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万才听了儿子沈青云的选择,以及钱老太爷对那位岳麓书院南淮分院顾山长的描述,心中也是暗暗捏了一把汗。
他知道,像顾炎这等学识渊博,又有些“怪癖”的大儒名士,往往眼光极高,寻常的学子,休想能入他们的法眼。儿子虽然连中三元,名声在外,但毕竟年纪尚小,根基也谈不上有多么深厚。要想打动这位顾山长,恐怕……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但是,他也知道,儿子的眼光和判断,往往比他这个当爹的还要长远和准确。既然儿子己经做出了选择,他自然是要全力支持的。
“青云,你既己打定了主意,那爹……就陪你走一趟!”沈万才一拍大腿,脸上露出一丝与年龄不符的豪气,“便是那顾山长的门槛再高,脾气再怪,咱们爷俩,也得去闯一闯!爹就不信了,凭我儿这‘三元魁首’的才名和这身惊世的才华,还打动不了他一个区区的书院山长?”
说干就干!
父子二人辞别了依依不舍的家人,再次踏上了前往南淮府城的征途。这一次,他们的行囊之中,除了简单的衣物和书籍之外,更多了几分对未来的憧憬和……一丝不易察觉的,对未知的忐忑。
来到南淮府城,他们并未急于前往岳麓书院,而是先按照钱老太爷的指点,备上了一份精心挑选的,既不显得过于寒酸,也不至于太过奢华的拜师之礼(主要是沈青云自己誊写的一些平日里温习功课时的心得体会,以及几样从下溪村带来的,颇具地方特色的土产),先去拜访了府城之中几位与顾炎先生素有交情,且在士林之中颇有声望的宿儒名士。
这些前辈,大多是饱读诗书,德高望重之辈。他们对于沈青云这位年仅八岁,便己连夺三元的“小怪物”,自然也是闻名己久,充满了好奇和……一丝丝不易察察的审视。
沈青云手持恩师的荐信,身着那身浆洗得干干净净的青布长衫,虽然衣着朴素,但神态从容,举止有度,不卑不亢地一一登门拜谒。
在与这些前辈们的交谈之中,沈青云凭借着自己那超越年龄的渊博才学、敏捷才思和独到见识,以及那份难能可贵的谦逊和真诚,很快便赢得了他们的好感和赞赏。
他们惊讶地发现,这个年仅八岁的孩童,不仅对儒家经典有着深刻的理解,对历代史事了如指掌,甚至对当今朝政民生,也时常能提出一些令人耳目一新,发人深省的独到见解!
这……这哪里像是一个尚未束发的黄口小儿?这分明就是一个胸怀丘壑,腹有良谋的少年英才啊!
“周老弟和钱老哥,这次可是为我南淮府,乃至我大夏王朝,发掘了一块未经雕琢的绝世璞玉啊!”一位须发皆白,精神矍铄,曾任翰林院编修的老翰林,在听完沈青云对《春秋》中一段“微言大义”的精辟阐发后,抚着自己那飘逸的银髯,长声感叹,赞不绝口。
“沈小友小小年纪,便能有如此见识和胸怀,将来前途不可限量!若能得孟章兄(顾炎的字)这等名师悉心雕琢,他日金榜题名,入阁拜相,光耀门楣,亦未可知啊!”另一位曾任监察御史,以刚正不阿著称的清癯老者,也对沈青云那篇关于漕运的策论观点大加赞赏,认为其切中时弊,颇具远见。
这些在南淮府跺一跺脚都能让地面抖三抖的前辈们的褒奖和期许,不仅让沈青云在府城的士林之中,迅速地建立起了良好的声誉和人脉关系,也为他即将到来的,拜访顾炎山长的行程,铺平了道路,增添了几分成功的砝码。
终于,在做足了充分的准备,也得到了诸多前辈耆宿的鼎力推荐之后,沈青云和父亲沈万才,怀着一颗既忐忑又充满期待的心,来到了位于南淮府城西郊,依山傍水,风景清幽雅致的岳麓书院南淮分院。
这岳麓书院南淮分院,果然名不虚传。其规模之宏大,气势之磅礴,比起青阳县学,甚至比南淮府学,都要更胜一筹。院内亭台楼阁,错落有致;曲径通幽,移步换景。苍松翠柏,郁郁葱葱;奇花异草,争奇斗艳。更有那朗朗的读书声,和着悠扬的琴声,从那一间间雅致的书斋之中,袅袅传出,在山谷之间回荡,令人闻之心旷神怡,尘虑顿消。
父子俩来到书院门口,向守门的院工恭恭敬敬地递上了拜帖和几位前辈宿儒联名举荐的信函。
那院工见来者虽然衣着朴素,但名刺之上“青阳县试、府试、院试三案首沈青云”的赫赫名头,以及那几封分量十足的荐信,更是让他不敢有丝毫的怠慢,连忙躬身行礼,客客气气地将他们父子二人请进了门房,又飞也似地跑去向山长禀报了。
片刻之后,那院工便气喘吁吁地跑了回来,脸上带着几分古怪的神色,对沈青云父子说道:“沈相公,沈老相公,我们家山长说了,他今日身体不适,不便见客。不过……他给沈小相公出了一道题目,若是沈小相公能在一个时辰之内,给出令他满意的答案,他便……破例见上一面。”
“哦?不知山长所出何题?”沈青云闻言,眉头微微一挑,心中也是暗暗称奇。这位顾山长,果然是名不虚传,连见客的方式都如此的与众不同。
那院工从怀里摸出一张折叠得整整齐齐的纸条,递给沈青云,说道:“山长说了,题目就在这纸条之上。沈小相公若是有意,便可在此处作答。一个时辰之后,小的再来取卷。”
沈青云接过纸条,打开一看,只见上面用苍劲有力的笔迹,写着一行简短却又意味深长的话:
“民以食为天,然则天下饥馑者众,何也?策安在?”
这题目,看似简单,实则包罗万象,博大精深,既考察了学子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和体察,也考察了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经世致用之才。
而且,这题目,与沈青云之前在府试和院试中所写的那些关于农桑水利和漕运改革的策论,似乎……也有些异曲同工之妙。
沈青云的嘴角,勾起一抹自信的笑容。他知道,这位顾山长,恐怕……早己通过某些渠道,看过了自己之前的那些文章,今日此举,不过是想当面再考较一下自己的真实水平和临场应变能力罢了。
“爹,”沈青云的目光转向一脸紧张的父亲,脸上露出了一个自信而又带着几分从容的笑容,朗声说道,“孩儿以为,顾山长这道题目,出得……甚好!也甚是……合孩儿的心意!爹爹且在此处安心等候,孩儿……去去便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