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成绩毫无悬念地通过了,而且是高分通过!当陈枢在系统里查到那个醒目的“合格”和令人咋舌的分数时,心中反而异常平静。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他将电子证书截图发给了沈青黛,附言:
陈枢:[图片] 报告沈老师,任务完成![敬礼]
青黛: [撒花][庆祝] 恭喜陈医生![鼓掌] 我就知道!仁和诊所,可以挂牌营业啦![钥匙]
挂牌营业,并非易事。陈枢拿着资格证和租赁合同,跑卫生局、办执照、备案、申请医保定点(虽然希望渺茫,但也要尝试)……繁琐的手续在沈青黛这位“地头蛇”的暗中指点下,总算有惊无险地完成了。当“仁和中医诊所”的崭新招牌(沈青黛设计的,古朴典雅)正式挂在小楼门口时,陈枢站在庭院里,看着那五个字,心潮澎湃。
开业没有鞭炮齐鸣,没有花篮成堆。陈枢只在朋友圈和社区几个熟人群里发了个低调的通知。他深知,医者,靠的是口碑,是疗效。
第一位正式登门的病人,是意料之中的人——林老师。
“陈医生!恭喜开业!”林老师满面红光,精神矍铄,哪里还有半分当初面瘫时的颓唐?他特意送来了一盆青翠的文竹,“祝你医术精湛,仁心仁术!也感谢你和吴主任让我重获新生!” 他现在的面容己基本对称,只有极细微的表情才能看出曾经的痕迹。他成了“仁和”最活生生的广告。
紧随其后的是王阿姨。她的更年期症状在甘麦大枣汤和穴位按摩的调理下早己平稳,气色红润,笑声爽朗。“小陈医生,哦不,陈医生!以后我们这些老邻居有点小毛病,可就都指望你这‘仁和’了!放心,阿姨给你宣传!”
小胖也来了,还带着他那个长期胃痛、被陈枢用香砂六君子汤思路调理好的表哥。甚至连当初质疑过陈枢的邻居,在亲眼目睹赵大爷事件反转后,也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来了。
小小的“仁和”诊所,在口口相传中,竟也渐渐有了人气。陈枢恪守着“经典为根,辨证为魂”的原则:
对一位被西医诊断为“神经性头痛”、久治不愈的年轻白领,他根据其头痛如裹、胸闷呕恶、舌苔白腻、脉弦滑,辨为“痰浊头痛”,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配合针刺丰隆、阴陵泉化痰,一周后头痛大减。
对一个被湿疹折磨多年、反复使用激素药膏的儿童,他细察其皮损暗红、渗液不多、瘙痒夜甚、舌红少津、脉细数,辨为“血虚风燥”,用当归饮子(当归、生地、白芍、川芎、蒺藜、防风等)加减养血润燥祛风,配合药浴和外敷青黛散(青黛粉、甘草粉、麻油调),效果显著,家长感激涕零。
对一位因老伴去世后郁郁寡欢、失眠消瘦的老太太,他耐心开导,辨为“肝郁脾虚”,用逍遥散合甘麦大枣汤疏肝健脾、养心安神,辅以轻柔的推拿疏通气机,老太太的精神状态明显好转。
陈枢看病极其细致,问诊详尽,脉诊认真,解释病情深入浅出,开方用药力求精简、有效、价廉。他严格遵守诊所时间,绝不敷衍了事。更难得的是,他对每一位信任他的患者都心怀感恩,那份真诚的仁心,透过温和的言语和专注的眼神,传递给了每一个人。
口碑,如同春风化雨,悄然扩散。不仅附近的居民,连一些在沈青黛医院治疗效果不佳、听说了“仁和”神奇的病人,也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慕名而来。陈枢来者不拒,但始终坚持原则:超出能力范围的,绝不逞强,及时建议转诊;对需要西医手段明确的疾病(如肿瘤筛查),也明确告知,建议完善检查。
“仁和”虽小,却以其独特的“经典中医”气质和实实在在的疗效,在社区医疗版图上,稳稳地扎下了根。陈枢也终于体会到了“持脉之道,虚静为保”的意境,在日复一日的望闻问切中,他的脉诊功夫也在实战中突飞猛进。系统【脉诊经验值】不断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