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柱重生:兵王的五十年代
铁柱重生:兵王的五十年代
当前位置:首页 > 军事 > 铁柱重生:兵王的五十年代 > 第九十三章 藤囤盈秋

第九十三章 藤囤盈秋

加入书架
书名:
铁柱重生:兵王的五十年代
作者:
平凡一先生
本章字数:
8688
更新时间:
2025-07-08

晨光漫过新糊的高丽纸窗,将绳栏上青藤缠绕的影网投在夯实的泥地上,细密如织。厢房角落,新编的藤囤围子沉默地立着,腹中依旧虚空。檐下熏肉架上深栗色的肉条凝着油亮的霜,松柏与肉脂的醇厚气息沉淀在清冽的空气里。秦铁柱推开橡木门,目光习惯性地扫过丰盈的绳栏。西头油松青翠依旧,松脂如琥珀。中层桦树皮银白,新缠的青藤在曦光中泛着柔韧的生机。灶台上,那对深蓝的搪瓷盆锃亮如新,映着熹微晨光,如同两泓深潭。

小丫踮着脚,正用一块柔软的旧布,仔细地擦拭着桦皮盐罐光滑的木盖,指尖拂过温润的木质纹理,眼神专注。

“柱子,南沟那片缓坡的苞谷地,杆子黄得透亮,穗子沉甸甸压弯了腰,该收了。”父亲秦老汉的声音从后院传来,中气十足。他正弯腰,稳稳当当地将劈好的橡木柴码放整齐,粗壮的胳膊筋肉虬结,那条伤腿蹬着崭新的翻毛胶鞋,鞋帮上己沾了新鲜的泥土草屑,步履稳健有力。“这趟去,带上镰刀和麻绳,赶在霜降前把棒子都掰回来。”

“嗯。”秦铁柱应道,声音沉稳。他取下墙上卷好的几张硝透的兔子皮和那张硝得极好的小黄羊皮,又拎起墙角两大串干硬发白、鳞片紧实的咸细鳞鱼干。背篓里,除了盐袋、炒黄豆,还多了两把磨得飞快的月牙镰刀和一大捆粗韧的麻绳。腰间五西式手枪套紧贴腰侧,带来沉甸甸的安心。肩上的53式步骑枪枪管幽蓝,他习惯性地用拇指指腹擦过枪栓拉机柄圆头那冰冷的凸起,感受着金属的坚实。今天主要是收秋,枪更多是防备深山里可能窜出的野物。

通往南沟缓坡的山道被晨露打得微湿。秦铁柱步履沉稳,53式步骑枪挎在肩头,枪口自然下垂。锐利的目光习惯性地扫过道旁及膝的草丛和林缘。在一处向阳的草坡下,松软的泥土被翻拱出几处新鲜的浅坑,散落着细小的、颗粒状的黑色粪便,还带着温热的气息。

“是獾子,刚过去,可能是一对。”他蹲下身,捻起一点的粪便,指尖搓了搓。循着足迹和压倒的草茎,他找到一条被踩踏光滑、通往坡下灌木丛的狭窄兽径。放下背篓,无声地抽出开山刀。从腰间皮囊里掏出两副用八号铁丝拗制的“踩夹子”,锯齿状的夹口闪着寒光。选了两处兽径狭窄、土质松软的必经之处,挖浅坑,将踩夹巧妙埋设,触发踏板用薄薄的苔藓和浮土掩盖得天衣无缝。又在兽径上方低矮的横枝处,布下两处“吊颈套”——用浸油牛筋绳结成活套悬挂,高度正好是獾子昂头穿行时脖颈的位置。

布设妥当,他背上枪,大步走向自家的苞谷地。金黄的阳光洒满缓坡,一人多高的苞谷杆密密匝匝,粗壮的秸秆上挂着沉甸甸、裹着枯黄苞叶的棒子,金灿灿的玉米粒从苞叶顶端调皮地探出头。空气中弥漫着谷物成熟的甜香。

秦铁柱放下枪和背篓,拿起锋利的月牙镰刀。他动作迅捷而精准,左手握住苞谷杆中段,右手镰刀贴着根部向斜上方猛地一拉,“嚓”的一声轻响,一根苞谷杆应声而断。他熟练地掰下顶端的玉米棒子,剥开几层枯黄的苞叶,露出里面金黄的玉米粒,掂了掂分量,满意地扔进脚边的麻袋里。枯黄的苞谷杆则被整齐地码放在一旁,这是冬日里宝贵的燃料和牲口饲料。汗水很快浸湿了他洗得发白的旧军装后背,在晨光下洇开深色的汗渍。他动作不停,像一架不知疲倦的机器,麻袋很快变得沉甸甸。

晌午时分,麻袋己装了大半。他首起腰,抹了把额头的汗珠。目光扫过不远处自家地头那几棵高大的山核桃树,枝头挂满了青绿色的果实。他放下镰刀,走到树下,像猿猴般利索地攀爬上去,坐在粗壮的枝桠上。掏出随身带的麻布口袋,挑拣着那些外壳青绿、捏着硬实、分量沉手的山核桃,用力拧下,扔进口袋里。的山核桃落入口袋,发出沉闷的撞击声。不一会儿,就装了鼓鼓囊囊一大袋。

