原来,杨度过去多次向法宗禅师讨教关于君主立宪制的看法。
受东瀛岛国兴盛的启发,他对这一政治制度满怀向往。
但是,法宗禅师却不以为然,认为君主立宪制并非夏国的最佳选择。
尽管禅师多次规劝,杨度却固守己见,不曾妥协。
“法宗禅师,君主立宪制果真毫无实现可能吗?”杨度紧蹙眉头,神情庄重地追问道。
这个问题困扰他许久,也是这次来到五台山的主因。
法宗禅师稍加思索后缓缓开口道:
“虎公啊,尽管我只是个方外之士,但对这天地间的变局却能有所感悟。”
“虽君主立宪制有一定的优势,但却未必契合夏国之实情。”
“夏国拥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传统,应探索出属于自己的发展方向。”
杨度默不作声,内心却泛起了涟漪。
他深刻理解法宗禅师的睿智和远见,意识到自己过去太过执着和顽固。
初识之时,两人便惺惺相惜,畅谈至深。
之后,杨度赴东瀛留学,归来亦时常相聚谈心。
彼时,杨度的内心己被深深触动,目睹东瀛迅速崛起后,对“君主立宪制”趋之若鹜,期待在夏国实践这一变革之路,带领国家走向富强昌盛。
法宗禅师才思卓绝,洞察时局变化,曾以委婉方式告诫杨度,此路并非正途。
杨度决心坚定,心想不尝试如何知道成败?再者,除了君主立宪制,还有哪条道路能够引领国家走向未来?因此,
在这个风云激荡的时代,各种思想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宛若古代百家争鸣再度辉煌。
在这波澜壮阔的思想潮流中,杨度始终坚守自己的信仰。
他深知,一个国家的根本在于自身深厚的文化积淀,盲目照搬西方模式,即使取得一时繁荣,那又如何能称得上真正的夏国?
所以,他认为唯有“君主立宪制”才是最切合夏国国情的理想制度。
只是,出于对法宗禅师的敬仰,他还是忍不住将疑惑提出,渴望能从禅师那里获得更多的启发。
这位饱经沧桑的智慧长者看着杨度——即被尊称为“虎公”的非凡人物。
他忆起初次相见的情景,那时虎公青春焕发,满腔热血,全心为国为民奉献,令自己深深敬佩。
虎公赴东渡寻真理,期盼能给夏国带来革命性变革。
当初法宗禅师也寄予厚望,希望他成就济世救人之伟业。
可是,命运难料,当法宗禅师再次耳闻杨度的名字,得知他己经踏上了“**”这条不归路。
这让
法宗禅师微微叹息,语调间流露出浓浓的惋惜与无助。
他试图劝导杨度放弃那条荆棘满途的路径,遵循他的指引行动,或许还能抓住一线生机。
然而,杨度内心坚守自己的信念,毫不动摇。
法宗禅师心中十分明白,天机玄妙莫测,随意泄漏可能导致不可预见的结果。
但他仍然忍不住对杨度轻声提醒:“虎公的宏大愿望,终究能够实现。
只是目前时机未到,为何不修身养性,静候命运归处?”
然而,“天命”一词使杨度困惑不解,他追问法宗禅师:“这天命之人到底是谁?现在又在何方?我如何寻觅?”
面对这些疑惑,法宗禅师没有给出明确答复。
他的目光移向窗外,深邃的眼神仿若洞察世间万象。
窗外景致绚烂多彩,似乎有一道紫气从东边缓缓升起,犹如日出的光辉一般。
但在那紫气笼罩之地,却传来阵阵龙啸凤鸣,异兽现身,隐约还潜伏着一个令人生畏的魔神。
这一景象触动了法宗禅师内心,产生了探寻之意。
不过,作为僧人他知道,一旦踏入尘世纷扰之中,便难以洞悉天地的运势和个人劫数。
“若渡此岸达彼岸,终会遇见那位魔神。”
他用这句佛教意意深长的话,试图为杨度提供些许启迪。
但杨度是否真正领悟其中含义,是否会幡然悔悟返回正道,仍旧悬而未决。
此刻,法宗禅师陷入了深深的思索和感触。
杨度默视这位友人良久,见其沉默,心头渐渐泛起一抹阴霾。
在这命运交织的关键时刻,他己深陷其中,再也无力后退。
他的眼中燃烧着渴望改变国家命运的强大火焰。
他深知自己推动某光头皇帝即位,倘若不能实现理想中的“君主立宪制”,让这片土地繁荣昌盛,那么一切将成泡影。
怎能允许自己在历史洪流中留下可耻印记?于是他调整呼吸,眼神更加坚定,充满期盼地看向法宗禅师,“即使天意己定,纵使有千万言语也无法改变半分。
即便无法成为万众瞩目的人物,只要能让国泰民安,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 随之他进一步阐述:“我今天前来,不仅是因为国计民生。
所谓正统之争,乃是华夏文明传承的紧要之事,大师怎能无动于衷?”
这些言论宛如惊雷轰响于法宗禅师耳畔。
“你所说何事?这‘正统’究竟有何指向?” 法宗禅师略显震惊。
杨度则沉声道:“湘西苗族大祭司率领部众上下讨伐,杀死了湘省督军及其属众,更成立商会扩大人脉,如今更是有所举动,影响各个行业。
如果我们再不阻止,后果不堪设想!”
听到这里,法宗禅师皱起了眉头。
虽说超脱凡尘俗世,但他作为中华民族一员又怎忍心袖手旁观。
可是对于这个苗族大祭司仍有诸多顾虑之处。
见此情形,杨度趁势说道:“您虽摆脱了世俗牵绊,却也是华族成员。
这位大祭司自称鸠黎氏后代——他们其实是上古时期的特殊部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