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零聚宝锅:风雪年代的逆袭
六零聚宝锅:风雪年代的逆袭
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 > 六零聚宝锅:风雪年代的逆袭 > 第53章 1968年·初春筹谋

第53章 1968年·初春筹谋

加入书架
书名:
六零聚宝锅:风雪年代的逆袭
作者:
一只颓废的大肥焦
本章字数:
4280
更新时间:
2025-04-29

1968年的初春,寒风依旧凛冽,柳树村的老槐树在风中摇晃着光秃秃的枝干。范德彪站在自家院子里,望着手中的聚宝盆。经过这些年的使用,曾经锈迹斑斑的锅底如今己被磨得锃亮,它不再散发神秘的光芒,却承载着全村人无数的希望与智慧。

唐思甜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红薯粥走了过来,轻声说道:“德彪,你最近总是对着这口锅发呆,是不是又在琢磨什么大事?”

范德彪接过粥,喝了一口,说道:“思甜,这些年咱们靠着聚宝盆带来的技术,让村子有了不少变化。但我总觉得,我们可以做更多。现在全国都在搞生产,我们能不能借着这个机会,把村子的产业做大,让乡亲们的日子过得更好?”

唐思甜眼神一亮,“你是说……创业?可咱们一没资金,二没经验,这谈何容易?”

“资金和经验都可以想办法。”范德彪坚定地说,“这些年,我们用聚宝盆的技术改良了种子、农具,还帮助了不少周边村子。我们有技术,这就是最大的资本。”

第二天,范德彪召集了村里的骨干在农技学校开会。虎娃、王教授等二十多人围坐在一起,屋内的气氛既兴奋又紧张。

“乡亲们,”范德彪开门见山地说,“我想带着大家创办集体企业,把咱们的农业技术推广出去,做成产业。”

“德彪哥,这事儿听起来是好,可咱咋弄啊?”虎娃挠了挠头,一脸疑惑。

“首先,我们要确定做什么。”范德彪拿出一张纸,上面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字,“这些年,我们在种子改良、农药研发、农具改进上都有成果。我觉得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成立种子公司、农药厂和农具厂。”

王教授推了推眼镜,说道:“想法是好,但创办企业需要审批,现在的形势,上面能同意吗?”

这确实是个棘手的问题。在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创办集体企业需要层层审批,而且还要符合“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范德彪沉思片刻,说道:“我们就以‘支援农业生产,服务广大农民’为口号,强调我们的企业是为了响应国家号召,提高农业产量。我去公社和省里跑跑,争取把审批手续办下来。”

接下来的半个月,范德彪马不停蹄地奔波于公社和省城之间。他带着柳树村这些年的农业成果资料,向领导们展示技术的先进性和实用性。然而,事情并不顺利。

“范德彪,你们村搞这些技术创新是好事,”公社领导皱着眉头说,“但创办企业涉及方方面面,不是说办就能办的。而且,你们有足够的人力和物力吗?”

范德彪早有准备,他拿出一份详细的计划书,“领导,我们村有技术骨干,也有劳动力。而且,我们可以先从小规模做起,逐步扩大。我们的种子改良技术己经在周边十几个村子试点,效果显著,能大大提高粮食产量。这不仅对我们村有好处,对整个地区的农业生产都有帮助啊!”

经过多次沟通和努力,范德彪的诚意和柳树村的成果终于打动了上级领导。1968年3月,柳树村的种子公司、农药厂和农具厂的创办申请终于得到了批准。

但新的问题接踵而至。创办企业需要启动资金,虽然村里这些年有了一些积蓄,但远远不够。范德彪再次召集村民开会,“乡亲们,现在企业批下来了,但没钱启动。我想了个办法,咱们可以采用入股的方式,每家出一些钱,等企业盈利了,再按股分红。”

一开始,村民们有些犹豫。毕竟,把辛辛苦苦攒下的钱投出去,谁也不知道能不能收回来。范德彪带头拿出了家里的全部积蓄,“我相信我们的企业一定能成功。如果失败了,我范德彪承担全部责任!”

在他的带动下,村民们纷纷响应,你一百,我两百,很快就凑齐了启动资金。

然而,创业之路才刚刚开始。在建设厂房时,缺乏建筑材料;招聘工人时,专业技术人员不足;采购设备时,又面临资金紧张的问题。范德彪和村民们一起,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没有建筑材料,他们就自己烧制砖瓦;没有专业技术人员,就派村里的年轻人去其他工厂学习;设备太贵,就用聚宝盆的技术对旧设备进行改造。

1968年6月,柳树村种子公司率先投产。第一批改良后的小麦种子生产出来后,范德彪带着种子去周边村子推销。但村民们对新种子持怀疑态度,“这种子真能高产?别到时候颗粒无收啊!”

范德彪耐心地解释,并承诺如果产量不高,公司全额赔偿。为了打消村民的顾虑,他还在当地选了几块试验田,亲自指导种植。

农药厂和农具厂的产品销售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农药厂生产的生物农药,村民们担心效果不好;农具厂生产的改良农具,大家觉得价格太贵。

面对这些困难,范德彪没有气馁。他组织了一支销售队伍,挨家挨户地宣传产品的优势;同时,推出免费试用活动,让村民们亲自体验产品的效果。

在范德彪和村民们的共同努力下,情况逐渐好转。试验田里的小麦长势喜人,比普通小麦增产了三成;试用生物农药的农田,病虫害明显减少;改良后的农具,不仅省力,还提高了生产效率。

1968年年底,柳树村的三家企业终于实现了盈利。当范德彪把分红发到村民手中时,大家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德彪哥,多亏了你,让我们也能像城里人一样办企业、拿分红!”虎娃激动地说。

范德彪看着大家,感慨地说:“这是我们共同努力的结果。未来,我们还要继续扩大规模,把企业做大做强,让柳树村成为全国闻名的富裕村!”

然而,范德彪心里清楚,前方的路依然充满挑战。市场竞争、政策变化、技术更新……每一个问题都需要他和村民们去面对和解决。但他坚信,只要大家团结一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