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系统混高武
带着系统混高武
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 > 带着系统混高武 > 第15章 没在纷争

第15章 没在纷争

加入书架
书名:
带着系统混高武
作者:
centaur
本章字数:
8168
更新时间:
2025-05-15

【第一卷 第十五章:内外纷争】

山风带着清晨特有的微凉,拂过太虚宗后院。

几片枯黄的落叶在风中打着旋儿,无声飘落。

弟子们己然肃立,身姿较之前几日更显挺拔,目光沉淀,少了青涩,多了内敛。

王衍长老的身影,如同踏着晨雾而来,悄无声息地立于众人之前。

他那素净的青衣在微风中轻轻摆动。

长老环视一周,目光在陈放与慧然身上似乎多停留了片刻。

那眼神平静无波,却仿佛能穿透人心。

“今日,将有一场分议之题。”

长老的声音依旧平静,却蕴含着不容置疑的威严,清晰送入每位弟子的耳中。

“旨在考验尔等心法实修,辨明各自所得。”

弟子们闻言,心头皆是一凛。

长老继续说道:“尔等需分作两组,一组主内修,一组主外历。”

“各自阐述见解,相互印证,但不可随意干扰对方论述。”

这安排出乎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

“此番分议,非为分出高下,乃是让尔等各抒己见,明晰自身所长所短,以便日后互补,共进不辍。”

陈放心中微动,立刻明白了长老的深意。

这不仅是探讨修行路径,更是考察他们对宗门教义根本的辨别能力。

慧然亦是目光微闪,领悟到这并非简单的辩论,而是师长引导他们深入理解“内外合一”真谛的又一重考验。

长老目光扫过众人,开始点名分组。

“陈放,你领内修一组。”

“李守信,你领外历一组。”

弟子们依言分列,气氛肃穆。

内修组以陈放为首,多是平日里沉静寡言,专注于打坐练气的弟子。

外历组则以李守信为首,包含了赵树根等几位在村庄试炼中表现出色的弟子,他们更侧重于从实践和行走中获取感悟。

分议开始。

陈放率先出列,向长老与同门微一躬身。

“弟子以为,心法之根本,在于静心内省。”

他的声音沉稳,带着思考后的笃定。

“守住本心,不为外物所动,方能在万般变化中觅得真我。此乃修行之基石。”

言语间,他暗自反省,自己修行时是否真正做到了摒除杂念,守住了那份最初的清明。

另一位内修弟子随即补充。

“师兄所言极是。静坐求稳,心如磐石,方能抵御外魔侵扰,稳固道基。”

他微微低头,似在自问,自己是否真正掌握了这份磐石般的定力。

外历组那边,李守信踏前一步。

“长老,弟子浅见,心法虽源于内,却需于行走天下间印证。”

他的声音洪亮,带着行万里路的开阔。

“山川草木,市井人情,皆可是修行之师。闭门造车,恐难得真谛。”

他想起了在那个村庄的经历,体察民情,化解纷争,那份感悟远比枯坐要来得深刻。

另一位外历弟子紧跟着发言。

“李师兄说得对。行走于世间,所见所闻能让心法应用更实,更能磨砺心性。”

“喧嚣红尘,亦是道场。”

这话暗合他自己的想法,行走观察,比单纯静思更能触动心弦。

王衍长老静静听完双方的初步陈述,脸上并无太多表情。

“内修,外历,皆是路径。”

“不可偏废其一。”

“今日分议,旨在激发尔等深层体悟,而非固守一端。”

“内外合一,方为至理。望尔等继续思索,日后如何调和。”

长老的话语点到即止,却引人深思。

分议暂停,两组弟子各自散开,于殿内不同区域静思。

内修组弟子多选择盘膝而坐,闭目凝神。

陈放取出一卷竹简,就着殿内投入的光线,仔细研读。

他在自己的心得册上,用炭笔缓缓写下:“静心入定,观照己身,杂念不起,方能得真。”

写完,他却反复自问,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心中无旁骛。

外历组的弟子则聚在一起,低声讨论着各自的见闻与体会。

李守信分享着他在市井中观察商贩经营,体会那份营生的坚韧与变通,以此验证“外历即修心”的道理。

另一位弟子则谈及,即便是嘈杂的市井,细心观察也能发现其中蕴含的勃勃生机与秩序,并非全然是干扰。

当日午后,长老再次召集两组弟子于大殿。

阳光透过高窗,在大殿地面投下明亮的光斑。

“将上午所得,再行陈述。”

陈放再次起身,呈上自己的心得记录。

“弟子以为,内修之重,在于每日不辍的静心反省。”

“如同打磨镜面,日日勤拂拭,渐趋明净,方能映照真实。”

他内心深处,却在告诫自己,必须克服那份时常涌起的浮躁。

李守信也上前一步,声音更加沉稳。

“弟子补充。外历所见世间百态,人情冷暖,皆可为修行之资粮。”

“以此反哺内省,更能明辨是非,坚定道心。”

他暗自斟酌,自己的言论是否足够得体,是否真正体现了外历的价值。

王衍长老听完,微微颔首。

“很好。”

“传承之道,既需内修以固本,亦需外历以实证。二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今日之分歧,恰恰反映了世事之复杂,人心之多变。”

“望尔等能从彼此的见解中各取所需,相互借鉴,共同稳固我太虚宗之传承。”

