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明:且将长刀祭山河
复明:且将长刀祭山河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复明:且将长刀祭山河 > 第15章 泰山脚下定国策

第15章 泰山脚下定国策

加入书架
书名:
复明:且将长刀祭山河
作者:
琅琊牧
本章字数:
5038
更新时间:
2025-04-15

大军行军两日,抵达泰安。远处,泰山巍峨,万木尽染翠微,昂然屹于齐鲁大地。

时至午后。大军沿泰山脚下逶迤前行,忠孝军置前,溪峒兵置后。朱慈烺、李邦华并肩居于军中策马前行,并不时说着什么。平山率一众锦衣卫紧护左右。

这时孙之汴匆忙从前方跑来:"殿下,前方己至泰山狼虎谷,大军可否歇息?"

朱慈烺抬头望了望两侧山峦,又看看军中将士尽显疲态,点头道:"就此休息,补充食物吧。"

孙之汴应声而去。

朱慈烺一勒马僵,转身问李邦华道: "孟翁可有意与孤一探狼虎谷?"

李邦华伸手擦了一下额头汗水,幽幽一笑道:"老臣知殿下之意,驾!"

朱慈烺、李邦华二人策马疾行.十余名锦衣卫紧随其后。

狼虎谷距此不过二里地,片刻时分己至.极目望去,但见狼虎谷三面悬崖,壁仞万丈。向上望去,不过巴掌大的一片天际。谷底一条窄路,浓荫蔽日,延伸不知几许。

朱慈烺暗道:真是好险的地方.难怪黄巢葬身于此。

李邦华也纵马上前,看见朱慈烺若有所思便开口道:"殿下可是在想,今日李贼之势与昔年黄巢如出一辙?”

朱慈烺点头,又沉默片刻,喟然说道:孤昔日读过旧唐书,略知一二,日后李自成也定如黄巢一般死无葬身之地。

唐懿宗咸通十西年.(公元873年)黄巢起兵叛唐。唐僖宗乾符西年(公元877年),进攻江淮重镇睢阳,大败。

后改变策略,采用避实击虚的流寇战法,打得赢便打,打不赢便跑,哪里薄弱便打哪里,并不纠结一城一地得失。作战目的只有两个,一是抢钱,一是扩大队伍。

李自成不也是学了这一套吗!

由此黄巢的队伍越打越强,不断发展壮大。黄自称天策大将军,唐廷派重军围剿。黄巢狡诈诈降,唐僖宗非常高兴,致使唐军放松警惕。

历史何其相似,张献忠不就一首如此吗?怪不得崇祯恼怒,杀了熊文灿。

骗过唐廷后,黄巢突然发动攻击.先后攻宋州、汴州等地。随后挥军首抵东都洛阳。朝廷重调重兵围攻。此时黄巢虚晃一枪.调转方向,长驱南下横渡长江天堑,唐廷方知中计。

黄巢先进入江西.后转战宣州,随即向东攻克杭州,越州。至此黄巢通过千里大迂回,摆脱唐军围堵,彻底掌握战场主动,其间一路劫掠,一路招兵买马,实力更大。

面对于此,唐廷委派大将高骈出任镇海节度使,率军征讨。几度大战,击败黄巢.然黄巢仅凭人力,硬生开辟700里山路逃进福建。

然而士气和战斗力旺盛的唐军却没乘胜追击。高骈停止追去是想要朝廷更多封赏。而使溃败的黄巢得以再次喘息。重整队伍,攻占福州,随后率军南下,兵锋首指广州。乾符六年(公元879年),向唐廷乞降,做天平节度使,朝廷予以拒绝,黄巢自降条件,求做广州节度使。唐廷不允。一怒之下的黄巢,率军攻克广州。

当日,北京城下李自成如出一辙,向崇祯求一西北王耳,被崇祯拒绝。

广州拥有重要港口,商船众多,积聚了大量财富。攻克广州让黄巢再次兵强马壮。

随后,发兵北上,发布公告,誓言打进长安,推翻唐廷。一路攻城掠地.转战湖北.江西,浙江安徽一带。中和元年(公元880年)十二月,黄巢又率大军突破潼关防线,兵锋首指长安。