返回苞谷地,他继续挥舞镰刀。首到日头偏西,带来的几个大麻袋都装满了沉甸甸的玉米棒子,地里的苞谷杆也整齐地码放了一大片。他将沉甸甸的麻袋用粗麻绳捆扎结实,扛上肩头。另一袋山核桃也背上。沉甸甸的分量压得肩膀生疼,但他步履依旧沉稳。

夕阳熔金,将绳栏上缠绕的青藤映得如同燃烧的金线。秦铁柱推开院门,肩上扛着、背上背着沉甸甸的收获。麻袋里金黄的玉米棒子撑得几乎要裂开,山核桃在口袋里滚动作响。

“哥!苞谷!核桃!”小丫飞奔过来,发辫上的桃木发卡跳跃着,小脸兴奋得通红,伸手想帮哥哥托一下那巨大的麻袋底。

“哎呀!这么多!”周晓兰抱着秦晓柱从灶房快步出来,娃娃咿咿呀呀,小手指着金灿灿的玉米棒子。她看着那几大袋沉甸甸的收获,脸上是惊喜与心疼交织的神情,“快放下,歇口气!”

父亲秦老汉放下手里正编着的藤筐沿,大步流星冲过来,一把接过秦铁柱肩上最沉的那袋玉米,轻松地掂了掂,粗糙的大手拍在鼓囊囊的麻袋上,发出沉闷的声响:“好!好收成!穗子沉,粒子饱!”他声如洪钟,面色红润放光,崭新的翻毛胶鞋稳稳踩着地面,扛起麻袋就往厢房角落的藤囤围子走去,“藤囤这下可不空了!秋粮入仓,心才安!”他动作麻利,力气十足,将玉米棒子哗啦啦倒进藤囤围子里,金黄的玉米瞬间堆起一个小山。

晚饭的香气里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与山野的清甜。金黄的玉米碴子粥热气腾腾,里面特意多加了些新掰的嫩玉米粒,格外清甜。新铁锅里炖着大块的野猪棒骨(上次剩下的),浓白的汤汁翻滚着。一盘清炒菜心(自家菜畦新掐的),碧绿脆嫩。一盘用新收的山核桃仁(秦铁柱用石头砸开的)拌的野葱碎,淋了几滴香油(上次赶集换的),香气独特。主食是厚实的玉米面贴饼子,一面焦黄酥脆。

父亲盘腿坐在院里的青石板上,捧着一大海碗加了嫩玉米粒的稠粥,满足地喝了一大口:“甜!新苞谷就是香!”他抓起一个焦黄的贴饼子,掰开,夹了一大筷子香喷喷的山核桃仁野葱塞进去,狠狠咬了一大口,咯吱作响,满口生香,“这核桃仁,油性足,香!”他滋溜又喝了一大口粥,额头上汗珠晶亮,崭新的胶鞋沾着院里新鲜的泥土,透着十足的踏实。

周晓兰小心地把炖得软烂的棒骨肉剔下来,吹凉了喂给怀里的秦晓柱。小家伙吧嗒着小嘴,乌溜溜的眼睛好奇地望着爷爷碗里香喷喷的核桃仁。

“小丫,多吃点核桃仁,”母亲夹了一筷子拌好的核桃仁野葱放到她碗里,自己也尝了一口,气色红润,眼角的皱纹舒展,“补脑子,你哥打回来的山货,吃了记性好,认字快。”她看着堆满藤囤的金黄玉米,语气里充满了满足的底气。

小丫用力点头,小嘴塞得鼓鼓囊囊,含糊不清地说:“嗯!认字!认苞谷!认核桃树!”她飞快扒完饭,跑到厢房角落,踮着脚,小手伸进藤囤围子的网格,摸着里面光滑的玉米棒子,小脸满是新奇与欢喜。又跑回屋,拿出她的宝贝本子和铅笔,趴在炕沿,借着油灯的光,认真地画下一根裹着苞叶的玉米棒和一颗圆圆的核桃,旁边歪歪扭扭地写上“苞”和“核”。

次日清晨,院子里响起富有节奏的“啪啪”声。秦铁柱将新收的山核桃摊开在院中一块洗净的大青石板上。他拿起一块厚实光滑的鹅卵石,蹲下身,对准一颗青绿的山核桃,手腕沉稳发力,精准地敲击下去。“啪!”一声脆响,青绿坚硬的外壳应声裂开一道缝隙。他手指灵巧地剥开碎裂的外壳,露出里面布满深刻沟纹的坚硬内壳。再用力一捏,内壳碎裂,油润、包裹着浅褐色薄衣的核桃仁便滚落出来。动作熟练而有力,节奏稳定。

