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冈城国是基督教罗马天主教会教皇及其教廷统辖的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其历史发展如下:
早期发展与教皇国形成
- 起源与宗教地位确立:梵蒂冈历史可追溯到公元1世纪,相传耶稣门徒伯多禄(彼得)在此殉道并被埋葬,此地逐渐成为基督教重要的宗教圣地。4世纪起,西罗马帝国衰亡,罗马城主教借机扩张势力、掠夺土地。到6世纪,罗马城主教获得罗马城实际统治权,自称“教皇” ,并建造圣彼得大教堂和梵蒂冈宫。
- “丕平赠土”与教皇国诞生:754和756年,法兰克王国国王丕平(矮子)为酬谢教皇协助自己夺取王位,两度出兵意大利打败伦巴德人,并于756年将罗马城及其西周区域送给教皇,史称“丕平赠土”。此后教皇权势日益扩张,在意大利中部出现了以教皇为君主、以罗马为首都的“教皇国” ,其首辖领土达4万平方公里以上。1377年梵蒂冈宫成为教皇主要住所。15世纪,梵蒂冈建造了图书馆和西斯廷礼拜堂、梵蒂冈城墙,16 - 17世纪初重建的圣彼得大教堂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规模最宏大的建筑,众多文艺复兴名人参与设计、建造和装饰工作 ,梵蒂冈收集了大量珍贵艺术品和图书文献,成为罗马教皇进行政治与宗教活动的中心。
近代的危机与“梵蒂冈囚禁”时期
- 意大利统一与宗教公会召开:19世纪中叶,意大利开始逐步统一,1861年建立意大利王国,教皇领地受到威胁。同时,近代科学文化发展和社会主义思想与运动兴起,使罗马天主教会遭遇空前危机。为加强教皇权威,庇护九世于1869年12月举行了第1次梵蒂冈宗教公会,众多主教及高级宗教人士参加。会议于1870年通过“信仰信条”,坚持天主教传统教义教条,通过“教皇永无谬误”信条,主张教皇权力神授等。
- “梵蒂冈囚禁”:会议期间,1870年9月意大利王国占领罗马,10月宗教公会休会。同年意大利收复教皇占据的其他地区,完成国家统一,消灭了教皇国,教皇世俗权力被剥夺,被迫退居梵蒂冈宫内。1871年意大利政府颁布法令保障教皇人身不可侵犯等权益,但被教皇拒绝。教皇宣布自己处于囚禁状态,从1870 - 1929年被称为“梵蒂冈囚禁”时期。不过,教廷财政黄金储备、在意大利及国外的大量地产及其他财产设施未受触动,依旧对全世界天主教会机构实行控制,且从19世纪末起大量投资于欧美各国工商业与金融业,在国际政治、经济方面仍具重大影响力。
梵蒂冈城国的正式确立与发展
- 《拉特兰条约》签订:1922年墨索里尼夺得意大利政权后,积极与教皇和解谈判。1929年,教皇代表、枢机主教P.加斯帕里与墨索里尼签订《拉特兰条约》,确认梵蒂冈城国是独立主权国家,教皇在其领土上有世俗统治权,有权同世界各国建立外交关系与自由来往;意大利给予教皇一笔赔偿费,并宣布 ,并保留一支瑞士人卫兵队。除枢机主教团外,还设有以国务卿为首的国务院、教会公共事务理事会、3个法庭、12个圣部与秘书处等机构,处理行政、司法、财政、宗教各项事务,建成世界上最小的国家体系。
- 二战及战后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梵蒂冈以中立地位在法西斯和反法西斯两大阵营间周旋,战后支持西方国家主要政策。1962 - 1965年,为克服教会危机,召开第2次梵蒂冈宗教公会 ,众多高级宗教人士及其他宗教代表参加。会议通过16个文件,强调教会精神作用,对基督新教、东正教和其他宗教采取和解态度,强调信教自由与重视教育,对天主教主要教义、教规重新确认,也逐步修改教会法规。
梵蒂冈虽国土面积小,但在宗教、文化、艺术等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是天主教世界的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