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栀回归的第七天,系统首页正式更新项目方向:
【阶段性系统转型提示】
当前:情绪表达节点平台
拟议升级:城市共建型社交结构
新定位提案:“公共情绪基础设施”
用户界面新增西个功能草案按钮:
城市避难所提名系统
“匿名日记灯塔”投稿机制
公共空间共建开放日申请
第三方内容接入实验通道
清栀看着这些建议,没急着点。
她点开系统后台的一句话标语修改区,在“主理人留言”栏打下一行字:
“我们不是来治愈城市,而是提醒它:人类还在这里。”
L.I.F.E总店线下也启动了一项全新企划:
匿名日记灯塔计划
核心设定:
所有用户可在“日记投递机”中写下任意一句话,系统每晚抽选3条,在城市中一处公共地带投影24小时;
投影地点由用户票选决定,包括天桥底、地铁站台、废弃厂房外墙等;
文字匿名,不署名,不备注,无商业语义,仅承载“活着的语言”。
第一周上线,系统收到投稿超过3万条。
其中一条投影在江城市南三环旧立交桥下,引爆全城:
“我在这里想过死,也在这里想过活。”
次日,有人拍下桥下聚集了二十多人静坐的照片,只有风声,没人说话。
清栀看见那张照片时,沉默良久,只说了一句:
“这不是打卡,是集体记忆坐标。”
项目引起全国数十个城市自发响应,广州、郑州、昆明、武汉等地用户在社群留言:“我们城市有废弃加油站、无名天桥、断头墙……也想参与。”
清栀终于点下“允许”按钮:
【城市开放节点权限启动】
【允许用户自提名“城市心灵避难所”并申请布设灯塔装置】
【共建协议:不冠名、不商业、不设门票】
系统后台开始生成**“城市匿名日记地图”**。
每个灯塔点标注一句话:
【南京旧工业仓库】:“这里是我没哭出来的地方。”
【成都人民南路人行隧道】:“高考那晚,我在这里对着墙发了两个小时呆。”
【长春老铁路桥底】:“我18岁时第一次决定‘不说了’。”
地图界面首次出现“无导向漫游”功能——用户可以随机跳转城市,观看他人匿名日记,不设目的、不设路径。
系统后台弹出提示:
【用户漫游率飙升,情绪共振波动稳定增长】
【但主理人注意:匿名表达过多,品牌识别度正在稀释】
是否将部分区域“品牌标识强化”?
清栀盯着屏幕,迟迟没点。
这一晚,她和陶哲宇坐在摄影棚天台上。
城市夜色沉静,投影墙远处微光依稀。清栀喝着柠檬汽水,看着他调相机。
“你不觉得我在把L.I.F.E变成一个……太庞大的东西了吗?”
陶哲宇没抬头:“它确实变大了。”
“可它还是我的吗?”
“如果你想让它永远只属于你,那它永远只能是个公众号。”他停下手上的动作,看着她,“但你不是想做个公众号。”
她沉默。
他又说:“你的初心不是保留自我,而是连接他人。”
“可是现在,连接太多了。我有时候都看不见我的影子。”
他轻轻笑了:“你不是被覆盖了,你是被放大了。”
“只是你自己还没习惯——自己会被别人继承。”
就在城市灯塔项目如火如荼进行的同时,系统团队提交了一个重大建议:
开通“第三方表达体合作接口”
允许独立组织或社群提出联名计划,接入L.I.F.E表达架构
条件:需接受审查标准、遵守匿名协议、不涉及品牌干预性价值偏移
首个提案来自一个叫“边界实验室”的青年团体。
他们提出将L.I.F.E灯塔机制嵌入自己开发的“夜间城市弹性巡游”计划——允许青年夜晚在城市特定区域进行“无目标式聚合”,由灯塔语录引导行动。
清栀迟疑。
这是第一次,有人试图以L.I.F.E为框架打造“城市现实行为模板”。
她找到陶哲宇,第一次提出质疑:
“如果我同意,以后就不是匿名日记了,而是动作剧本。”
“那你就想清楚,你想做的是‘平台’,还是‘语境’。”
她问:“什么区别?”
“平台会长成别人想要的样子,语境只能是你给出的那一瞬光线。”
她没有再说话。
系统最终提示:
是否批准边界实验室进入“实验接口期”?
【预计将激发用户行为转化提升42%,但可能导致情绪表达偏离初心】
清栀选择:“暂缓。”
她同时添加了一条手动输入条件:
【所有第三方接入请求,必须提交一句话自述:你为什么要表达?】
第十天,城市匿名日记墙再次出现爆款。
一个用户写下:
“我不是来找治愈的,我只是来确认,世界还允许人不伪装。”
清栀在主店留言墙复制这句话,贴在最上方,用不同的笔写下一句:
“我们不会给你解药,但我们把路灯亮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