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不正经的故事会2
一本不正经的故事会2
当前位置:首页 > 言情 > 一本不正经的故事会2 > 第66章 天雨罗裙

第66章 天雨罗裙

加入书架
书名:
一本不正经的故事会2
作者:
村中拍黄瓜
本章字数:
2490
更新时间:
2025-05-01

天雨罗裙

暮色漫过青瓦时,李大爷的烟袋锅又在老槐树下磕出清脆声响。几个纳凉的汉子围拢过来,听他慢悠悠开口:"今儿个讲讲'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的古早事儿——"

江南小镇的青石板路上,总见一对相依的身影。朱耀宗记事起,父亲坟头的青草就己长了三茬。母亲陈氏白日在稻田里插秧,日头把脊背晒得发红;夜里点着油灯纳鞋底,针脚刺破指尖,血珠滴在粗布上晕开,像极了她眼角未落的泪。邻人劝她改嫁,她只是把儿子搂得更紧:"我儿聪明,往后要做大官的。"

那年朱耀宗十二岁,在私塾外听得摇头晃脑的读书声,踮脚张望时,撞见教书先生张文举含笑的目光。张文举曾是科举场上的无冕之王,连考三届皆因考官舞弊铩羽而归,从此在乡间开馆授学。他见朱耀宗手抄《论语》字迹工整,又瞧着陈家灶台积灰、米缸见底,便只收了半斗糙米作束脩。

往后的日子里,张文举常背着竹篓到陈家。春播时帮着犁地,秋晒时守着谷场,教朱耀宗读书时,总把自家母鸡下的蛋偷偷塞进他书包。朱耀宗不负众望,十五岁中秀才时,街坊邻居才惊觉那个总在田埂上背书的少年,竟能把《西书》倒背如流;十八岁中举人那日,报喜的锣声惊飞了满树麻雀,母亲摸着儿子崭新的红绸披风,笑得比出嫁时还明艳。

进京赶考那日,张文举特意熬了彻夜的灯油,将自己三赴科场的心得写满三十页宣纸。他握着朱耀宗的手反复叮嘱:"文章要写得清正,做人更要磊落。"朱耀宗跪在青石板上重重叩首,起身时看见先生鬓角己染白霜,母亲鬓边的银簪也在晨雾中微微发颤。

放榜那日,皇城根下鞭炮齐鸣。朱耀宗头戴金花、身披红绸,在金銮殿上侃侃而谈治国方略。皇帝见他丰神俊朗,当场指婚公主。问及家中亲人,朱耀宗想起母亲磨破的手掌,泪水夺眶而出:"臣母守节二十年,含辛茹苦..."话音未落,皇帝己下旨为朱母立贞洁牌坊,特许状元郎风光返乡。

迎亲的队伍绵延十里,唢呐声惊起满塘白鹭。朱耀宗却见母亲倚在斑驳的门框上,鬓边的银簪换成了素白绢花。他兴冲冲将圣旨捧给母亲,却见那张熟悉的面庞瞬间失了血色。烛光摇曳中,母亲终于开口:"文举先生...等了你十年。"

朱耀宗扑通跪地,青砖硌得膝盖生疼:"娘!欺君之罪要诛九族啊!"母亲颤抖的手抚过他肩头的锦绣,落下两行清泪:"当年你高烧说胡话,是他在床前守了七天七夜;你乡试盘缠不够,是他典当了祖传玉佩..."

次日清晨,朱耀宗望着晴空万里,将母亲的罗裙晾在绳上。日头正午时,绸缎被晒得发烫,他刚要松口气,忽见西北方乌云翻涌。惊雷炸响的刹那,豆大的雨点砸在罗裙上,洇开朵朵深色水痕。母亲立在檐下,任凭雨水打湿衣角:"天要下雨,娘要嫁人,这是老天爷的意思。"

半月后,朱耀宗在金銮殿请罪。皇帝听后拊掌大笑:"贞节牌坊虽好,怎比得真情可贵?"御笔一挥,赐下"天作之合"的匾额。从此,这句带着雨丝的俗语便顺着运河水,传遍大江南北。

老槐树的影子在月光下摇晃,李大爷磕灭烟袋:"这人啊,就像河里的船,看得见两岸风光,却拗不过水流的方向。"夜风掠过树梢,远处传来零星的犬吠,惊起一片夏虫的低鸣。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