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电商:1949
时空电商:1949
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 > 时空电商:1949 > 第56章

第56章

加入书架
书名:
时空电商:1949
作者:
帝国狂澜
本章字数:
2748
更新时间:
2025-04-25

头:“不是大不列颠自己的装备,是缴获的战利品。蒙哥马利元帅在非洲接受了德军投降,由此获得了大量装备。到目前为止还有上百门88mm、105mm高射炮及其弹药滞留在非洲,装甲车、坦克、步兵火炮也还有很多,我相信这对你们非常有用。
  德国在挪威有完整的一个集团军,投降后,这些军械被完整收缴,不同于德国本土受降,挪威的这批军火被完整保留了下来,从钢盔、步枪到坦克、飞机一应俱全!按此配置,徒手兵都可直接升级为全副武装的德械师!
  挪威人战后拿了一部分用于重建国防军,剩余一部分我们出售给了殖民地,但还有很多装备依然封存在仓库里,比如挪威斯塔万格机场的仓库就封存了很多高射炮、装甲车与坦克,全都可以出售。”
  陈绍宽诧异道:“挪威的军火仓库也由贵国控制?”
  “缴获的德国装备与其他剩余物资在我们控制之下。”
  二战结束后,德国武器堆积如山,对大不列颠而言,主要缴获来源有三处:德国本土的英国占领区、中东与挪威受降所得。
  理论上说,中东受降后军火,大不列颠应该和美国人分享,因为是英美一起受降的。但美国人财大气粗,自己的剩余物资都管不过来,哪顾得上这些,大手一挥全给了英国人。
  战后英国人就开始不断发卖,本想卖给中东各国,如埃及、伊拉克、伊朗等等,但有人和内阁提了意见:如果中东各国掌握了太多军火,一旦他们爆发独立运动,不利于大不列颠维系殖民体系,英国人这才如梦初醒,只卖了一小部分就收住了手。
  挪威受降的德国军火,照理也要和美国人、挪威人分享,但美国人压根看不上,挪威全靠英国援助,再加本国国防力量也用不了这么多武器,故而挑走一波后,剩下全归了英国人。
  四国分区占领德国过程中收缴的武器,更理所当然地归于英国,很多都被运了回去。
  与法国不同,英国在二战期间,本土军火制造体系完整而富有产量,压根不考虑采用德国装备,只考虑是否能够变现。
  虽然托维描绘了克里普斯爵士的怪脾气,但实际上,大不列颠的经济局面全靠了克里普斯爵士的冷静手段。
  美国启动马歇尔计划后,英国分到的援助是9.2亿美元,但并不是现金,超过一半是棉花、粮食、烟草、石油等物资冲抵的,贷款只有一小部分,英国不要还不行,否则连急需的现金贷款都拿不到。
  在马歇尔计划推进过程中,美国的剩余物资拼命向欧洲倾销,其他各国都表示欢迎,唯独英国不需要这些,因为英国自己还有大批物资要处理呢。至于原材料更不需要了,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等殖民地都是上好的原材料产地,比美国货质量更好、数量更多。
  可英国人的小胳膊拧不过大腿,美国工业品趁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大量进入欧洲,快速挤占了英国的传统工业品市场,使英国经济非常困难,几乎到举步维艰的地步,要不然也不会退役如此众多的海军舰艇。
  克里普斯爵士强硬要求政府集中力量实现投资和支付的平衡,并控制通货膨胀,经过4年努力局势已有所好转,但并未完全恢复。
  所以一听有人要买军火,还愿意以美元或黄金为支付手段,克里普斯爵士想也不想直接同意,至于对方是不是共产主义者,他压根不在乎:一堆第三帝国旧军火而已,非洲黑叔叔都能买,中国人为什么不能买?
  陈绍宽十分无语,一下子不知道该怎么说,他看了眼乔冠华,后者会意道:“我们此次原准备购买军舰,对陆军装备并不熟悉,但正如您所说,有一定兴趣。如果贵方有现成清单或大致报价,是否能提供一份便于我们发回国内参考、请示。如果方便的话,我们是否可实地参观贵国封存武器的仓库?”
  “No problem!”

第51章:再研究研究
  1月5日夜间,收到伦敦急电的中央再次召开紧急会议。
  “场面是越来越大喽,军舰还没开始谈,全套德械装备先就来咯,帝国主义的算盘有时真看不懂啊!”主席摇了摇手中的电报,“你们说,英国人这个提议该怎么答复?”
  “虽然英国人卖德械很奇怪,却是难得的成套装备。”朱老总道,“老蒋当初搞德械师吹了很久的牛啊,放现在依然令人眼红,不过德械和目前部队装备有很大不同,我觉得需从长计议,不能简单说买还是不买。”
  此时解放军的装备是典型的万国造:日械、美械、国械、德械、苏械甚至法械、英械、意械、奥械都有。不但年份跨越度很大,就算同是德械,还有老德与第三帝国的区别。
  《亮剑》中李云龙嘶吼的“意大利炮”,经好事者考证并不是真的意大利装备,而是由法国制造、意大利使用、大名鼎鼎的75小姐,这种火炮最终通过各种渠道辗转进入国内,又在战争期间转移到了八路军/解放军手中。
  纯种意大利军火虽然少,但不是真没有,抗战中有好几项露过脸,比如卡尔卡诺步枪,又比如布雷达M35-20mm机关炮、菲亚特CV33/35、CR.32战斗机等等。
  这就够证明装备杂乱了,但这还不算完,因为就算最纯种国械,哪怕是同型号、同类型的军械,也因产地、厂家的缘故而基本不能通用。
  解放区也能产出少量军火,但大部分装备取自于敌人。抗战阶段主要取自于日伪军;解放战争主要取自于运输大队长。
  虽然在解放战争后期开始关注制式装备统一问题,但因为部队一直处于激烈的战争中,再加自身造血能力不足,所谓装备统一,充其量是野战军体系内小规模相互调剂,想单纯换装出纯美械、日械军队,是不可能也不可想象的。
  退一万步说,国军在抗战期间一共得到了39个师美械装备,但就算黄维兵团这样所谓的美械部队,“含美量”也不足。
  美军二战用M1加兰德半自动步枪,到国军这就变成了手动的村田步枪;美军用BAR轻机枪,到国军就变成了布伦式;美军用风冷的1919勃朗宁重机枪,国军就只有水冷的1917勃朗宁重机枪……
  虽然都叫勃朗宁,但在水源不足的地方,后者就抓瞎了,孟良崮战役中被全歼的整编74师到后面搞不到水,以至于重机枪火力大打折扣,无法形成对华野的火力压制。
  任书记沉吟道:“我赞同朱老总的意见,德械装备确实有一定优势,质量、价格也不错,但后继乏力会是大问题。
  买当然干脆,但买后没有陆续补充怎么办?到时候国内既没有生产线,也没有其他地方解决弹药补充,打不响就变成烧火棍了嘛。
  要我说,还不如想办法从苏联老大哥这里买苏械,最好连生产线一起买过来,自力更生、丰衣足食嘛。”
  总理微微摇头:“苏械当然好,但时间上来不及,成系列提供只怕资金也有难度。”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