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第一次和欧阳修见面时,欧阳修期望王安石以后的成绩可以比肩李白和韩愈。王安石在回诗的时候却用:“他日若能窥孟子,终身何敢望韩公?”,巧妙的回避了李白。
也许是因为王安石赞同孟子的很多政治主张,比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等,其实王安石是很崇拜孟子的。
王安石曾经写了一首名为《孟子》的诗,诗中写道:
沉魄浮魂不可招,遗编一读想风标。
何妨举世嫌迂阔,故有斯人慰寂寥。
从中,不难看出王安石对孟子的敬仰之情,还将孟子引为自已的知已和老师。所以他的理想是“他日若能窥孟子”。
孟子在后世被称为亚圣,但是在宋初孟子的地位远远没有现在那么高,可以说孟子能和孔子并列为孔孟,始作俑者就是王安石。
王安石变法之中也包括对科举取士制度的改革。在此之前,朝廷科举重视诗。王安石则在科考中废除了诗赋以及明经诸科,设置了明法科,也就是说增加了法律、经济、农业等专业知识的考试,这样一来科举考试就不再像过去那样重视经典的背诵了,而增加了实用知识的考核。而正是在这次科举改革之中,《孟子》第一次作为科举考试的必修课出现了。
宋神宗是王安石的仰慕者,也是变法的坚定支持者,开始重视孟子在学界的地位了。宋神宗在元丰六年(1083年),也就是王安石变法的第十四年,追封孟子为“邹国公”,这是孟子获得的第一个谥号。在孟子获得“邹国公”谥号的第二年,第一次被批准配享孔庙。
后来,朱熹又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孟子的地位逐渐稳固。元朝元文宗至顺元年(1330年),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可以说,孟子逐步走向亚圣的地位,始于王安石,成于朱熹,定于元文宗。放在北宋的历史情景之中,王安石那句“他日若能窥孟子”一点都不为过。
赵旋的前世就很喜欢历史,也喜欢看一个网站叫天涯社区。可惜天涯社区最终关闭了,没能熬过他二十五岁的生日。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赵旋在合肥工业大学看到了学生们排队向向汶川捐款的情景。感动之余,他在天涯杂谈上发表了一篇《川人从未负国,国人绝不负川》的贴子,很快就被天涯聚焦、天涯热点等栏目收入,后面跟贴无数,成了当时天涯最热的帖子之一。
当时就有不少人打探“川人从未负国”这句话是谁说的,最终大多数人把这句话的出处按在了蒋先生的头上。赵旋可以负责的说,这句话不是蒋先生说的,因为这是赵旋自已说的,是他根据自已的历史知识和当时四川人民正遭受的苦难,从内心发出的呐喊。
随着这句话在天涯的爆火,很快传遍了中国,并衍生出了无数的视频和文章来解释这句话的含义,以至于百度百科上也已经有了“川人从未负国”的词条。但是没有人知道这句话是怎么突然出现的,可每个人又都觉得这句话很合理,于是百度百科就把这句话归纳为了中华民间俗语。
但是不管怎么样,赵旋还是很高兴这句话能被列为中华民间俗语的。能为抗战牺牲的烈士们做一点点的事情,让后人可以更方便的记住他们,赵旋就很知足了。
还有一个哭笑皆非的事情,当时网上曾出现过一篇文章,认真的分析在“国人绝不负川”这句话中,作者为什么用的是“绝”而不用“决”,并洋洋洒洒写了一大篇来说明赵旋用“绝”的正确性和合理性。
赵旋看了后尴尬不已,他当时撰文的时候,根本就没有考虑过用哪个字的问题。因为当时电脑打出来的是“绝”,赵旋也觉得能表达自已的想要表达的意思,自然不会做任何的修改。
赵旋总算是明白了,为什么在高考试卷语文卷中,都是用已经故作家的文章。因为文章作者如果还在世,恐怕连作者自已也写不出正确的答案。
发生在一个小人物身上的一件小事,偶尔被互联网记录了。也许是传播的太快,也许是根本没有人在意,时间一长竟然也变的模糊了,更别说发生在一千年前的历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