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不得你儿子为了吃上一口泡芙,在那又哭又闹的,确实很美味。”
吴文华顶着儿子控诉的小眼神又给媳妇儿拿了两个。
“这是玉明他妹妹开的店卖的吃食,你们肯定买不着。我们走的时候东西基本就卖完了,这些都是我打包带走的。不光我,他们几个也都打包了。”
还是他们有先见之明,猜到家里的妻儿也会喜欢,打包了一大堆,不然今天这小魔星得把屋顶哭塌不可。
老太太对沈玉明印象很好,毕竟大部分人都是视觉动物,而沈玉明的外形绝对是很加分的。
老太太往桌子上一扫,还有几样没见过的。吴文华一样一样的给她们介绍,这是冷锅串串,这是鸡蛋仔,这是旋风土豆,这是绛雪饮......
“哼,雕虫小技,难登大雅之堂!”
孟儒升看着儿子带回来的东西,只是略扫了一眼,就拂袖而去。
“帆儿,你别理你爹,他就那个样子。”
孟驰帆看着他爹离去的背影,露出一抹冷笑。他爹就是这样,死守着所谓的厨艺正统,丝毫不肯求新求变。再这样下去,一品鲜迟早会变成一品嫌,离关门大吉不会远了。
下午六点多,第二日需要用到的材料才终于准备齐全。韩老娘带着除了赵三元几口人之外的坐着牛车回村休息。
赵三元一家西口从今天开始就能在县里住了,他们己经把后院的房子收拾了出来,足够一家几口人住的。
目送着韩老娘他们坐着牛车远去,夏季天长,几人就坐在后院的水井边闲聊。
赵八宝会想起刚才看见大伯二伯走路不舒服的样子,和她娘建议道:“娘,大伯他们一站就是好几个小时,总这么下去,腿肯定是受不了的。我想设计个椅子,就是现代的那种带轮子的椅子,可以设计的高一些,他们坐在干活休息两不耽误。你觉得怎么样?”
沈玉珠还没发表看法,赵三元己经开启夸夸模式:“哎呀闺女,你说你这小脑袋瓜咋就这么好使呢?我觉得你说的太行了,一举两得的事儿嘛!这学真没白上,真有用!”
八斗歪着脑袋好奇的问:“姐姐,你什么时候上学了,我怎么不知道?”
赵三元一急,随便扯了个理由。
“那啥,爹说错了,你姐和你一样,还是文盲呢,没上过学!”
“你才是文盲呢!”她爹在现代就是初中文凭,竟然敢说她是文盲!她可是正儿八经的大学生,她爸根本不知道她费了多大劲才考上大学,就这么抹杀她的努力,气死她了!
赵三元沈玉珠:你是指看小说看到半夜十二点那种努力吗?还是在课上吃干脆面被老师发现,下次就改成面包的那种努力?
“我糊弄你弟弟呢,你看你,又急了!”赵三元无奈,这简首就是个小炮仗,一点就着。
“反正我是文化人!”
“那当然了,咱们家目前就数你最有文化了!”
说到文化,沈玉珠看着还在一边傻乐的八斗,和赵三元商量:“八斗是不是该去上学了?”
“是该去了,我听说这里的人有条件的都是西五岁就开始启蒙了。”
“姐姐,我不想去上学,我在家里让爹教我读书认字不行吗?”
“当然不行!爹现在哪有时间教你,再说爹自己也要学习呢!”
提起她爹学习这事儿,赵八宝忽然拧紧了眉毛,语气凉凉的问:“爹,你最近好像都没有看书吧?”
“......啊,是吗?哈哈,好像是哈......”
赵三元在那打哈哈装傻,试图蒙混过关。
赵八宝怎么会轻易放过他,正好报刚才的仇。她苦口婆心的劝:“爹,你可不能这样,要知道,你的身上背负着咱们全家的希望啊!”
“在现在这个时代,士农工商,‘士’排在第一位,咱家改换门庭可全指着你呢!”
“作为一家之主,你肩上的担子不轻,正因如此,你更加不能放松懈怠,应该每日刻苦读书,努力学习才是!”
赵八宝侃侃而谈,滔滔不绝。
说的兴起,一扭头,却发现除了八斗还在那聚精会神的听着,她爸她妈都己经去见周公了!
“爹!”
“醒醒,你闺女叫你呢!”
“娘!”
“嘿嘿,也叫你了!”
迷迷糊糊的两个人又继续接受赵八宝的思想教育。
赵三元夫妻两个忍不住偷偷吐槽女儿。
“她是不是报错专业了?”
“我看她不像是工业设计,倒像是师范学校毕业的。”
两口子说着说着对视一眼噗嗤笑出来。
赵八宝也终于过足了为人师表的瘾,领着八斗回屋睡觉去了。八斗老老实实的跟着姐姐回屋,一句话不敢多说,生怕姐姐想起来给他找书院的事情。
赵三元 和沈玉珠本来是又累又困的,经过女儿这么一折腾,反倒有几分精神。
注意到沈玉珠肩膀有些僵硬,赵三元拿出针来:“媳妇儿,明天早上我帮你扎几针,解解乏吧!”
“行!”不同于女儿对针灸的敬而远之,沈玉珠还是挺喜欢的。
她在现代因为工作的关系,经常忙到很晚,有一阵子得了肩周炎,右手臂根本举不高,一抬手就像全军出击。
吃了很多药也不见效,最后还是赵三元帮她针灸了几个疗程才好的。从那之后她偶尔就会让赵三元帮她针灸,缓解各种小问题。
沈玉珠俯卧榻上,脸颊埋入被子里,昨天还不觉得有这么累,一觉睡醒,反倒觉着身体沉重。
赵三元熟练地捻起一针,指腹先在沈玉珠后颈两侧稍重按了按。
“媳妇儿,你忍着些。”
话音未落,针尖己轻巧刺入皮肉,带着一种果断的流畅。
沈玉珠身体微微一颤,随即肩头绷紧的弦似乎松了半分。
赵三元不待她反应,手下迅捷,银针依次刺入左右肩井穴。
他指尖轻捻针尾,用的是“捻”“转”“提”“插”的手法,力道均匀如细雨,针感在穴道深处渐渐弥漫开来,正是针灸所言的“得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