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桃没急着回去,而是和爸妈说了要上学的事,黎爸黎妈当即反应过来一样,异口同声说:“我怎么把这件给忘了?”
现在是一九七西年,恢复高考只在三年后,他们在村里长住的话陈桂霞肯定要找他们的麻烦,还不如搬出去呢,他们可以通过知识改变现在的处境。
可现在还不行,毕竟他们的户口还挂在村里,只能徐徐图之。
黎子庚和杨采都是老师,当然知道知识的力量,而且以自己女儿的脑子,考个好成绩也不是特别难。
意见统一后他们向一些住在这片区域的居民打听了一下初高中书籍在哪里买。
现在正是禁这些的时候,为避免落人口舌,黎子庚特的挑了比较偏僻的人家寻问。
经过他们的不懈努力,好歹知道了一个下落,就是福安街的一个破烂回收站,里面都是收不要的东西。
他们找过去的时候只有一个老太太坐在那里,手里端着青底搪瓷杯在吃饭,他们过去的时候连眼皮都没抬一下。
“奶奶,这里有没有初高中的书?”
虽然现在禁这些,但黎桃也不怕,毕竟这里每天都有形形色色的人来,鱼龙混杂的,买的东西还比较乱,而且他们又不住这里,就算有人举报也找不到他们。
只要不要嚷嚷出去,谁知道你买了什么。
那老太太听到这句话也只是抬了下眼睛,缓缓看他们一眼,“自己找,这里的东西五毛十斤。”过后又继续吃饭。
一家三口开始了找书,这里不愧是回收站,有缺腿的桌椅,裂开的玉器,揉成一团的废铁,还有各种各样的厨具。
找了半天找到了几本高中的书,页面虽然泛黄,但字仔细看看还是能分辨出来的。
这边黎爸和黎妈也找到几本初中的书,三人一合计,看了看天色,觉得有点晚了,付了钱,又去跳蚤市场挑了一些锅啊碗啊,一家三口推着车回去了。
几人回到茅屋,黎桃刚要拉开门,那门就“轰隆”一声往后一倒,扬起了一大片灰尘。
他们愣了几秒,才抬起脚走进去。
里面的东西好像被翻过一样,又乱糟糟的。
“他们又来了,还把门给弄坏。”黎桃叹了口气,“离这么远他们还能跑到这里,平时没事做吗,真是够闲的。”
“所以我们还是要起座房子,把门锁得紧紧的,看他们怎么进来!”杨采用稻草做的扫帚扫掉被踩得脏兮兮的床上的泥土,又抓了把干净的稻草铺在上面。
他们编了三张凉席,此时只剩一张,还被扯得稀烂,今晚他们只能睡稻草上对付一晚了。
黎子庚附和道:“媳妇儿说的对,等我们攒够了钱就盖座房!”
黎桃把东西一样样从空间拿出来,满满当当摆了一地,而黎子庚杨采就把这些东西放到它们应该待的地方去。
晚饭是煎鸡蛋饼,个个都放了足足的油,他们还添置了盐和其他的调味,这个鸡蛋饼光是闻都忍不住流口水。
黎桃一家美滋滋的吃鸡蛋饼,可黎家老屋这边的日子就一首处于低谷期。
自从黎子庚分家后,陈桂霞每天都神经兮兮的,心里又窝着气,哪哪都看不顺眼。
特别是马上要秋收了,秋收是一年中最累的,如今老大一家分出去了,人力不够,她就得下地。
她都一把年纪,该是享晚年的时候了,让她下地她也不愿意。
老二一家又懒又馋,工分经常是不稳定的,老三的腿脚不方便,老三媳妇儿身体不好,老三这一家加起来也只有八公分,她和老头子也干不了什么重活了,交了粮食税就没什么可以剩的了,到时候她娘家兄弟来她能给到多少?
“娘,可以让大哥大嫂回来帮忙秋收啊。”
唐凤书自然是不想下地,可老大一家分出去后,家里就少了两头老黄牛,家里的粮食根本不够吃,就连陈桂霞本来想让她的儿子大宝上学的想法都暂时搁置了。
陈桂霞不舍得让二儿子下地,可不会不舍得她。
所以,还是要把老大一家拉回来干活。
都住一条村,低头不见抬头见的,又是亲娘亲兄弟的,打断骨头还连着筋呢。
老娘有难,儿子就应该回来帮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