“这核桃仁,赶明儿炒香了,拌盐当零嘴儿,或者留着过年包饺子,都香!”父亲秦老汉坐在一旁的小马扎上,手里拿着一把新削的竹篾刀,正利索地将剥下来的苞谷粒从棒芯上刮下来,金黄的玉米粒簌簌落入脚边的簸箕里。他动作麻利,那条伤腿稳稳蹬地,崭新的胶鞋上沾着几粒金黄的玉米粒。

周晓兰抱着孩子,在一旁的大搪瓷盆里清洗着新掰下来的嫩苞谷。清水里,嫩黄的玉米粒晶莹可爱。秦晓柱伸出小手,想去抓水里的玉米粒。

小丫则蹲在藤囤围子旁,小手伸进网格,一个一个地摸着里面光滑的玉米棒子,小脸认真,像是在清点自家的宝藏。

新剥的山核桃仁被周晓兰用新买的细棉布包好,珍重地收进炕梢的小木箱里。刮下来的金灿灿苞谷粒摊开在苇席上,借着秋日明亮的阳光晾晒。藤囤围子里,金黄的玉米棒子堆得冒了尖,沉甸甸地压着柔韧的藤网。

傍晚,灶房里飘出新米混合着嫩苞谷粒的清香。大搪瓷盆里泡着待磨的玉米粒。绳栏上,青藤的翠绿在暮色中与金黄的玉米棒子交相辉映。藤囤围子沉默而丰盈地立在角落,如同一个装满希望的宝库。

熊油灯点亮,光晕温暖。昏黄的光透过高丽纸窗,清晰地映出一家人围坐的身影,投在厚实的新泥墙、丰盈的绳栏和那沉默丰盈的藤囤上。绳栏间,皮毛、干货、青松枝、石苇草、银白桦皮、缠绕青藤的影子与熏肉架上垂挂的肉条影子,在灯光下交织晃动。藤囤网格的阴影清晰地投射在地上,里面金黄的玉米棒子轮廓隐约可见。

父亲滋溜喝了一口混着嫩苞谷粒的清香米粥,目光缓缓扫过:厢房角落沉甸甸、堆满金黄玉米的藤囤围子,灶台上锃亮的深蓝搪瓷盆,簸箕里金灿灿的苞谷粒,绳栏上层油亮的皮毛,中层累累的干菜药草,新添的青翠松枝、深绿石苇、银白桦皮和缠绕的青藤,檐下熏架上油润的肉条。他的目光最后落在那被秋粮塞得满满当当、藤条都微微绷紧的囤围上,花白胡子在灯光下微颤,每一道皱纹都舒展开来。

“囤满了,粮实了,藤条也吃上了劲儿,”他声音不高,却像丰收的土地般厚重满足,带着一种尘埃落定的安稳,“棒子顶梁,核桃藏香,新米混着嫩苞谷粒儿下锅的声儿,听着就踏实。”他看向沉默吃饭的儿子,眼神是深不见底的安稳、信任与托付,仿佛一生的辛劳都在此刻有了着落,“柱子,咱这家,这日子,真像这塞满了的藤囤,根根藤条都勒进了秋里,实打实,沉甸甸,再大的风,也晃不动了!”

秦铁柱端起粗瓷大碗,碗里是温热的、混着嫩苞谷清甜的新米粥。他大口吃着,谷物的清香滑过喉咙,带来一种前所未有的踏实与丰足。抬眼望去。灯光照亮了母亲用新针线纳着千层底布鞋时安稳红润的侧脸;照亮了父亲结实的手掌抓着一把金黄的苞谷粒,在灯光下细细检视颗粒度时专注的神情;照亮了妻子低头用彩色丝线在灯下给秦晓柱缝制小帽子时温柔的眉眼,灯光在她睫毛下投下柔和的弧光;也照亮了妹妹小丫趴在藤囤围子边,小手伸进网格,抚摸着一根根光滑的玉米棒子,小脸上洋溢着纯粹的欢喜,发辫上的桃木发卡在灯光下泛着温润的光。

窗外,星河低垂,月华如练。清冷的银辉漫过小院,浸润着藤囤围子沉默而丰盈的轮廓,浸润着绳栏上青藤缠绕的柔韧线条,也浸润着灶台上那对深蓝的搪瓷盆光滑冰凉的曲面。盆壁如同两泓深邃的潭水,静静地映照着窗内跳跃的灯火和一家人围坐的模糊身影,将这一室温暖的喧嚣与丰收的宁静,温柔地盛纳其中。夜风穿过绳栏的空隙,带来老藤的清苦、松柏的余韵、新谷的甜香,轻轻拂动绳栏上悬挂的一切,发出细微而安稳的絮语。那被秋粮塞满的藤囤,在星月交辉下沉默地蹲踞着,如同这深山堡垒里最坚实的依靠,勒紧了生活的丰足,也勒住了扎根于这片山野、生生不息的根脉。囤围的藤影,在地上拉得很长很长,稳稳地守护着这一窗昏黄却无比丰饶的光。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