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从全球帝国到星辰大海
大秦:从全球帝国到星辰大海
当前位置:首页 > 科幻 > 大秦:从全球帝国到星辰大海 > 第43章 一犁破春泥

第43章 一犁破春泥

加入书架
书名:
大秦:从全球帝国到星辰大海
作者:
洛千离
本章字数:
5152
更新时间:
2025-07-08

阳春三月,秦川初解冻,田畴回暖,麦苗抽青。

咸阳宫,群臣列立,朝靴映日光。案前立着的是中书令杜禹,年近五旬,手捧玉册,宣读王命。

“奉大王旨意——”

他朗声而出,引得朝堂一阵静气。

“自咸阳、栎阳、巴、三郡起,设‘农器三试之政’。新制铁犁、龙骨水车、铁镐三器,由百工署督造,民政署分配。于田间设教坊,命匠人入田授艺;秋后验产,按地计收,行赏列吏。”

话音落地,殿中一瞬寂静,继而哗然。

典客巩赫率先拱手而出,面沉如水:

“启禀陛下,新器之利未明,工本所费极重。此三郡皆为腹地,若试之失误,农民一季无收,动摇国本,非小事也!”

治粟内史左冉亦跟进:“且民间耕作多年成习,忽令更器,恐适得其反,劳而无功。”

朝中议者纷纷响应。

“此策轻民重器,倒果为因。”

“百姓不习,其技难成!”

星河却端坐不动,双目微垂,似在听他们争,却又似什么都没听进去。

首到一片争论将息,他才缓缓起身。

少年天子一身玄袍,未着冕旒,却有股冷定威势:

“你们说得都对。但你们忘了——这些话,几十年前也有人说过。”

他目光扫过群臣,顿了顿:

“当年商鞅变法初立,也有人言民难习新政;货币合一,也有人言市井必乱;而今呢?大秦疆土五千里,郡县秩然,秦钱通市。”

“新政未试,便言其不可。试问,若人人皆畏未知,这天下可有今日之秦?”

堂上无人答言。

星河转向百工署丞,语气柔中带峻:

“百工署若无匠才,朕可另择他人;若无胆行,寡人亦不留。”

百工署丞面色涨红,拱手沉声:“臣,遵命。”

星河这才收回目光,淡淡道:

“你们皆知国强需兵、兵需人、人需粮。但谁来种田?如何种?莫非靠喊口号便能增收?”

“今岁若不试,天下百姓便仍用那旧犁,一人一牛,十日三亩;水运靠肩挑,农人腰折。”

“我不信百姓愚钝,我只信——若给他们利器,他们自有生路。”

最后一句落下时,堂内无人敢言。

少顷,中书令上前一步,高声应和:

“臣杜禹请为总督,誓督三器试政,若不增产,甘领死罪!”

星河看着他,点了点头:“有你在,我便放心。”

这场争执至此方止。诏令传下,秦地三郡轰然震动。

一场从农具切入的变革,悄然起步

于是,那一春,新式农具自咸阳出发,由使者带路,匠人护送,马车碾过秦道,奔赴咸阳、栎阳、巴、三郡。

官道两侧,农人听闻新政,扶老携幼前来围观。

有人侧头细看,有人双手抱胸、眉头紧蹙。

“这犁身怎弯了?”

“牛一拉就陷地?怕不是纸糊的!”

“俺祖祖辈辈都这么犁田,王爷们倒成了庄稼人给俺们教起来种田了?”

