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风站在瞭望塔上,望着夜色中书院的轮廓。远处传来犬吠,风吹过檐角的铜铃,叮当作响。
“如果有一天,书院真的保不住了,你会怎么办?”他低声问。
骏驰沉默片刻,道:“我自然是拼死守着。”
辰风缓缓点头,转身看着他,“那我们得未雨绸缪。”
翌日清晨,辰风便召集众人议事。他先让骏驰去练武场通知那些习武的学子,又托雅琴去书斋和女舍劝说几位平日低调的才子。自己则在书院公告栏前站定,将一纸开会通知仔细贴好。
“事关书院存亡,诸位务必出席。”他在通知末尾添了一句。
午时刚过,讲堂内己坐了不少人。有站着的、有靠着墙的,也有坐在门槛上的。气氛比往常严肃许多,连最爱插科打诨的几个小子也收起了嬉笑。
“诸位。”辰风站在堂前,声音不高,却清晰入耳,“如今局势动荡,洋兵入境,朝廷征用书院的消息也来得蹊跷。我想听听大家的想法,看有没有什么应对之策。”
话音落下,一时无人应声。有人低头沉思,有人欲言又止。
骏驰见状,率先开口:“我倒是有个主意。若真要防备,不如把书院围墙再加高些,再设几处瞭望点,夜里轮流值守。”
“这主意不错。”一名瘦削学子附和,“但光靠围墙也不够,还得储备些干粮和水。”
“可问题是,咱们没那么多银钱。”另一人皱眉,“米价飞涨,买一袋米的钱能抵过去三袋。”
“那就自力更生。”辰风接话,“书院后山有一片荒地,可以开垦种些耐旱作物。工坊那边也可以试着改良净水装置,减少水源污染的风险。”
“还有火药。”一名平时不爱说话的匠人子弟忽然开口,“我在城南见过洋人的火枪,威力不小。但他们的火药配比其实并不难掌握,只要材料齐备,咱们也能试着炼制。”
此言一出,众人皆是一惊。
“你懂火药?”辰风目光微亮。
“小时候跟着父亲做鞭炮,后来也看过一些古籍,粗略知道些门道。”那少年有些腼腆地答道。
“很好。”辰风点头,“回头你跟我一起去工坊,咱们试试。”
雅琴这时轻声道:“除了这些,我觉得书院里的人都该明白一件事——这不是别人家的事,而是我们每个人的事。”
她顿了顿,继续道:“我们可以组织诗会、讲学,让大家明白国家危难之下,文人亦不可独善其身。”
“这个我也支持。”一位年长些的学子点头,“我可以负责讲授历代忠烈事迹,唤醒大家心中的热血。”
“那我就负责训练一批能应对突发状况的人手。”骏驰握拳,“书院里不少人都练过武,只是缺乏系统训练。”
辰风听着众人的建议,心中渐渐有了方向。他取出随身携带的笔记,在纸上迅速整理出几条重点:防御工事、物资储备、知识普及、人员训练。
“看来大家都很有想法。”他抬起头,目光扫过全场,“接下来,我们要做的不是各自为战,而是形成一个完整的计划。”
他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第一,由我统筹工坊和建筑事务,包括加固围墙、搭建瞭望塔、改良净水器等;第二,骏驰负责组织训练队伍,选拔合适人选进行实战演练;第三,雅琴与诸位先生一起,筹备爱国主题讲学,提升书院整体意识;第西,设立信息收集小组,由几名机灵学子负责打听外界消息。”
“至于资金问题……”他顿了顿,“我打算请老先生出面,向本地乡绅募捐。书院虽非军营,但在这种时候,也应尽一份力。”
众人听罢,纷纷点头。
“辰兄说得对。”骏驰站起身,“咱们不能等着别人来救,得自己站起来。”
“那我们就从明天开始。”雅琴微笑,“我今晚就整理几篇适合诵读的诗词,供讲学使用。”
“我去找木匠,看看能不能再找些可用的木材。”骏驰大步往外走。
“我去后山勘察地形。”另一位学子起身。
辰风看着众人陆续散去,脸上露出一丝笑意。他知道,这些人或许没有经历过真正的战争,但他们愿意站出来,就己经迈出了第一步。
夜幕降临,书院灯火渐次亮起。辰风站在工坊门口,看着忙碌的身影穿梭其中。铁锤敲击的声音混杂着木工锯木的沙沙声,竟有一种奇异的和谐。
他正要转身回屋,忽然听见身后传来脚步声。
“辰兄。”是那位研究火药的少年,“我能再跟你聊聊吗?”
辰风回头,点了点头。
“关于火药的配方……”少年小心翼翼地掏出一张泛黄的纸,“这是我父亲留下的笔记,上面记录了一些比例和制作方法。”
辰风接过纸张,借着灯笼的光细细看了起来。字迹潦草,但内容详实,甚至还有几处批注,显然是经过实践验证过的。
“你叫什么名字?”辰风抬头问道。
“陈子安。”
“很好。”辰风将纸小心折好,“今晚我们就开始试炼。”
夜风拂过,吹动屋檐下悬挂的竹帘。远处传来学子们练习口号的声音,一声声,坚定而有力。
“书院不会倒。”辰风轻声自语。
下一刻,他的袖口突然被扯动。
“辰兄。”骏驰气喘吁吁地跑来,“刚刚有人送信来说……城外旧庙里好像藏着些老物件,说不定能派上用场。”
辰风眼神一凝。
“走。”他转身便走。
“去哪儿?”
“去城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