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图书馆古籍修复室的落地窗前,苏晚棠正用镊子夹起0.05毫米的桑皮纸,小心翼翼覆盖在明代《永乐南藏》的虫蛀处。台灯的冷光映着她腕间银戒,戒面刻着的龟甲纹路,是父亲留给她的唯一遗物——首到那通打破平静的电话响起。
"苏小姐,我们需要你立刻鉴定一本清代密信。"
电话里的声音带着金属般的冷硬,三小时后,穿藏青色风衣的男人出现在修复室门口,手中木盒泛着陈年檀香。他摘下黑色手套,露出指节处的旧烫痕,形状竟与苏晚棠银戒内侧的暗纹完全吻合。
"傅沉洲,国家安全局密码破译员。"男人递过的工作证边缘磨损严重,照片上的眼睛像淬了冰,"这是上周在海关截获的走私品,信笺本身是光绪年间的,但墨迹检测出含有2015年才量产的纳米级碳粉。"
木盒开启的瞬间,苏晚棠的呼吸骤然停滞。七页泛黄信笺上,端端正正写着小楷《心经》,可每个标点符号都被替换成不规则的墨点——那是只有她父亲才会使用的加密方式,将摩尔斯电码融入古籍修复的墨色浓淡中。
"这里不对。"她的指尖停在"揭谛揭谛"的"谛"字,本该收笔的地方多了个墨团,"光绪年间的徽墨含胶量高,自然晕染不会出现这种锐角边缘。"放大镜下,墨团里隐约透出极小的二维码,用修复专用的荧光灯照射,竟显现出一串经纬度坐标。
傅沉洲的瞳孔骤然收缩,他掏出随身携带的密码本,翻到夹着银杏叶的那页——上面画着相同的墨点排列。苏晚棠注意到他翻页时,无名指根部有片银杏叶形状的胎记,与她父亲日记里夹着的标本照片分毫不差。
"十年前,你父亲在修复《孙子兵法》残卷时,曾在墨香里掺入摩尔斯电码。"傅沉洲的声音突然放软,"我们追踪这个加密体系七年,首到三个月前,相同的墨点出现在南海沉船的瓷器上。"他推过平板电脑,屏幕上是件宋代茶盏,开片纹路里藏着与信笺相同的暗码。
苏晚棠的指甲掐进掌心,父亲坠海身亡的那年,正是南海沉船打捞的年份。她忽然发现信笺边缘的毛边处理方式,竟与父亲修复古籍时特有的"七分裁边法"完全一致——这个细节从未对外公开过。
"这些信笺在模仿我父亲的修复手法。"她的声音发颤,"但真正的加密方式不止墨点,还有纸张纤维的排列顺序。"当她将信笺对着阳光举起,纤维竟组成了北斗七星的图案,勺柄指向的,正是密码本上那串经纬度。
傅沉洲的怀表突然发出蜂鸣,表盘上的时间定格在11:07——与苏晚棠父亲的遇难时间分秒不差。他忽然从风衣内袋掏出张泛黄照片,上面是二十年前的修复室,年轻的苏父正握着个男孩的手教他研磨徽墨,男孩腕间戴着的,正是苏晚棠此刻戴着的银戒。
"那年暴雨夜,我在修复室躲雨,你父亲教我用墨点写信。"傅沉洲的手指划过照片上男孩的胎记,"后来我才知道,他是在用这种方式记录走私文物的证据——而你,是唯一能破译他全部密码的人。"
窗外突然响起惊雷,苏晚棠手中的信笺无风自动,"心经"末尾的墨点竟在缓缓移动,最终组成三个字母:SOS。傅沉洲的密码本恰好翻到新的一页,上面用红笔写着:当银杏叶胎记与龟甲银戒相遇,时间的齿轮将重新转动。
修复台上的浆糊突然泛起涟漪,苏晚棠后颈的朱砂痣传来灼痛——那是父亲去世当晚突然出现的,形状竟与信笺上最终形成的星图完全吻合。傅沉洲的怀表停摆了,表盘内侧贴着张字条,上面是她父亲的字迹:小棠,当戴银杏胎记的男孩来找你时,带他去看《永乐南藏》的第37页。
而此刻,那本她正在修复的《永乐南藏》,第37页的虫蛀处,不知何时出现了七个新的墨点,排列成她最熟悉的、父亲每次修复完古籍都会留下的、代表"平安"的摩尔斯电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