匠人不语,只静静调试器械,将铁犁立于犁架,轮铧闪光。

栎阳郡·西南角·陌村

韩五家的田,是村中最偏的一块瘠地,水浅土硬,往年亩产少得可怜。

韩五不过十五,背早己被田风吹弯。他娘病卧在床,父亲腿瘸。

那日,两个身穿官府服饰的年轻匠人走进村中,挑中的第一户,正是韩家。

“今春你家试耕此犁,”匠人道,“我们教你如何用。”

韩五看着那台庞大的铁器,耳朵却还回响着村里人的窃语:

“大王果真疯了,连耕地也要改规矩。”

他将信将疑,但还是牵来家中老牛,把犁挂好。第一下推下去时,铁铧几乎扎不进土中,牛叫了声,斜着冲出两步,犁身横飞,差点撞翻渠埂。

匠人皱眉,却并未责怪,只蹲下亲自演示,用木桩丈量牛身距,再教韩五掌控牛力与步伐节奏。

“不是铁犁难使,是你们一开始就没学过该怎么指挥牛。”

那天,韩五满头大汗,手起满泡,脚底磨破,铁犁仍旧走得歪歪扭扭。

“这玩意儿……真能吃饭?”他嘟囔。

匠人却说:“你别急,等地翻完,你来评理。”

三月中旬至西月,陌村十户试耕人,天天上田。

韩五每天天未亮就牵牛出门,日暮才归。他的犁痕从一开始歪斜如蛇,到后来渐渐平整如刀切。他娘偷偷坐在门口,看他从田头走回来,背影竟像个顶天立地的汉子了。

那天,韩五从地头回来,把一把泥扔在炕上:

“你瞧,这泥不再死板了,翻得透气,水能沉下去。”

“真好。”她喃喃着,咳了两声,连忙掩住嘴,生怕惊扰了儿子的喜悦。

到了六月初,龙骨水车也架上了村头小渠。

匠人带人下沟,凿渠、安桩、挂轮。水车初启那一日,水从渠口拐入木槽,顺着节节龙骨盘盘而上,再从高台泻入村中分渠。

老人们围着水车看了半天,才有人低声感慨:

“从前挑一天水也浇不完,现在……地能自己喝水了。”

那年夏,陌村草青水足,秋蝉鸣得比往年早。

到八月秋收时,韩五家两亩薄田,竟比去年足足多收了三石谷米。

韩五将一袋袋粮扛进家中,母亲在屋中烧水做饭,说:“今年……我们能吃饱过冬了。”

他笑着说:“还有赏钱呢,说不定够给娘买药了。”

那天晚上,他在屋檐下坐了很久,看月亮,也看着那台静静靠在墙边的铁犁。

它不再是“奇器”,不再是“官家的东西”。

它是他家饭碗,是希望,是力量。

与此同时,咸阳宫中,奏报如雪花般飞来。

三地试点,尤以栎阳最成。亩产普遍提升两至三成,赋税更准,民情更稳。

那份秋收表,被中书令郑重地呈在星河案上。

星河看完后,只说了一句:“不错。”

百工署中,群臣皆惊。

“莫非,真有奇效?”

民政署当即建议扩点。

星河却道:“急不得。再等两载,东扩三郡,北拓二邑。其间修百工署分坊,教田官三十人,习之。”

有大臣跪奏:“大王,此犁虽奇,若农人不信,徒费国财。”

星河起身,手执试点简册,道:

“天下人饥饿己久。你我在朝堂中说‘徒费国财’,他们在田间地头却想‘今秋有饭否’。”

他一字一句,平静而坚定:

“若每年多收一斗粮,五年后,我秦可不战而服天下。”

话音落,殿中寂静。

一人从殿后端出简册,其上绘有新式农具与水车,文简意明,配图详实。

“我们会将它送至各地庙中,教民识器,用器。”

朝臣终于察觉到,星河所谋,不止一具铁犁,而是借一犁破春泥,启万民之智。

朝堂上,有人低头沉思,有人神情微动,然皆不语。

星河心知,他们不是不懂,而是不敢信。

是夜,

星河在案前默默写下:

“农为立国之本,器为强国之基。星启百姓,春耕秋报,天地可合,民命可昌。”

窗外秋风初起,少年王者望向远方,心中清明如水——

这是第一步,走得慢些不要紧,只要方向不偏,这条路终将通往一个被后人称为“盛世”的时代。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