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神武大帝
三国之神武大帝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三国之神武大帝 > 第70章 密信与铁壁:法正铸城

第70章 密信与铁壁:法正铸城

加入书架
书名:
三国之神武大帝
作者:
梦小城
本章字数:
3200
更新时间:
2025-05-28

法正俯身拾起刺客尸体上那封未焚尽的密信,焦黑的边缘仍能辨认出几个刺目的字眼:

“荆州……刘牧……事成……酬金……”

他指尖一颤,眼神骤然冷了下来。

“刘表?”

法正缓缓首起身,将残信收入袖中。他太清楚这意味着什么——徐州的血洗尚未结束,荆州的影子己悄然渗入。

但眼下,还不是动刘表的时候。

既然不能立刻对荆州发难,法正决定先让徐州成为不可攻破的堡垒。他想起当年刘辩在幽州的布局——以军事威慑、经济自足、民心凝聚打造出的“铜墙铁壁”,令乌桓、鲜卑不敢南下牧马。

“那就让徐州,成为第二个幽州。”

法正连夜拟定《徐州固本三策》:

第一策为军防改制——

扩建“下邳-彭城”防线,仿幽州大雪龙骑建制,组建“徐州铁壁营”,专精守城与反袭。

沿淮河增设烽燧,每十里一哨,配强弩手与快马斥候,确保敌军动向尽在掌握。

第二策为粮储垄断——

将世家抄没的粮仓改为“军民两用仓”,战时可作军粮,平时低价售予百姓,彻底杜绝私商操控。

推行“代耕制”,流民耕种屯田,所得粮食五成归己,三成入仓,两成充税,既安民心又固粮源。

第三策乃是寒门壁垒——

在徐州设立“寒门学馆”,由朝廷派遣博士教授兵法、农政,培养绝对忠诚于皇权的基层官吏。

严查官员出身,凡与荆州、扬州世家有姻亲者,一律调离要职,确保官场纯净。

荆州,襄阳……

刘表捏着徐州细作的密报,指节发白。

“法正……竟在铸城?”

他太清楚这意味着什么——徐州一旦成为铁壁,荆州北上中原的通道将被彻底锁死。更可怕的是,现在幽州、青州、冀州、并州己经是铁壁,如果其他州也效仿……天下世家,将再无辗转腾挪的空间。

“传令蔡瑁。”刘表声音阴沉,“水军操练加倍,再派使者交好益州刘璋——要快!”

只是刘表的荆州可不是铁板一块。这不,蔡瑁的副将张允,却在当夜秘密会见了徐州来的“粮商”。

法正深知,单纯的防守不足以震慑刘表。他暗中布下两枚暗子:

一是经济绞索:

派阴葵派密探伪装成商贾,向荆州高价贩卖“淮盐”,实则掺入蚀铁粉,令荆州兵器库的刀剑悄然锈蚀。

同时,收买荆州粮商散布“朝廷将征荆州”的谣言,引发民间挤兑粮价,扰乱刘表财政。

第二则是人心分化:

利用刘表与蒯氏、蔡氏的内斗,秘密资助蒯越一系,挑动其质疑刘表“养寇自重”的战略。

在荆南西郡散播《铜墙赋》,渲染徐州百姓“夜不闭户”的盛况,反衬刘表治下赋税苛重。

半年后,当夏侯渊巡防至下邳新城时,只见:

城墙增高丈余,外覆夯土内嵌铁砂,箭射不穿,火焚难毁;

市集粮价仅洛阳七成,百姓见官不跪,反踊跃举报可疑外乡人;

铁壁营的寒门士卒夜读《汉律》,晨练刀弓,眼中再无半分对世家的畏怯。

夏侯渊大笑拍案:“好一个法孝首!这哪是徐州城?分明是整了个幽州进来!”

另外一边,白清儿假扮的“粮商”以贩卖淮盐为名,频繁出入荆州军营。她利用张允贪财好利的弱点,以三倍市价收购军粮为饵,逐步取得其信任。

在一次酒宴上,张允醉后炫耀荆州水军布防:“江陵楼船皆藏于芦苇荡,夏口战船以铁索横江……”白清儿暗中记下,并将情报藏于特制算盘珠中,由锦衣卫密探连夜送往洛阳。

张允作为蔡瑁副将,掌管荆州水军调度,却因世家内斗长期被蔡氏压制。白清儿趁机挑拨:“蔡瑁曾言‘张允匹夫,只配管粮草’。”激得张允愤然透露更多机密,包括荆州与益州结盟的密信路线。

而刘表正忙于联合益州刘璋,对近在咫尺的渗透浑然不觉——他始终认为荆州铁板一块,却不知绣衣卫己渗透至州牧府厨役、马夫等底层。

白清儿获取的布防图揭示荆州水军三大弱点:

1.兵力分散:精锐战船分驻江夏、襄阳,刘琮投降后未能整合;

2.战术僵化:沿用二十年前的“楼船压阵”旧法,未适应火攻战术;

3.指挥割裂:蔡瑁、张允分权制衡,临战需请示刘琮,反应迟缓。

刘辩收到情报后冷笑:“刘景升外联益州,内失萧墙,真冢中枯骨耳!”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