唐僖宗率500天策军,弃城出逃,唐文武百官赴灞上迎接新军,进入长安。次年黄巢于长安称帝。广杀皇室宗亲,血流成河。

887年,唐整合各藩镇势力,开始发动反攻.黄巢大将

朱温投降。朱温的投降对于黄巢而言,犹如釜底抽薪.之后黄巢节节失利,被迫退出长安,退至河南。受到朱温与李克用围政.再遭重创。

中和西年(公元884年)黄巢攻打陈州失利,仓皇败逃,被官军穷追不舍,逃至这泰山脚下狼虎谷,被唐军重重包围。

黄巢见突围无望,自杀身亡。

其实对这段历史,读书人无人不知,只是此时由朱慈烺娓娓道来,李邦华更觉心潮澎湃。那段历史与此时何其相似.这时提及必然是要从中吸取历史教训。

沉思片刻,即开口道:"殿下明睿果敢,来日只需整顿力量,李逆及一般贼众,必与黄巢一般,斩杀殆尽。"

而朱慈烺却面容凝重,语气决绝说道:"孟翁,孤欲只杀李闯一人,余者不问! "

"啥?"

李邦华闻言大惊,睁大了眼睛。他不明白啥叫余者不问.为何要余者不问。

“孟翁,将来危我大明者,非流寇,实是建虏。家仇国恨自是要报,如今只求诛杀贼首,先帝之仇不可不报。尔后,为国家计,孤欲联寇抗虏,北方的建虏才是真正敌人。”

李邦华听得更是不着边际。"殿下何出此言,建奴尚在关外,如今亡我大明者,实流寇矣!"

朱慈烺摇头,苦笑一声,"建奴今日在关外,不过旬日,便要入关了,将来与我等搏杀天下的,惟有建奴。"

李邦华依然一脸疑惑:这太子殿下怎知道旬日之后建奴入关?想不通。

想了想又道:殿下,我等离京己十几日,先帝殉国的消息,怕是己传入南都,不知江南现今如何形势,当早作打算。

朱慈烺看了一眼李邦华没有回答。心道:南都那帮人现在开始蠢蠢欲动了,要不是自己早做打算,怕真是要出问题。

想到这反而问了另一个问题:"世人皆道我大明上无汉唐之和亲,下无两宋之岁币,然国事今何以至此,孟翁可知?"

李邦华面有难色,吱唔道:"这个,这个老臣说不好。"

未慈烺面有不悦,“孟翁,父皇以孤托于爱卿,今国事至此,大明半个江山都没了,你竟还如此讳言,倘若孤如父皇一般,重蹈覆辙,尔等再谏忠言,未时晚矣!还望卿首抒胸意,诚心教孤,共匡明室。重整我大明河山。”

被朱慈烺一呛,李邦华脸憋得通红,好半天才懦懦道:"老臣惭愧,殿下教训的是.然国事至此,非一日之积。也不能只怨先帝一人。

天启年间天下大灾,民不聊生。后土贼蜂起,建奴五掠中原.朝廷置于生死边缘。却废驰无度,先帝于小事前聪明,于大事前糊涂。熊廷弼、杨嗣昌、卢象升、孙传庭、曹文诏不一而论,疲于两线作战,至松锦大战十三万精锐尽失。明军再无战力。遂使文官贪财,武将怕死,先帝亦无雷霆之势。任其发展。殿下当以此为戒,收民心、澄吏治、富国家,则大明有望矣。”

朱慈烺了听了半天,心道:说是不怨先帝,你还是一股脑把责任都推到崇祯头上了。不过倒也中肯,事实如此。

李邦华也说得心虚冒汗,毕竟当着太子面如此几次评价崇祯,心里难免不犯嘀咕,谁知道哪天你一不高兴,给安个诽谤先帝的罪名.那可是要杀头的。

抬头望时,却见朱慈烺一脸狡黠。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