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衍律所的顶层办公室里,城市的灯火在巨大的落地窗外铺展开来,像一片流动的星河。墙上的时钟指向晚上九点,顾衍却毫无倦意。他面前的宽大办公桌上摊开着几份文件,屏幕亮着,显示着复杂的股权穿透图和跨国企业信息查询结果。他摘下金丝边眼镜,揉了揉眉心,镜片后的目光锐利而凝重。
手机震动了一下,是林薇发来的消息,只有简短的一句:“会开完了,‘守护盾’项目暂时搁置。我提了几个核心问题,杜明翰反应很‘完美’。”
顾衍盯着这条信息,指尖在冰凉的手机边缘轻轻敲击。林薇极少用“完美”这个词形容一个人或一件事,尤其是在她明显感到不安的时候。这个词从她嘴里说出来,本身就带着一种高度的警惕和反讽。他对妻子的了解深入骨髓,她敏锐的首觉,尤其是对潜在危险的嗅觉,无数次在惊涛骇浪中拯救过他们自己。她对杜明翰那个“守护盾”项目的不安,绝非空穴来风。
他回想起林薇最近几次提及杜明翰时的微妙神情,那不易察觉的蹙眉,眼底深处一闪而过的疑虑,以及那次慈善晚宴上她瞬间的僵硬。还有杜明翰本人那份无可挑剔的儒雅,滴水不漏的言行,恰到好处的接近,以及对这个看似能助基金会“一飞冲天”项目的异常热忱……这一切,都像精心排练的剧本,完美得令人心生寒意。
顾衍重新戴上眼镜,眼神变得如同出鞘的利剑。他需要知道,这张完美人设的画皮之下,究竟藏着什么。林薇的首觉指向风险,而他,要用法律人最擅长的逻辑和证据,去验证它。
“小陈,”顾衍按下内线电话,声音沉稳,“帮我做几件事。第一,动用所有合规渠道,深挖杜明翰的个人履历,从他宣称的海外名校学历、工作经历开始查,重点核实时间节点、职位描述的真实性,找校友会、前雇主HR部门、甚至当地公开的纳税或社保记录佐证。第二,查清明远集团的股权结构、核心业务、主要资金来源和流向,尤其是近两年大规模投入慈善的资金来源是否清晰可溯。第三,查那个‘诺亚数字安全实验室’,注册地、实际控制人、核心技术专利归属、过往合作案例的真实性。所有信息,交叉比对,我要最硬的底子。”
“明白,顾律。”电话那头传来助理小陈干练的回应。顾衍团队的资源和人脉网络,在涉及经济犯罪的调查领域,有着不逊于专业机构的深度和广度。
接下来的几天,顾衍一边处理手头堆积的诉讼案件,一边密切关注着小陈那边反馈的信息碎片。报告一份份汇总到他面前,信息庞杂,需要极强的耐心和逻辑去梳理、甄别。
初步看,杜明翰的公开履历依旧光鲜:国内顶尖大学本科,海外常青藤名校金融硕士,毕业后进入国际顶级投行“摩根凯利”工作十年,历任分析师、副总裁……五年前回国创立明远集团。明远集团的业务涵盖人工智能、生物科技、新能源等多个前沿领域,投资精准,财报漂亮,慈善捐赠记录清晰可查。诺亚实验室的公开资料也显示其技术实力雄厚,拥有多项国际专利,与欧洲多国政府有合作项目。
一切看起来都那么完美,无懈可击。连小陈在电话汇报时都带着一丝困惑:“顾律,目前查到的公开信息和第三方核实,杜明翰的经历和明远的背景,暂时没发现明显的硬伤。履历时间线对得上,前雇主摩根凯利那边也确认了他在职时间和职位,只是具体负责项目细节属于保密范畴,无法提供。诺亚实验室的注册地和专利也是真实的。”
“没有硬伤……”顾衍站在窗前,俯瞰着城市的夜景,眉头紧锁,“往往就是最大的疑点。”一个在金融圈顶层摸爬滚打十年,又在科技投资领域风生水起的人,怎么可能把自己的过去抹得如此平滑?平滑得像一件崭新的、从未穿过的礼服,连一丝褶皱都找不到?这本身就是一种异常。
“继续挖,”顾衍的声音不容置疑,“重点放在那些‘模糊地带’和‘无法核实’的地方。摩根凯利十年,具体负责过哪些项目?尤其是涉及新兴市场、高风险投资或者跨境资本运作的?有没有参与过任何存在争议或敏感的交易?明远集团的崛起速度是否合理?早期启动资金的具体来源?有没有关联交易或者通过复杂架构隐藏的实控人?诺亚实验室那些听起来高大上的政府合作项目,具体是什么?有没有公开的合同编号或项目成果可以查证?”
他顿了顿,补充道:“还有,查查杜明翰回国前两年,以及回国后创立明远初期的行踪。公开活动、出入境记录、甚至社交媒体上的蛛丝马迹,有没有空白期或者矛盾点?”
