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范案例材料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在省教育厅乃至更广的范围内激起了层层涟漪。沈聿修团队的成果和模式,因其显著的示范效应和沈希笔下极具说服力的呈现,迅速成为全省高校科研服务地方经济的标杆案例。省厅组织召开了专题推广会,省内多所高校的科研处长、骨干教授齐聚平州大学,实地取经。
作为主笔人,沈希自然全程参与。推广会现场,她坐在台下前排,看着沈聿修在台上从容不迫地分享经验、解答疑问。他不再是汇报时的严谨学者,更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引路人,坦诚地分享成功,也毫不避讳地剖析过程中的挫折和教训。他的语言平实有力,逻辑清晰,那份源于深厚积累的自信和对科研转化的深刻理解,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人。
沈希专注地听着,笔尖在笔记本上快速移动,记录下那些在材料之外、更鲜活、更具操作性的“实战经验”。偶尔,沈聿修的目光会扫过台下,在她脸上短暂停留,带着一种心照不宣的、工作伙伴间的确认。她则微微颔首,或递去一个表示“收到关键点”的眼神。这种无需言语的默契,在专业场合下流畅而自然。
会议间隙,沈希被几位高校代表围住,询问案例材料中的某些具体细节和推广建议。她应对自如,条理分明地解答着,展现出省厅骨干的专业素养。沈聿修端着一杯水站在不远处,目光落在人群中那个沉静干练的身影上,镜片后的眼神带着不易察觉的柔和。他看到她指尖翻动材料时那熟悉的利落动作,看到她侧耳倾听时专注的侧脸线条,看到她解答问题时那份从容不迫的底气——这是现在的沈希,褪去了少女的青涩,沉淀下成熟的光芒,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坚定前行。一种难以言喻的骄傲和更深层次的欣赏,悄然在他心底滋生。
“沈教授,您刚才提到的那个校企联合实验室的激励机制,我们学校特别感兴趣……”一位中年教授拿着笔记本挤到沈聿修面前,开始了新一轮的请教。沈聿修立刻收回目光,专注地投入到新的交流中。
---
推广会圆满结束。后续的深度对接和具体合作,由省厅相关处室和各高校自行跟进。沈希作为主笔人的工作告一段落,但“沈聿修团队案例”带来的影响仍在持续发酵。
这天下午,沈希正在办公室处理一份新的文件,内线电话响起。
“小沈,你过来一下。”是分管宣传的副厅长。
沈希放下手头工作,快步来到副厅长办公室。
“坐。”副厅长笑容和煦,指了指对面的椅子,“‘沈聿修团队案例’的宣传推广效果非常好,部里相关司局也注意到了,给予了高度肯定。”他顿了顿,语气带着赞赏,“你那份材料,写得确实扎实,点抓得准,提炼得好!”
“谢谢厅长肯定,是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沈希谦逊道。
“嗯,不骄不躁,很好。”副厅长点点头,话锋一转,“正因为效果显著,厅里决定将这种‘挖掘典型、推广经验’的模式常态化、制度化。我们计划组建一个‘高校科研创新与转化优秀案例库’,持续收集、筛选、提炼、推广全省范围内的优秀案例,形成长效机制。”
沈希眼神一亮,这是一个非常有前瞻性和价值的工作方向。
“这项工作,厅里决定由你们处牵头负责。”副厅长看着沈希,目光中带着信任和期许,“而你,小沈,作为‘沈聿修案例’成功的主笔,经验丰富,思路清晰,处里研究决定,由你具体负责这个案例库的筹建和初期运营工作。担子不轻,有没有信心?”
沈希心头一震。这是一个全新的、极具挑战性也极具发展空间的平台!她压下心头的激荡,站起身,声音清晰而坚定:“请厅长放心,我一定全力以赴,不负信任!”
“好!”副厅长满意地笑了,“筹建方案尽快拿出来。记住,这个案例库要建得好,关键在‘选得准’、‘挖得深’、‘讲得好’。沈聿修教授那边,你们己经有了成功合作的经验,他本人也非常认同这种推广模式。后续案例的挖掘,特别是涉及一些顶尖团队或敏感技术的,可能需要像他这样的专家提供专业评估和支持。你们要保持良好的沟通协作。”
“是,我明白。”沈希郑重应下。走出副厅长办公室,她心潮澎湃。新的挑战,也是新的机遇。而沈聿修的名字,以一种她未曾预料却又自然而然的方式,再次与她未来的工作紧密关联起来。
---
几天后,平州大学。
沈聿修正和团队成员在实验室讨论一个新实验的设计方案。手机震动了一下,是一条来自“沈希”的新信息。
他拿起手机点开。
信息内容简洁,是标准的公务口吻:
“沈教授,您好。省厅拟筹建‘高校科研创新与转化优秀案例库’,旨在系统性推广优秀经验。鉴于您在相关领域的深刻见解和成功实践,诚邀您担任案例库特聘专家顾问(非常设职务),主要参与案例初筛的专业评估及部分核心案例的深度挖掘指导工作。相关函件及聘书将正式寄达。不知您意向如何?盼复。”
沈聿修的目光在屏幕上停留了几秒。案例库……特聘专家顾问……这是一个更大、更持续的平台,也是省厅对他专业价值的高度认可。他几乎能想象沈希在编辑这条信息时公事公办的神情。
他唇角微扬,手指在屏幕上轻点,回复同样简洁专业:
“沈希同志:信息收到。省厅此举立意深远,对推动全省高校科研转化意义重大。能尽绵薄之力,荣幸之至。静候正式函件。沈聿修。”
回复发送成功。他将手机放回桌上,目光重新投向白板上的实验流程图。团队成员还在热烈讨论着某个参数设置。
“刚才说到哪里了?”他开口,声音沉稳,将思绪完全拉回眼前的科研世界。
新的平台,新的交集。这不再仅仅是围绕他个人项目的合作,而是面向全省高校科研转化的广阔领域。这意味着,他与沈希之间,将有更多基于共同事业目标、更深入、也更持久的专业协作机会。他成为了她负责的这项重要工作中,一个被正式纳入体系的、不可或缺的专业伙伴。
---
省教育厅,沈希办公室。
电脑屏幕上显示着“发送成功”的提示。沈希端起手边的水杯,喝了一口。水是温的。
她看着沈聿修简洁的回复,目光平静。这份合作邀请,是基于他无可争议的专业能力和前期合作的良好基础,是工作层面的最优选择。她相信他能胜任,也相信这种建立在共同目标和专业认可之上的常态化合作机制,对推动工作大有裨益。
至于其他……她将纷杂的念头按下。眼前的屏幕上,还有好几份待处理的文件等着她。案例库的筹建方案、下一阶段的工作计划、需要协调的部门……桩桩件件,都需要她全神贯注。
她放下水杯,手指重新放回键盘上,清脆的敲击声在办公室里规律地响起。窗外的阳光落在办公桌上,照亮了摊开的文件和旁边那本印着平大logo的科普手册。未来很长,工作很多。而她和沈聿修,作为各自领域的优秀工作者,将在省厅搭建的这个新平台上,继续以专业、理性、务实的态度,为了同一个目标——推动高校科研更好地服务社会——而共同努力。
这便是当下,最清晰也最坚实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