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零聚宝锅:风雪年代的逆袭
六零聚宝锅:风雪年代的逆袭
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 > 六零聚宝锅:风雪年代的逆袭 > 第111章 1992年·技道相融

第111章 1992年·技道相融

加入书架
书名:
六零聚宝锅:风雪年代的逆袭
作者:
一只颓废的大肥焦
本章字数:
3448
更新时间:
2025-05-03

1992年惊蛰,范德彪的脚步停在临沂莒南县的铁匠铺前。老铁匠抡着大锤,火星西溅,却掩不住叹息:“范厂长,现在年轻人都去城里打工,谁还学这抡锤的苦活儿?”范德彪弯腰捡起一块烧红的铁块,铁块内部暗藏聚宝盆的记忆合金,却保持着传统“百炼钢”的外观。

“大叔,咱们给铁匠铺换个活法!”范德彪展开图纸,上面画着“智能打铁系统”——看似普通的铁砧,实则内置压力传感器,能实时分析打铁力度;风箱改造成电动装置,却保留木质外壳和拉杆。“您看,这设备能把您的经验变成‘数字师傅’,教年轻人学手艺!”

老铁匠摸着铁砧上的纹路,老泪纵横:“好!好!俺打了五十年铁,终于能把‘火候’传给娃娃们了!”他不知道,设备里的纳米涂层能让铁砧使用寿命延长十倍,且自动记录每次锻打的数据。

与此同时,唐思甜在淄博博山的陶瓷厂,正将聚宝盆的量子材料融入琉璃烧制。窑炉中,琉璃瓶在1300℃的高温下变幻色彩,内部呈现出星云般的图案。“这是老辈的‘窑变’绝活!”她对工人说,“不过咱们加了点‘天上的料子’——从泰山云雾里采的‘灵气’。”实际上,所谓“灵气”是纳米级的光致变色材料。

西月,柳乡集团的“传统工艺数字化工程”启动。在济南的数字车间里,技术员们用3D扫描仪复刻老辈的手工艺品。杨洛书的年画雕版、潍坊的风筝骨架、高密的剪纸纹样,都被转化成数字模型。“这些数据,就是老手艺的‘魂’。”范德彪对团队说,“但咱们要让‘魂’住进新‘身体’。”

改造后的曲阜三孔景区,游客手持“论语导览器”——外观是竹简造型,内部却是智能语音设备。当游客走到孔庙大成殿,导览器突然响起:“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声音竟是用AI技术复刻的明代大儒的腔调。“这是老辈的‘传音术’!”讲解员笑着解释,没提背后的语音合成算法。

六月,胶东半岛的渔民为渔网老化发愁。范德彪带着团队送来“老辈渔网”——实则是聚宝盆研发的高强度纳米纤维网,却编织成传统的“八卦网”样式。“老少爷们,这网是照着俺爷爷的‘镇海龙网’织的!”他举起渔网,“能捕千斤鱼,不伤水底草!”

渔民老张将信将疑地撒网,收网时惊呼:“这网轻得像云彩,却兜得住整船鱼!”更神奇的是,渔网破损后,只需用特制的“修补胶”(纳米自修复材料)涂抹,立刻完好如初。消息传开,周边渔村纷纷求购“老辈渔网”。

八月,柳乡集团在泰安举办“泰山石敢当”创新设计大赛。参赛作品中,有的将聚宝盆的能量吸收技术融入石碑,让石碑能净化周边空气;有的把智能监测系统藏进石敢当的眼睛,实时预警山体滑坡。“老辈说石敢当能镇宅护路,”范德彪在开幕式上说,“咱们让它长出‘千里眼’和‘顺风耳’!”

十月,柳乡集团的“老药新制”项目在东阿启动。阿胶厂里,驴皮在传统的铜锅里熬煮,却加入了聚宝盆提取的活性肽。“这阿胶还是老辈的‘九朝贡胶’做法,”唐思甜展示成品,“不过咱们让驴皮里的‘精华’都化进了胶里。”产品上市后,原本挑剔的老药工尝过也赞不绝口:“这胶,黏住了老味道,也黏住了新科技!”

1992年的寒冬,柳乡集团的“传统工艺博览会”在省体育馆开幕。展厅中央,巨大的聚宝盆模型缓缓旋转,投影出全省各地的老手艺传承画面。杨洛书的年画雕版、潍坊的风筝、博山的琉璃,与智能设备、数字模型交相辉映。

“爸,你看!”丰收从美国赶回来,指着VR体验区,“我们把《齐民要术》的种植场景复原了,游客戴上眼镜,就能‘穿越’回古代种地!”体验区内,一位小朋友兴奋地喊道:“我用老辈的耧车播种啦!”他不知道,虚拟的耧车数据来自聚宝盆的精准农业模型。

虎娃抱着厚厚的合作协议挤过来:“德彪哥,全国二十个省要引进咱们的‘老手艺新造’模式!还有,王教授说聚宝盆的能量场稳定了,那些秘密,真的扎根在每一项技术里了!”

范德彪望着展厅内川流不息的人群,听着此起彼伏的惊叹声,心中涌起一阵暖流。二十年前,聚宝盆是一个人的秘密;如今,它成了千万人守护传统、拥抱创新的力量。“走,”他对家人和团队说,“去给老手艺人们敬杯酒,这杯酒,敬过去,更敬未来!”

展厅外,大雪纷飞,却挡不住人们对传统与创新的热情。聚宝盆的故事,仍在齐鲁大地,在每一双创造的手中,在每一个传承的梦里,继续书写着新的传奇……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