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56年,蜀郡正值盛夏。连绵不断的暴雨让岷江水位暴涨,浑浊的洪水咆哮着冲出河道,淹没了沿岸的农田和村庄。成都平原一片泽国,百姓们哭喊着逃窜,却无处可逃。
“这水啊,是岷江发脾气了!”老人们颤抖着说,“年年如此,谁也管不住这条孽龙!”
蜀郡太守李冰站在城墙上,望着滔天洪水,眉头紧锁。他刚上任不久,就遇上如此大灾。百姓们的眼神中满是绝望,这让李冰心中燃起了斗志。
“父老乡亲们!”他大声喊道,“我李冰发誓,一定要治好这害人的岷江!”
李冰带着儿子李二郎踏上了寻访名师之路。他们跋山涉水,拜访了无数隐士和工匠。在一个偏僻的山村里,他们遇到了一位年迈的水利工程专家——鳖灵。
“岷江水患的根本原因在于河道不畅。”鳖灵指着地图说道,“若要在上游建一座分水堰,将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便可化解水患。”
李冰听得入神,连连点头:“先生高见!只是这工程浩大,不知从何下手?”
鳖灵微微一笑:“古人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治水,首先要懂水性。让我带你们去看看岷江的源头。”
李冰父子跟随鳖灵来到了岷江源头。这里山清水秀,溪流潺潺。令他们惊讶的是,这里的水呈现出一种奇异的蓝色。
“岷江的水为何是蓝色的?”李二郎好奇地问道。
鳖灵解释道:“岷江上游流经多处矿脉,水中含有微量矿物质。这些矿物质在阳光照射下会折射出蓝色的光芒。”
李冰若有所思:“这蓝色的水看似清澈,实则暗藏凶险。若不加以疏导,便会酿成大祸。”
回到成都后,李冰日夜研究治水方案。他决定按照鳖灵的建议,在岷江中游修建一座分水堰。为了确保工程万无一失,他亲自带领工匠们测量地形、计算水量。
“堰体要修得坚固,还要留有泄洪通道。”李冰指着设计图说道,“这样既能分流洪水,又能保证灌溉用水。”
李二郎在一旁认真记录:“父亲说得对!咱们不仅要治水,还要让百姓们受益。”
工程开工那天,成都平原上热闹非凡。数万名百姓自发前来帮忙。他们有的抬石块,有的挖土方,还有的负责运送材料。
“大家一起用力!”李冰站在高处指挥,“咱们要让岷江变成造福百姓的福水!”
工匠们齐声应喝:“雄起!”
经过三年的努力,都江堰终于完工了。岷江的水被成功地分成了内江和外江。内江用于灌溉成都平原,外江则承担泄洪的功能。
令人惊奇的是,经过都江堰分流后的内江水依然保持着那抹神秘的蓝色。阳光照在水面上,波光粼粼,仿佛一条蓝色的绸缎。
“这蓝色的水啊,是我们蜀郡的福气!”百姓们欢呼雀跃,“多谢李太守!”
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再也没有遭受过洪水之患。水稻丰收了,百姓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富裕。
每年清明节,当地百姓都会在都江堰旁举行祭祀活动,感谢李冰父子的功绩。他们用四川方言唱着山歌,跳着欢快的舞蹈。
“都江堰的水啊,蓝得让人安心。”一位老农感慨地说,“它不仅浇灌了我们的田地,更浇灌了我们的心田。
如今的都江堰依然巍然屹立在岷江之上。它的蓝色河水静静流淌,见证着一代代蜀郡儿女的智慧与勤劳。每年都有无数游客慕名而来,聆听这个关于治水与传承的传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