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考古博士,穿越古代杀疯了
我考古博士,穿越古代杀疯了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我考古博士,穿越古代杀疯了 > 第33章 先生惊叹孺子教

第33章 先生惊叹孺子教

加入书架
书名:
我考古博士,穿越古代杀疯了
作者:
姜兴霸
本章字数:
4296
更新时间:
2025-05-14

沈青云在课堂上的出色表现,很快就在县学的先生们之间传开了。

周济安先生听闻此事,更是将沈青云叫到自己的书房,仔细询问了当时的情景。当他听完沈青云对孔子修学次第的理解后,捋着胡须,欣慰地连连点头。

“青云啊,你这番见解,深得老夫之心啊!”周先生赞叹道,“许多皓首穷经之辈,也未必能有你这般通透的领悟。看来,老夫当初引荐你入学,果然没有看错人!”

他顿了顿,又从书架上取下几本略显陈旧的经义注疏,递给沈青云:“这些书,你拿回去好生研读。里面有一些前人对经典的解读,或许能对你有所启发。若有不明之处,尽管来问老夫。”

“多谢先生厚爱!”沈青云接过书籍,郑重地行了一礼。他知道,这些书籍,都是周先生的珍藏,寻常学子是轻易看不到的。

除了周济安先生,甲字班的其他几位先生,也对沈青云这个旁听生刮目相看。他们开始在课堂上有意无意地多关注他一些,有时候还会特意点他起来回答一些有难度的问题。

沈青云总能凭借自己扎实的功底和敏捷的才思,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他那超越年龄的沉稳和见识,让先生们啧啧称奇,都道是“孺子可教也”。

这日,是县学每月一次的月课考校。月课考校的内容,主要是检验学子们近一个月来的学习成果,题目也大多围绕着近期讲授的经义和策论展开。

考校的题目有两道,一道是经义题,要求阐述《孟子·尽心上》中“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的含义。另一道则是策论题,题目是“论青阳县农桑之利弊及改进之策”。

这两道题目,对于甲字班的学子来说,都算不上太难。但要想答得出彩,却也不容易。

沈青云拿到题目后,仔细审阅了一番。经义题还好说,他平日里对《孟子》下过不少功夫,理解也比较深刻。但这道策论题,却让他微微皱了皱眉。

青阳县的农桑情况,他虽然通过父亲和乡邻的口中了解一些,但毕竟没有进行过系统的调研,很多具体的数据和细节都不清楚。若是空谈理论,未免显得浮泛。

他凝神思索了片刻,忽然想起了自己之前改良犁铧的事情,以及在下溪村推广识字时,与村民们交流的一些关于农业生产的困境和期盼。

他心中渐渐有了思路。

他先是认真作答了那道经义题,将孟子“存心养性以事天”的思想,与儒家“天人合一”的观念联系起来,阐述了个人修养与顺应天道的重要性,引经据典,论证严密。

然后,他才开始着手那道策论题。

他没有像其他学子那样,一上来就大谈特谈什么“重农固本”、“开垦荒地”之类的空话套话。而是从青阳县的具体情况入手,分析了本地水稻种植有余,但经济作物种类单一,农具相对落后,以及小农经济抗风险能力差等几个突出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他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改进建议。比如,可以尝试引种一些适合本地气候的经济作物,如茶叶、药材等,以增加农民收入;可以由官府出面,组织工匠改良农具,推广先进的耕作技术;还可以建立一些小型的水利设施,增强抗旱排涝能力;甚至,他还大胆地提出,可以尝试建立一种类似于后世“农业合作社”的组织,将零散的农户联合起来,共同抵御风险,统一购销农产品,以提高议价能力。

当然,这些建议,他都用这个时代能够理解的语言和方式进行了包装,引用的也都是一些圣贤经典中关于“富民”、“利民”的论述。

当沈青云将写好的答卷交给负责批阅的周济安先生时,周先生只是平静地点了点头,没有多说什么。

几日后,月课考校的成绩张榜公布。

沈青云的名字,赫然出现在了甲字班的前三甲之列!

虽然只是第二名,与第一名李慕白仅有微弱的差距(据说李慕白在经义题上发挥极好,策论题则中规中矩),但这对于一个旁听生来说,己经是前所未有的荣耀了!

整个青阳县学都为之震动!

“这沈青云,也太厉害了吧!竟然能力压这么多正式学子,考进前三!”

“是啊,听说他的策论写得极好,连周老先生都赞不绝口呢!”

“哼,我看多半是周老先生偏袒他吧!一个旁听生,怎么可能这么厉害!”

各种议论声此起彼伏,羡慕者有之,嫉妒者有之,不服者亦有之。

李慕白看到榜单后,脸色铁青,狠狠地将手中的书卷摔在地上。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精心准备了这么久,竟然还是没能将那个乡下小子彻底压下去!

而周济安先生,则将沈青云的那份策论答卷,特意抄录了一份,匿名送到了县令徐子陵的案头。

徐县令看完后,对这篇策论中提出的那些新颖而务实的观点,大为惊叹,连连称赞:“此文作者,必是胸怀丘壑,洞悉民情之辈!若能得此良才辅佐,何愁我青阳县不大治啊!”

他当即吩咐下去,要查明此文作者的身份,并表示要亲自召见。

周济安先生得知县令的反应后,抚须而笑,心中对沈青云这个得意门生,更是充满了期许。

他知道,这颗蒙尘的明珠,终于要开始绽放出它应有的光芒了。

而沈青云,在得知自己的成绩和县令的反应后,心中虽然也有些小小的激动,但更多的,却是一种平静和淡然。

他知道,这只是他科举之路上的一小步。未来的路,还很长,也注定会更加艰难。

他不能因此而骄傲自满,更不能因此而停下前进的脚步。

他默默地回到自己那间简陋的厢房,拿起周先生新借给他的书籍,继续潜心苦读起来。

窗外的阳光,透过稀疏的窗棂,洒在他瘦小的身影上,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

那影子,仿佛预示着,一个寒门稚子,正在用他的智慧和汗水,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一个更加广阔和光明的未来。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