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规矩里的乡村时光
在园林村,岁月缓缓流淌,老一辈传下的规矩就像村口的老槐树,扎根在每个村民心里。一到农忙时节和过年,这些规矩就成了大家生活的指引,其中不让小孩子说错话的讲究,藏着许多故事。
麦收时节,对村里的人来说,是一年中最重要的时刻。不像如今有联合收割机,过去都是靠人力和牲畜在长长的打麦场上劳作。男人们挥舞着连枷,一下又一下地拍打麦穗,麦粒在阳光下飞溅,女人们则在一旁仔细地翻晒、筛选。打麦场弥漫着麦子的清香和汗水的味道。
村里的孩子们也会到打麦场玩耍,可他们常常因为童言无忌惹得大人们皱眉。张大爷还记得,自己小时候,有一次跟着父母去打麦场。那时候,家家户户都盼着有个好收成,所以装满麦子的口袋寓意着丰收,都希望越多越好。大人装麦子的时候,嘴里还念叨着“多装些,多装些,今年大丰收” 。
张大爷那时还是个调皮的孩子,看到大人们这么在意,偏要反着来。有一次,他瞅见邻居家的二伯正吃力地把一袋麦子扛上板车,袋子看起来沉甸甸的,他却大声喊:“二伯,你这袋看着装得不多呀!” 二伯一听,脸色瞬间变了,原本喜气洋洋的表情变得阴沉,赶忙放下袋子,对着张大爷说道:“小娃子,可不能这么说,这话不吉利!” 张大爷的父母也赶紧过来,一边给二伯赔不是,一边把张大爷拉到一旁教训:“在这打麦场上,只能说丰收、多收这些吉利话,可不能瞎说,不然这一年的好运气都跑啦!”
小孩子哪能一下子记住这么多规矩,没过一会儿,张大爷又差点闯祸。他看到小伙伴们在麦秸垛旁玩耍,其中一个小伙伴不小心把一小堆麦粒踢散了,他张嘴就喊:“哎呀,这麦子撒了,收得少啦!” 这下可不得了,旁边的大人们纷纷投来责备的目光,几个婶子还赶紧过来,一边收拾麦粒,一边念叨着 “碎碎平安,收成不少” 之类的话,似乎这样就能把不好的预兆给驱散。
除了打麦场,过年的时候,这些规矩更是严格。大年初一,天还没亮,孩子们就被父母叫起来,穿戴一新。父母总会再三叮嘱:“今天可千万不能说不吉利的话,要说恭喜发财、万事如意这些好话,新的一年才会顺顺利利。”
有一年大年初一,张大爷家来了不少亲戚。大家围坐在一起吃饺子,其乐融融。张大爷的小堂弟吃得着急,不小心把碗里的饺子掉了一个在地上。他下意识地就喊:“哎呀,掉了一个,少了一个!” 话一出口,整个屋子瞬间安静下来,大家都面露尴尬。张大爷的奶奶赶忙从厨房走出来,一边捡起饺子,一边笑着说:“没事儿,这叫岁岁平安,饺子掉了,福气可没少,今年咱家肯定顺顺当当!” 奶奶说完,又给小堂弟夹了两个饺子,这才化解了尴尬的气氛。
饭后,孩子们聚在一起玩耍,大人们则坐在一旁聊天。张大爷看着弟弟妹妹们,心里想着一定要提醒他们别再犯错。可没一会儿,最小的妹妹就因为和小伙伴抢玩具,差点哭出来,嘴里嘟囔着:“真讨厌,都不跟我玩,今年真倒霉!” 张大爷赶紧跑过去捂住她的嘴,把她拉到一边说:“可不能这么说,大年初一说倒霉,这一年都会不顺利的,要说好运连连、开开心心!” 妹妹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如今,岁月流转,打麦场的劳作场景渐渐成为回忆,联合收割机取代了人力收割,但那些老规矩、老讲究却依然刻在园林村村民的记忆里。每到过年,张大爷也会把这些故事讲给村里的孩子们听,告诉他们,这些规矩不仅仅是迷信,更是一种对生活的期盼,对美好的向往 。在那些不能说错话的背后,是一代又一代村民对丰收和幸福生活最质朴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