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整个京市步入深冬的怀抱,寒风凛冽,银装素裹之中却也悄然孕育着一抹独特的温暖与质朴——腌制酸菜的习俗悄然兴起。
这不仅仅是一场味蕾的盛宴预热,更是大家在物资匮乏冬季里的智慧应对,也是对自然馈赠的珍惜与转化。
池雨微温馨的小家,也已经准备好了。
如同京市万千灯火中的一员,母亲黄腊梅,早已将家中那只祖传的陶土坛子洗刷得干干净净,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只等待大白菜一到,便立刻开始制作。
另一边,街头巷尾,没有地窖的人家也不甘示弱。
这些圆滚滚、沉甸甸的大白菜,被一一摆放在庭院或是窗台上,接受着冬日的暖阳。
大白菜在院子里放上一个白天,去除水气。
夜幕降临,气温骤降,大家便开始忙碌起来。
将这些大白菜码放得整整齐齐,再小心翼翼地盖上草帘子和旧棉被。
有条件的自然是放在室内,但70年代这会儿,家家户户房间有限,人居住都不够地方,哪里还有地方摆放大白菜了。
这样的冬季,京市的街头巷尾,随处可见一堆堆码放得整整齐齐的大白菜,它们不仅是冬日餐桌上的主角,更成了这座城市独特的风景线。
冬日的京市,阳光吝啬于热度,池雨微家的大白菜,在经历了白天不温不火的晾晒后,去除了多余的水汽,依然保持着鲜活的生机。
母亲黄腊梅结束了一天的工作,便立刻投入到家务活中。
穿上围裙,手脚麻利地穿梭在院子里,挑选着那些棵大、无丝毫病害的大白菜。
搬运的过程中,大家也都很小心,将选好的白菜一一搬运至地窖口,那里将是它们接下来安睡的温床。
地窖内,光线昏暗却凉爽宜人,父亲池立国熟练地将白菜成排码放,每一行之间都留出了恰到好处的空隙,确保空气流通,也避免了相互挤压带来的损伤。
接下来,便是黄腊梅制作酸菜的时刻。
这是池雨微家每年冬天都会重复多遍的操作。
取出早就准备好的干净坛子,开始细心地调配腌制的调料。
盐,是必不可少的灵魂,它能锁住白菜的鲜味,同时还能防止白菜腐烂;水,是生命之源,与盐一同营造出适宜发酵的环境;而那几味秘而不宣的香料,则是黄腊梅多年经验的结晶,它们相互融合,激发出大白菜最深沉、最独特的味道。
调料的比例,黄腊梅早已烂熟于心,每一次调配都显得游刃有余。
随着调料的缓缓倒入坛中,空气中渐渐弥漫起一股淡淡的香气,那香气不急不躁,却直抵人心,让人不由自主地放松下来,仿佛所有的烦恼都随着这股香气消散了。
那是家的味道,是冬天的味道,更是一种深深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池雨微也忍不住参与到其中来,帮着母亲打打下手。
所有冬储菜都收拾完后,便开始了今天的晚餐。
厨房里,母亲黄腊梅站在案板前,目光温柔地落在了大白菜上。
翠绿中泛着微白,仿佛带着几分冬日的清新与家的温暖。
京市的冬日,大白菜的吃法总是那么多样,而池雨微家,则秉承着老京市人的传统,一菜三吃,将这份平凡演绎得有声有色。
先将白菜一分为二,菜心部分被细心地剥下,准备用来做凉拌。
这白菜心,如同初春的嫩芽,脆嫩可口,只需简单调味,便是餐桌上的一道清新小菜品。
另一边,将剩余的白菜帮切成均匀的小段,黄腊梅打算把它做成经典的醋溜白菜。
加入少许醋增加酸味,白菜本身的清甜、调料的咸鲜以及加入的微量糖分相互融合,形成了一种既开胃又下饭的酸甜口味。
剩下的那些白菜叶和肥美的油渣,搭配一起,炖煮成一锅热气腾腾的菜肴,香气四溢,让人未食先暖。
饭桌上,一家人围坐一起,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油渣白菜叶很快就被一扫而空,母亲黄腊梅笑着提醒,“快点趁热吃。”
生怕油脂在寒风中迅速凝固,影响了这道菜的口感。
醋溜白菜则以其独特的酸甜滋味,赢得了大家的喜爱,即便是吃到最后,也只是微微凉了些,并未减少菜的风味。
而凉拌白菜心,更是成了这场晚餐中的亮点,清爽解腻,让人回味无穷。
饭后,洗碗的任务自然而然地落到了池雨微的肩上。
尽管她心中有些不情愿,但望着家人们疲惫却满足的神情,还是默默地接过了这个任务。
厨房里,烧了一锅热水,与凉水按比例混合,确保水温既不会烫伤手,又能有效去除碗碟上的油污。
丝瓜瓤拿在手里,碗在热水中穿梭,这时候炒菜放的油并不多,热水加上丝瓜瓤,碗碟很快洗得干干净净。
洗完碗后,池雨微也没有忘记给自已的双手一些呵护。
拿出一个略显陈旧贝壳包装样式的蛤蜊油,轻轻地在手背上涂抹开来。
这蛤蜊油,虽不及现代护手霜那般精致,却也有着它独有的温润与厚重,涂抹之后,仿佛一层薄薄的保护膜,为双手抵御着冬日的严寒与干燥。
细细地按摩着双手,触感润滑,有一层细腻的油脂膜轻轻覆盖在皮肤表面。
*
阳光透过院墙,洒在院里,预示着又是一个平凡且温馨的日子。
厨房里,母亲黄腊梅正忙碌着,一锅热气腾腾的大炖菜逐渐散发出的香气,那是北方冬日里特有的温暖味道。
上辈子的池雨微是个南方人,此刻正站在厨房门口,目光中满是对这陌生又新奇菜肴的好奇。
她的记忆里,多的是精致的小炒与清淡的汤品,而眼前这锅汇聚了白菜的清甜、猪肉的醇厚、豆腐的细腻与粉条的滑爽的大炖菜,对她而言,无疑是一次味蕾的探险。
轻轻舀起一勺,送入口中,瞬间,那浓郁的汤汁在舌尖绽放,猪肉的油脂香而不腻,白菜的甘甜恰到好处地中和了油腻,豆腐如同海绵一般,吸饱了汤汁的精华,每一口都是满满的幸福感。
粉条则完全融入了这份醇厚,带着淡淡的肉香,在口中缠绵。
饭后,一家人围坐闲聊时,黄腊梅并没有忘记那些看似不起眼的“老菜帮子”。
就是大白菜最外面的那两层,在现代可能就直接被丢弃掉,但现在的人们可不会这么奢侈。
黄腊梅细心地将它们整理好,码放在一只大瓷盆里,随后用滚烫的开水浇淋,去除多余的苦涩,只留下最本质的清新。
接着,葱姜与盐被一一加入,腌制的过程,是时间赋予食物第二次生命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