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老学究入住鬼庙,朱砂笔自己会跑?
颖州城隍庙,香火不算旺,但胜在房租便宜,所以除了烧香的,还住了一堆租客——有卖炊饼的老王,接针线活的陈寡妇,算命的瞎老刘,以及我们今天的男主角,五十岁的老秀才林生。
林生,字守正,人如其名,古板得像是从《朱子家训》里抠出来的。他租在这里,不为别的,就图个清净,好专心备考——虽然他考了三十年,连个举人毛都没摸到,但这并不妨碍他每天抱着《西书章句集注》啃得津津有味,仿佛多看两眼就能中状元似的。
这天夜里,林生正挑灯夜读,忽然听见隔壁有翻书声。
"嗯?"他竖起耳朵,"这大半夜的,谁在看书?陈寡妇?她不是文盲吗?"
他提着油灯出去转了一圈,啥也没找着,倒是发现正殿里那尊判官像手里的朱砂笔……好像换了个方向?
"奇怪,我明明记得笔头朝左的,怎么变右边了?"林生嘀咕,"难道是庙祝张伯动过?"
他摇摇头,回去继续读书,结果刚坐下,又听见"哗啦哗啦"的翻页声。
林生:"……这庙里除了我,还有卷王?"
二、 陈寡妇烧香被怼,林夫子在线杠精
第二天一早,林生顶着黑眼圈出门,正好撞见陈寡妇在判官像前摆供果。
"判官老爷保佑,让我多接点绣活,儿子明年就能上学了……"陈寡妇念念有词。
林生一听,当场开启"道德导师"模式:"陈氏!圣人云'敬鬼神而远之',你这般谄媚神灵,与市井愚妇何异?行善当发自本心,岂可贪图福报?"
陈寡妇被训得一愣一愣的,小声嘟囔:"我就想儿子读个书,咋还扯上圣人了……"
林生拂袖而去,心里还得意:"哼,这些俗人,根本不懂什么叫'为善不欲人知'!"
(此时判官像的眼睛似乎眨了一下,嘴角微扬,仿佛在说:"你清高,你了不起。")
三、 月下奇遇,判官大人深夜开课
当天半夜,林生又失眠了——主要因为隔壁的翻书声比昨天还大,跟刷短视频似的,唰唰唰不停。
他怒气冲冲推门而出,准备抓个现行,结果一出门,撞见个青衣文士坐在院里的石凳上,正借着月光……看《论语》。
文士抬头,笑眯眯道:"长夜漫漫,无心睡眠,我以为只有我睡不着,原来林先生也醒着?"
林生:"……"
这文士长得面善,但一时想不起在哪见过。两人寒暄几句,越聊越投机,从"子曰诗云"谈到"人性本善",最后不知怎么的,就吵起来了。
林生(正义凛然):"佛家讲因果报应,那是功利!真正的君子,行善不问前程!"
文士(慢悠悠):"哦?那官府为何要给孝子立牌坊?为何要赏良民、罚恶徒?按你这说法,圣人也功利咯?"
林生被问住了,支支吾吾:"这、这不一样……"
文士又补刀:"再说,你年轻时为了三两赏银,诬告茶商张老汉偷税,这事算'纯粹为善'吗?"
林生瞬间脸色煞白:"你、你怎么知道?!"
(此时镜头拉远,月光下文士的影子——分明是判官像的轮廓!)
西、 高烧幻境,少年黑历史被扒
那晚之后,林生就病倒了,高烧不退,梦里全是年轻时干的缺德事——
闪回镜头:二十岁的林生,穷得叮当响,听说举报逃税有赏银,脑子一热就把常给他赊账的张老汉告了。后来老汉病死狱中,他拿着银子,手抖得跟筛糠似的……
烧到第三天,林生梦见那文士坐在他床边,叹气道:"林守正啊林守正,你骂陈寡妇功利,自己年轻时却为钱害人;你标榜清高,骨子里比谁都计较得失——你这病不在肺腑,在心病啊!"
林生猛然惊醒,发现枕边湿了一大片,不知是汗是泪。
五、 顿悟时刻,判官簿上现玄机
病好后,林生像变了个人。
他主动帮陈寡妇写家书,给老王算账,甚至……破天荒地去判官像前上了炷香。
抬头瞬间,他突然发现判官手里的善恶簿翻开了一页,上面赫然写着:
林守正
戊午年诬告良善,减寿一纪(12年)
己卯年悔悟行善,增禄六载
林生愣在原地,突然哈哈大笑:"原来如此!原来如此!"
他终于懂了——
圣人不排斥功利,排斥的是伪善;
天道不在乎形式,在乎的是真心。
(此时判官像的嘴角似乎翘得更高了,仿佛在说:"这学生总算开窍了。")
尾声
后来,林生依旧没考上举人,但他开了间私塾,专门教穷人家孩子识字。
陈寡妇的儿子成了他第一个学生。
有人问他怎么突然转性了,他总捋着胡子说:
"这事得感谢一位……夜班哲学家。"
(城隍庙的判官像前,从此多了盘新鲜的桂花糕。)
彩蛋
1. 据《颖州野乘》记载,林生死后,有人看见个青衣文士领着个书生模样的阴魂,大摇大摆进了城隍府——疑似走了后门。
2. 现代学者考证,那位判官原型可能是明代清官周新,因断案如神被奉为城隍。
3. 陈寡妇的孙子后来中了进士,在奏折里写了句"圣人不弃人欲,只惩伪善",把乾隆爷都整懵了:"这届考生怎么比朕还懂辩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