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护他们的水平达不到。
再说,喷灌同样能实现水肥一体,无非多浪费点,但化肥我们能自产,从苏联进口也不贵。
综合权衡还是用喷灌,专家们也表示不是越先进越好,得考虑社会承受能力……”
主席点点头,工业化种植需要教育水平跟上,45岁以上的中老年很多可能还是文盲或勉强认些字,太现代化的作业模式玩不转,能搞懂机械化都很不容易了。
有没有具有足够知识文化的新农民呢?
当然有,但那些人口要优先供应更要紧的其他工业化项目。
戴苏理明白无误表示,能在现代化农场里干活的农民多少还是有点文化的。
完全没文化的人口安排更简单的保洁、采石场等工作,十个手指头有长短,最合适就行,每个领域都做到最好不可能。
参观过程中,主席热情地与现场指导的农技人员们握手、攀谈。
为方便瓜港果蔬生产,农业部把在西北推广的适应沙漠地区光照强、温度高、水分稀缺的特殊品种予以引入,而这些品种无一不需要科学种田。
丰收农场的果蔬也不是大呼隆一把抓,以蔬菜为例,重点是种植、培育易腐烂、变质品种为主。
重点包括青菜、菠菜、空心菜、白菜等叶菜,辣椒、茄子、菌菇、生姜、黄瓜等小品种。
能耐久放置的块茎类蔬菜,比如冬瓜、萝卜、胡萝卜、洋葱、南瓜、土豆等种植很少或基本不种。这些玩意只要8-9天就可用船从西洋送到天方和瓜港,品质不受影响。
南北季节反差加上又处热带,基本什么东西都能有供应,连吃到反季蔬菜机会都不太有。
水果同样如此,耐放的尽可能从西洋输送,不耐放或本地有特别优势,当地种植。
自然,粮食作物是不种的,糖料等也选择外界输入。
主席问:“全是集体农场,群众没自留地么?高岗在安西时说过,他们在城市边缘给每家每户发一点自留地。”
“自留地基本没有,如果自留地没配备喷灌系统,给他也种不起来,上手没几天就得死,种什么都不管用;单独配喷灌系统的成本就不是自留地能承受的,如果需要很大的土地再加喷灌系统,那就属于农业公司范畴,目前还无人尝试……”
戴苏理解释道,“考虑到群众特别需要,一般会在小区附近不远处开辟类似绿化带的保留地供闲不住的人去搞。喷灌依然没有,你得买摩托车装足够的水去精准浇水。
新移民可能会搞,只要待上几年就没人想折腾,无他,太容易死了!
您想象下,甘肃农民去沙漠边缘种地,他能有啥收成?就算侥幸搞下来点,还不如市场上去购买便宜且丰富。
家里阳台上、院落里不种绿化种菜有,了不起种几颗葱、种一圈丝瓜、葫芦,也就是1-2盘菜的量,这我们都不管。
总体而言提倡小区搞绿化,别种菜,犯不着。
丰收季节或周末组织学生或者小朋友来农场体验劳动乐趣,大家从五湖四海而来,可能只认识本乡本土的品种,对全国蔬菜、瓜果都不一定见得那么全,这里啥都有,也算开开眼界!”
萧劲光问:“2万亩种植产品都自己消化么?”
“不不不,实际种植远没这么多,利用率在慢慢提升,但还不到50%,城市人口根本消费不了那么多,很多供出口……”
戴苏理如数家珍,“有些供应天方,有些供应团结港的苏联人,还有些卖给阿曼和伊朗。朗剩下进行再加工后出售,比如罐头、水果干、番茄酱、辣椒酱、酱黄瓜、各类泡菜酸菜等……”
第412章:展望(16)
除普通食品加工业,基于水果而派生的各种酿造、榨汁也很出名,大家甚至还在农场看到了高大挺拔的椰子树,看起来已完全引种成活。
根据专家介绍,瓜港的土壤、温度都很适合椰树生长,唯一欠缺的就是降水。
椰树正常存活需要1000-1400mm雨水,瓜港只能提供200mm,剩下1000mm需人工补给。
反过来说,人工补给水分已属最简单的问题,气温、日照、风力等这些因素就更控制不住。
假设运河开通,瓜港滨海景观道便会由椰树、棕榈树等高大滨海物种组成,尤为振奋人心的是,这两种植物还可接受微咸水灌溉。
换言之,为降低水耗费,可在拥有大量淡水前提下,经科学计算并配比部分海水或消化些经初步处理的工业废水。
由此推广下去,假设能有足够淡水注入龙虾湖,即便不能将其转变为彻底的淡水湖,其盐度也会快速下降,从中抽水灌溉就没有问题。
抽水、灌溉、喷淋、废水处理无非就是电力保障的事,那问题就简单多了。
说简单只是相对而言,整体是否够用、如何合理用,还需要计算。
就像家庭一样,去年一个月赚200能储蓄40,今年一个月赚300并不意味储蓄直接拉到140,更不是简单的60,需合理配比并进行模糊评估。
如果只是四则运算那么简单,为什么要用计算机跑模型?算盘都够用了!
主席随后又在农场看到了畜牧业:猪、牛、羊与奶牛均有,量不算很多,但他目测供应百万人口基本没问题。
如要持续扩容到300万乃至1000万,这场面恐怕支撑不住。
对此疑问,瓜港方面表示认同,但表示后续可协调进口牲畜:印度等地可以进口活牛、养,可从西洋进口活猪,运输方面问题不大。
丰收农场目前的奶牛、肉牛,很多就是苏联中亚地区卖出来的,目标也是平衡贸易,同时消化食品加工残余。
换言之,菜篮子工程的畜牧业,是为与菜篮子本身的消耗相配比。
百万人口需要调用数量不菲的小麦、稻谷,加工后剩下的麦麸、米糠都可给畜牧业和家禽们使用,要不然这些玩意全浪费了。
从西洲调运大豆压榨后的豆油可以供食用,豆粕啥的就正好养猪。
若非运河问题没解决,目前还没怎么开放淡水养殖,说不定菜粕也能大规模上阵。
至于更深层次的肉类供应,南美各国都通过冷藏船直送,实在不够还能从汉洲调拨,现在消费量远远没到这程度,南美供应绰绰有余,限制供应的是运输与对价而不是数量。
“水产问题怎么解决?也从西洋调拨?”
“那倒不用。上游那个水库部分用于养殖,内部供应完全没问题,除此之外这里靠近传统渔场,有大量海鲜补充……”
主席这才想起,刚才坐火车时,确实有内地来的移民说起:到瓜港才第一次吃到海鲜,在冬天第一次吃到大量的新鲜蔬菜尤其是叶菜。要不然冬天传统意义上就是咸菜、腌菜过日子,少数果蔬因价格太高而舍不得买,这都是真人真事。
理解了这个,就能理解莫斯科冬季供应和物资调度的窘迫,那该死的物流体系实在要了老命。
哪怕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