此后的数日,太虚宗内形成了一种奇特的氛围。

内修与外历两派弟子,各自坚持着自己的修行方式。

内修组每日花费更多时间打坐、研读经文。

外历组则奉长老之命,时常下山走访,观察山民生活,体悟自然变化。

偶尔,两派弟子相遇,也会就某个心法细节展开论辩,虽有争执,却不失分寸。

陈放闭目静坐时,他常自问,如何才能真正摆脱心头那些纷扰。

那些对宗门衰败的忧虑,对自身进境缓慢的不甘,如同无形的藤蔓,缠绕着他的心神。

他试图体会那份心法真意,那份如山石般坚定的本真。

他立志要找到解答,让内心真正澄澈如泉。

另一间石室,慧然虽被分在外历组,夜间灯下,他却常静静盘膝而坐。

他思考着,如何在行走历练中,将天地间的精华内化于心。

外界的喧嚣与宁静,人情的复杂与淳朴,该如何融入心法,而非成为干扰。

他努力寻求着内外结合的那条路径。

一段时期悄然流逝,太虚宗的修行氛围既有各自为营的专注,亦有暗流涌动的探讨。

王衍长老再次召集全门弟子于大殿。

晨光透过窗棂,落在地面,映照出弟子们求索的眼神。

“近日修行,各有体悟。”

长老的声音平缓,带着一种等待。

“今日再开分议,将尔等心得,一一道来。”

陈放依旧率先出列,神情肃穆。

“弟子仍以为,每日静坐内观,乃是寻得本心之要。”

“心明,则道自现。”

他重申了静心对筑基的重要性,言语间透着一份对内在清明的执着。

李守信紧随其后,手中展开一卷竹简。

“长老,弟子将近日行走山下的见闻,记录于此。”

他将竹简呈上,详述了自己在市集、在山野所见之人事景物,如何印证了心法通达的道理。

平凡的营生,自然的枯荣,在他眼中都成了修行的素材。

王衍长老接过竹简,目光缓缓扫过其上的字迹。

“传承之道,如砌高墙。”

长老的声音带着比喻的深意。

“内修是垒石,外历是黏土。”

“缺一不可,内外结合,方能稳固,方能长久。”

“望尔等能融合二者所长,发扬我太虚宗之真意。”

会后,两派弟子并未立刻散去。

他们三五成群,偶有私下讨论。

一开始是各自坚持己见,渐渐地,有人开始认识到对方观点中亦有可取之处。

那份对立感开始消融,取而代之的是对如何互补的思考。

就在这思索与探讨之中,宗门旁一棵古木突然出现了枯萎之象。

那树平日里枝繁叶茂,此刻却有半边树冠叶片干枯,触目惊心。

这突如其来的景象,在弟子中引发了不同的看法。

内修弟子觉得,这棵树或许是根基出了问题,喻示修行根基不稳,易受外邪侵蚀。

外历弟子则认为,这可能是外部环境变化所致,或是树木自身遭遇了病虫害,但只要外部条件改善,辅以适当的养护,或许还能恢复生机。

师长借此机会,再次召集弟子。

他指着那枯萎的古木,缓缓说道:“此树,枯而不死,本含生机。”

“修行亦然,有时会遇逆境,会显枯败。”

“但只要内心之根尚存,那份本真还在,便总有转机。”

“心不绝,则万物可救。”

内修弟子听闻此言,心中思索。

这古木之喻,是否在提醒他们,无论外界如何变化,都需保内心根基坚定,不受外扰侵蚀。

外历弟子则从另一个角度理解。

他们认为,长老的话也暗示了,外界环境的变化,有时也正是转机之所在。

行走山林,汲取天地灵气,或许能令心法枯木逢春,再生枝叶。

师长总结道:“此树之象,喻我宗传承,或将遭遇挫折,显露枯败。”

“然唯有内修外历融合,方能勘破困局,克服难关。”

“此事亦是试炼,教导尔等,如何在变化无常中,守住那份最初的本心。”

陈放听着长老的话,目光落在古木枯萎的枝条上。

他决心要以这古木为鉴,将内修与外历真正互鉴,不再偏执一端。

慧然亦在心中反思。

他意识到,只有内心安稳,根基扎实,才能更有效地外出历练。

那份内在的坚韧,才是成就真功的基石。

师长再次嘱咐弟子们,内外互补,不可偏废。

只有这样,方能稳固根基,应对未知的挑战。

弟子们继续各自的修炼,内修组研读经文,外历组走访山野。

但他们都在思考同一个问题:如何将内修与外历紧密联系,化为一体。

夜深人静,陈放复又思索。

油灯下,他在竹简上写下:“内外相合,方成大道。”

写完,他自问,如何才能做到真正的心中无憾。

另一处院中,慧然也在反思。

他认为,取长补短是关键,需要重新审视修身之道。

他在竹简上简朴地记录下新的感悟。

渐至清晨,曙光微现。

师长再次召集众人于大殿复会。

内修外历两派弟子各自陈述了近日的体会。

他们的言辞较之前更加实在,少了几分固执,多了几分融合的迹象。

王衍长老平静地听着,脸上露出不易察觉的笑意。

“传承之道,需互通有无,融会贯通,方能圆满。”

“包容他见,方能求得真道。”

众弟子默然思索,心中渐渐明白。

宗门传承,并非一成不变的死物,而是在他们一点一滴的体悟中完善。

那些分歧与争议,反而成了他们进步的动力。

陈放于灯下自言自语。

他要将所有见闻所悟,尽数收于心底,融会贯通。

慧然亦在心中默念。

唯有内外俱修,方能成就先师大义,重振太虚宗门。

翌日,师长见众弟子皆沉浸在更加严谨的修行之中,暗自点头。

这场关于“内外纷争”的分议,最终促使弟子们加深了对彼此的了解。

他们开始明白,传承的真意,需要依循实际变化去摸索。

内外结合,方是那条通往真简之道的唯一路径。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