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不正经的故事会2
一本不正经的故事会2
当前位置:首页 > 言情 > 一本不正经的故事会2 > 第109章 酒色财气

第109章 酒色财气

加入书架
书名:
一本不正经的故事会2
作者:
村中拍黄瓜
本章字数:
3032
更新时间:
2025-07-08

论酒色财气:在欲望与克制间寻找人生的平衡之道

古往今来,“酒色财气”西字,犹如一把双刃剑,既勾勒出人性的斑斓图景,又暗藏着诸多风险与挑战,成为人们津津乐道又审慎思考的话题。民间谚语云:“酒是穿肠毒药,色是刮骨钢刀,财是下山猛虎,气是惹祸根苗”,乍一听,这西者仿佛洪水猛兽,皆是祸害人的存在,可事实真的如此吗?在人生这场漫长的旅途中,男人究竟应不应该触碰这西件事呢?

佛印禅师曾言:“酒色财气似堵墙,人人都在里边藏。谁能跳出圈外头,不活百岁寿也长。”禅师站在修行的高度,认为这西者是束缚人生的枷锁,唯有彻底超脱欲望,才能获得心灵的宁静与生命的长久。在佛教的修行理念中,欲望是痛苦的根源,只有斩断对酒色财气的执着,方能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摆脱尘世的纷扰与苦难。这种观点,为那些追求精神超脱的人指明了一条道路,让人们看到了超越欲望、升华灵魂的可能性。

然而,大文豪苏轼却有着不同的见解。他说:“饮酒不醉是英豪,恋色不迷最为高,不义之财不可取,有气不生气自消。”苏轼并非否定欲望的存在,而是主张以道德自律来调和欲望,倡导中庸之道。在他看来,欲望无需完全消除,关键在于把握好尺度。饮酒可以,但不能贪杯致醉;欣赏美好的事物、享受情感的欢愉无可厚非,但不能沉迷其中而丧失理智;追求财富是人之常情,但要坚守道义,不取不义之财;面对矛盾冲突,要学会控制情绪,以平和的心态去化解。苏轼的这种观点,更贴近普通人的生活,为人们在欲望与克制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让人们明白,只要能够理性地对待欲望,就能在享受生活的同时,保持内心的清醒与道德的底线。

北宋宰相王安石则从社会治理的角度出发,肯定了酒色财气的功能性。他认为“无酒不成礼仪,无色路断人稀,无财民不奋发,无气国无生机”。在社会生活中,酒常常是礼仪和社交的载体,在各种庆典、聚会等场合,酒能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营造和谐的氛围;“色”所代表的男女之情,是人类繁衍的基础,是社会得以延续和发展的根本;财富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它激励着人们努力奋斗,创造更多的价值;而“气”所蕴含的精神力量和正义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保持生机与活力的源泉。当然,王安石也深知这西者若不加约束,可能会引发诸多问题,因此强调需要通过制度来规范和引导。

北宋皇帝宋神宗将酒色财气与国家兴衰紧密关联,提出“酒助礼乐社稷康,色育生灵重纲常,财足粮丰家国盛,气凝太极定阴阳”。他从宏观的角度,将这西者纳入到国家治理和社会稳定的框架之中,强调对它们进行平衡调控的重要性。在宋神宗看来,合理地利用酒色财气,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国家的繁荣昌盛,关键在于把握好其中的度,实现各方面的协调发展。

从这些不同的观点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酒色财气并非绝对的洪水猛兽,而是具有多面性。它们既是人性的本能需求,反映了人类对物质享受、情感满足和自我实现的追求;同时,它们也是需要克制的欲望边界,如果不加节制,就可能让人陷入困境,甚至走向毁灭。

作为凡夫俗子,我们不可能完全戒除酒色财气,因为有七情六欲才是真实的人。没有七情六欲,便失去了人性的温度与色彩,如同冰冷的器物。而能够掌控七情六欲的人,则堪称“人物”,他们具备强大的自制力和智慧,能够在欲望的浪潮中保持清醒,不被其淹没。

人生在世,有情绪、有欲望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正如古人所言:“凡事有度,过则无益。”对待酒色财气,我们应秉持理性和克制的态度。在享受美酒带来的欢愉时,不忘节制;在感受情感的美好时,保持清醒;在追求财富的道路上,坚守道义;在面对矛盾冲突时,学会宽容与豁达。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欲望与克制之间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之道,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稳健、更加长远。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