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清发现,顾飞这个名字出现的频率,有点超出了她的统计学预期。
尤其是在她为赵教授那份“论完美计划的悖论”作业焦头烂额,或者为实习公司的裁员传闻心烦意乱时。
他总能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闯入她的视线。
比如,在通往图书馆必经的小路上,他正蹲在花坛边,聚精会神地看着一群蚂蚁搬家。
叶清快步走过,眼角余光瞥见他专注的侧脸,心底升起一丝难以名状的烦躁。
都什么时候了,还有闲心看蚂蚁?
她的时间是以分钟计算的,他倒好,仿佛拥有挥霍不尽的光阴。
又比如,在人声鼎沸的食堂。
叶清端着严格计算过卡路里的餐盘,寻找着她预设的“高效进食区”——安静,无人打扰。
却一眼看到顾飞坐在最热闹的中央,正和一个穿着维修工服的大叔聊得眉飞色舞,时不时还爆发出大笑。
叶清的眉头几不可察地蹙了一下。
那大叔,她评估过,“社交价值:低。潜在信息获取:无。”
顾飞的行为,完全不符合她的“社交资源优化配置”原则。
图书馆里,更是如此。
叶清在经济学专区查阅资料,准备应对实习可能出现的变数。
一抬头,却见顾飞捧着一本《宇宙的最后三分钟》,看得津津有味。
旁边还散落着几本《涂鸦的艺术》、《论一个演员的自我修养》。
叶清的目光在他那本摊开的笔记本上停顿了一秒。
上面不是课堂笔记,而是一些奇形怪状、线条流畅的简笔画,旁边还配着几句不知所云的打油诗。
“低效率信息输入。”
“时间利用率极低。”
叶清在心里默默给他打上标签。
但顾飞身上那种浑然天成的松弛感,又像一根细小的羽毛,总在她心湖里轻轻拂过。
一次,叶清为了准备赵教授布置的课堂展示,急需打印一份复杂的图表。
教学楼的打印机却不合时宜地卡纸了。
她尝试了三种方法,均告失败。
额角渗出细密的汗珠,眼看展示时间就要到了。
备用方案A:冲回宿舍用自己的打印机,耗时十五分钟,风险:迟到。
备用方案B:求助其他同学,风险:耽误别人,且未必有兼容设备。
正当她准备启动方案A时,一个声音从旁边传来。
“这个型号的打印机,拍一下左边这个角,有时候能行。”
顾飞不知何时出现在她身后,手里还拿着一个啃了一半的苹果。
叶清狐疑地看了他一眼。
拍一下?这算什么解决方案?
但她还是下意识地照做了。
“啪”的一声轻响。
打印机发出一阵轻微的咔哒声,然后,顺畅地吐出了她的图表。
叶清愣在原地。
顾飞耸耸肩,仿佛只是做了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又啃了一口苹果,含糊不清地说:“以前社团那个破打印机,就这么修好的。”
他走了,留下叶清对着那张完美打印出来的图表,第一次对自己的“问题解决流程SOP”产生了怀疑。
这种毫无逻辑可言的“经验之谈”,竟然比她的系统分析更有效?
顾飞的存在,像一个无法被现有算法兼容的“Bug”。
他打破了她对“大学生行为范式”的固有认知。
不追求GPA,不热衷竞赛,不规划未来。
他就像校园里的一个自由电子,毫无规律地西处游荡。
叶清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挫败感。
林风社长的不按常理出牌,她可以归结为“艺术家的随性”。
赵教授的教学方式,她可以理解为“学术思维的挑战”。
但顾飞,他算什么?
一个纯粹的“计划外变量”?
她甚至偷偷在自己的“人物行为数据库”里,为顾飞新建了一个加密档案。
代号:“薛定谔的猫”。
她试图分析他那些“不着调”行为背后的动机,评估他是否存在某种“未被发掘的潜在价值”。
“观察记录1:今日在湖边发呆一小时。行为解读:疑似精神涣散,或进行低效冥想?”
“观察记录2:帮清洁阿姨搬运废弃纸箱。行为解读:非理性利他行为,时间成本与收益不成正比。”
模型运行的结果,总是一连串的“逻辑错误”和“数据不足”。
她越分析,越糊涂。
首到有一次,在校园艺术节的后台。
叶清作为志愿者,负责协调道具。
一片忙乱中,她看到顾飞正安静地坐在角落里,调试着一个看起来很老旧的相机。
夕阳的余晖透过小窗,洒在他低垂的眼睫上。
那一刻,他脸上的神情不再是平时的散漫和无所谓。
专注,甚至带着一丝难以察觉的……落寞?
叶清的心,没来由地漏跳了一拍。
她迅速移开视线,告诉自己,那只是光线造成的错觉。
但那种陌生的情绪波动,却让她感到一阵警惕。
她对顾飞的好奇,似乎己经超出了“学术研究”的范畴。
这个顾飞,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
起初只是微不足道的涟漪。
但现在,这涟漪似乎正一圈圈扩大,开始触及她精心构筑的“完美人生”堤坝。
而且,是以一种她完全无法预测和控制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