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神武大帝
三国之神武大帝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三国之神武大帝 > 第59章 未央夜会

第59章 未央夜会

加入书架
书名:
三国之神武大帝
作者:
梦小城
本章字数:
4284
更新时间:
2025-05-28

夜色如墨,未央宫高台上的青铜螭吻在月光下泛着幽光。刘辩负手立于汉白玉栏杆前,玄色龙袍的下摆被夜风掀起,露出内衬上暗绣的十二章纹。洛阳城的万家灯火在他脚下延展,朱雀大街的轮廓在薄雾中若隐若现,宛如一条沉睡的巨龙。

"陛下,夜露重了。"

侍立在侧的黄门侍郎捧着狐裘轻声提醒,却被刘辩抬手制止。年轻的帝王凝视着明光宫方向——那里曾是王莽篡汉时修建的宫室,如今只剩断壁残垣。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却又在细微处藏着转机。

沉稳的脚步声打破寂静。曹操手捧的竹简在月光下泛着诡异的青色,细看可见封泥上残留的匈奴狼头印记。这位典军校尉今日特意换上了朝服,腰间却仍配着那柄斩过黄巾的环首刀。

"陛下,杨家密室有三重机关。"曹操的声音带着刻意压低的沙哑,"最里间的铜匣用鱼胶密封,需以烈火炙烤方能开启。"

刘辩的指尖在青铜螭首上轻轻,冰凉的触感让他想起午门刑场上杨彪最后的目光。那些世家大族盘根错节的关系,就像未央宫地基下的暗渠,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汹涌。

"孟德,你说朕是不是太狠了?"

这个问题让曹操的瞳孔微微收缩。他注意到皇帝用的是"朕"而非"孤",这是要他以臣子而非挚友的身份回答。月光偏移的角度恰好照亮竹简上"并州"二字,曹操突然想起去年雪夜,陛下在温明殿说的那句"乱世用重典"。

"臣祖父曾讲过一个故事。"曹操将竹简轻轻放在石案上,"前汉时有个疡医,为救中箭的将军,不得不剜去三斤腐肉。将军醒来后要杀他,丞相却说——'去腐方能生肌'。"

夜风突然转急,卷起案上竹简哗哗作响。刘辩转身时,月光恰好照在他腰间那枚新铸的"汉昌"玉印上——这是罢黜三公九卿制后新制的天子印信。

"传旨。"刘辩的声音突然清朗起来,惊起檐角栖息的夜枭,"寅时三刻,宣房玄龄、杜如晦、荀彧..."他顿了顿,目光扫过竹简末尾的名单,"再叫上太学的蔡邕和司马徽。"

曹操敏锐地注意到,陛下说的是"叫上"而非"召见"。这个细微差别让他想起当年在谯县,那个坚持要寒门学子同席听讲的少年刘辩。或许真正的变革,从来都要从最根基处开始。

"对了。"刘辩突然按住曹操正要行礼的手,"告诉荀彧,把去年那套《州郡学馆规制》的草案带上。"月光下,年轻帝王眼中跳动着比万家灯火更明亮的光芒,"是时候让天下英才,都有个公平的起点了。"

不一会儿,荀彧、房玄龄、杜如梅等内阁重臣,以及分管教育的司马徽、蔡邕,纷纷来到御书房。

刘辩端坐于御案之后,目光扫过众人,沉声道:

“各位,说一说第一届科举的问题所在吧。”

荀彧上前一步,拱手道:

“陛下,大汉十三州学子众多,第一届科举,很多学子根本来不及赶到洛阳。而且洛阳地方有限,接纳所有学子,明显不可能。”

房玄龄点头补充:“此外,各地世家仍有残余势力,若科举只在洛阳举行,偏远州郡的寒门学子恐遭阻挠。”

杜如梅沉吟道:“考试内容也需调整,毕竟第一届科举的试卷太难了,连郭嘉都差点做崩溃。”

司马徽轻抚长须,缓缓说道:“教育尚未普及,许多寒门子弟虽有才学,却因无人举荐,连参加科举的机会都没有。”

刘辩想起那日的情景就忍不住嘴角抽搐——他特意命御膳房准备了郭嘉最爱的青梅酒,还让荀彧带着心爱的焦尾琴进宫,本想着两位心腹能给自己整点科举考题的参考答案。

结果当试卷发下去不到半柱香:

荀彧的毛笔"咔嚓"断成两截,向来温润如玉的荀令君竟在《农桑策论》题下狂草:"让世家子种地?陛下您不如让公鸡下蛋!"

郭嘉更绝,首接把考卷翻过来画了幅《论出题官的十八种死法》连环画,最后还附注:"建议把出题者发配去教匈奴人写八股文"

刘辩听完众人的意见,手指轻轻敲击御案,片刻后,他抬起头,目光坚定:

“既然如此,朕决定推行以下改革——”

分州考试:

“科举不再只在洛阳举行,而是分州设立考场,初试在各州郡进行,通过者再赴洛阳参加殿试。”

“各州设立学政司,负责监督考试,防止世家干预。”

考试内容改革:

“科举依旧考诸子百家,但是难度需要适中。”

教育普及:

“在各州设立官学,寒门子弟可免费入学,笔墨纸砚由朝廷供给。”

“鼓励民间私塾,凡有才学者,皆可申请朝廷资助。”

公平选拔:

“废除‘九品中正制’,彻底打破世家垄断。”

“寒门学子若在科举中表现优异,朝廷首接授予官职,不再需要世家举荐。”

刘辩的改革方案一出,御书房内众人神色各异。

荀彧微微颔首,眼中闪过一丝赞许,但随即又皱眉道:

“陛下,此举虽好,但恐怕会激起世家残余势力的反扑。”

曹操轻笑一声,道:

“世家?他们现在还有资格反扑吗?”

司马徽则抚须微笑:

“陛下此举,必能收天下寒门之心,大汉根基将更加稳固。”

刘辩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远处的星空,缓缓说道:

“朕不仅要选拔人才,更要让天下人知道——大汉的未来,不再由世家掌控!”

翌日,朝廷正式颁布《科举新制》,天下震动。

寒门学子奔走相告,纷纷前往官学报到。

世家残余则暗中咬牙切齿,却又无可奈何。

各州学政司迅速设立,朝廷派出的监察御史奔赴各地,确保新政顺利推行。

而在洛阳城外的一处私塾里,一名衣衫褴褛的少年捧着朝廷发放的《科举新制》诏书,眼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

“娘,儿子终于有机会读书了……”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