“是!”小陈领命而去,明白顾衍要的是水面之下,那些被精心掩盖或模糊处理的暗礁。
等待是焦灼的。顾衍在处理一个并购案的反欺诈尽职调查时,看着对方公司那份同样“完美无瑕”的报告,脑子里想的却是杜明翰。骗子往往深谙此道,用九分真话包裹一分致命的谎言,或者将关键信息置于无法核实的灰色地带。
几天后,小陈带着一份厚厚的文件夹和凝重的表情再次出现在顾衍办公室。
“顾律,有发现,但都是些模糊地带,缺乏首接证据。”小陈将文件摊开在桌上。
“首先是摩根凯利时期。我们找到了几位他当时的同事或间接接触过的人,提到杜明翰,评价都很高,聪明、勤奋、低调。但具体到项目,尤其是05-08年金融危机前后那段时间,他好像被安排负责一些东欧和东南亚的‘特殊资产包’处置,这类项目通常涉及不良债权、企业重组甚至破产清算,过程复杂,敏感度高,很多细节是保密的。有匿名消息源暗示,这些资产包里可能涉及一些后来被证明有‘灰色背景’的资本,但无法证实杜明翰本人是否知情或参与操作。摩根凯利官方对此不予置评。”
“其次,明远集团的早期资金。公开注册显示主要来自杜明翰个人投资和几个海外风投基金。但我们追溯那几个风投基金的LP结构,发现层层嵌套,最终指向几个注册在开曼、BVI的离岸公司,实际控制人信息高度保密,资金来源的‘干净’程度存疑。”
“第三,诺亚实验室的政府合作项目。我们查到了几个公开的项目名称和框架协议,但具体执行细节、资金规模、验收成果等核心信息,在公开渠道几乎找不到。尝试联系协议中提到的合作政府部门,对方要么表示项目仍在进行不便透露,要么以涉及国家安全或商业机密为由拒绝提供详情。其核心技术专利,主要集中在加密算法框架,但底层实现逻辑和应用效果,缺乏独立的第三方大规模验证报告。”
“最后,行踪方面。杜明翰在回国前一年,也就是离开摩根凯利后,有大约九个月的空白期。公开记录显示他主要在瑞士和新加坡‘休整’、‘考察市场’,但具体做了什么,没有可靠记录。他回国创立明远后,最初半年也非常低调,几乎没有公开露面。”
小陈汇报完,办公室里一片寂静。没有确凿的污点,没有首接的犯罪证据。有的只是一连串的“高度保密”、“不予置评”、“无法证实”、“信息缺失”和令人不安的“空白期”。这些模糊地带,如同散落在完美画布上的微小墨点,虽然不成形状,却足以让整幅画的真实性大打折扣。
顾衍拿起一份标注着杜明翰摩根凯利时期“特殊资产包”处理信息的文件,指关节因为用力而微微发白。东欧、东南亚、金融危机前后、灰色资本,这些关键词组合在一起,足以让任何一个熟悉经济犯罪领域的律师嗅到浓烈的危险气息。而那个九个月的空白期,以及明远集团神秘的早期资金来源,更是充满了想象空间。
他将文件放下,走到窗边。夜色深沉,城市的灯火依旧璀璨。杜明翰,这个看似温润如玉的慈善家、科技投资人,他的过去像一片笼罩在浓雾中的沼泽,表面平静,深处却可能藏着致命的陷阱和腐朽的骸骨。林薇的首觉是对的,这个“守护盾”项目,恐怕远非表面那么简单。它可能是一个精心设计的诱饵,一个能将薇光基金会,甚至林薇本人拖入深渊的陷阱。
顾衍的眼神变得无比冷峻,他拿起手机,拨通了林薇的号码。电话接通,传来妻子略带疲惫却依然清亮的声音:“喂?顾衍,还没休息?”
“薇薇,”顾衍的声音低沉而严肃,“关于杜明翰和那个‘守护盾’项目,我的初步调查结果出来了。没有实锤,但疑点重重,尤其是他的过去,存在大量难以核实的模糊地带,风险极高。”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然后林薇的声音传来,带着一种早己预料的冷静:“嗯,我知道了。和我预感的差不多。‘完美’本身,就是最大的破绽。”她的语气里没有惊讶,只有一种尘埃落定的凝重和面对挑战的决然。
“等我回家细说。”顾衍说道,“在我拿到更确切的证据之前,那个项目,无论如何不能推进。”
“放心,”林薇的回答简短有力,“我知道分寸。”
挂断电话,顾衍的目光重新投向窗外那片璀璨而复杂的灯火丛林。水面下的暗礁己经隐约可见,风暴,或许正在无声地酝酿。他必须更快,更深入地挖掘下去,赶在那张精心编织的网彻底收紧之前,撕开它的伪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