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椅上的囚徒:建文帝的靖难悲歌
龙椅上的囚徒:建文帝的靖难悲歌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龙椅上的囚徒:建文帝的靖难悲歌 > 第17章 文渊锁魂

第17章 文渊锁魂

加入书架
书名:
龙椅上的囚徒:建文帝的靖难悲歌
作者:
夫差
本章字数:
5012
更新时间:
2025-07-09

文渊阁内,墨香氤氲。一排排高耸的紫檀木架上,堆积着如山如海的典籍。朱允炆被软禁于此,却仿佛龙困浅滩,灵魂被桎梏在这片象征文治辉煌的牢笼里。朱棣赐予他参与《永乐大典》编纂的特权,与其说是恩典,不如说是一场不动声色的精神凌迟。他每日埋首于浩瀚书海,校勘那部集古今之大成的煌煌巨著,尤其负责佛经道藏的整理。字里行间,皆是过去的荣光与如今的沉寂,每一次落笔,都像是在为自己书写墓志铭。

一个微雨的黄昏,阁内只剩下朱允炆一人。豆大的油灯映照着宣纸上密密麻麻的小楷。他停笔,目光落在《大般涅槃经》的一句偈语上:“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己,寂灭为乐。” 死寂的寂灭就是最大的乐… 一丝苦涩漫上心头。他的一生,不正是在无常的漩涡里沉浮,从九五之尊坠落为阶下囚,如今更沦为这繁华盛世的编书匠,连死亡都成为奢望的自由。

殿门外传来细微的脚步声,不是内侍惯有的轻盈。朱允炆抬头,见朱高燧一身便服,负手站在门口,脸上带着一丝探究的笑意。“建文叔父好定力,这般情境,竟真能安心修书?”

“汉王殿下。”朱允炆搁下笔,神色平静如古井深潭。“刀俎之下,鱼肉尚有游弋的余地。贫僧既为鱼肉,又何必徒增挣扎,令操刀者快意?”

朱高燧踱步入内,随手翻看几案上朱允炆校订过的经卷。字迹遒劲中带着圆融,自成一格。“父皇允你参与大典,看似宽宥,实为诛心。将前朝正统天子置于他一手打造的文治丰碑之下,日日见证自己的王朝被彻底覆盖抹除,叔父当真不觉煎熬?”

朱允炆闭上眼,复又睁开:“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王朝更迭,兴衰荣辱,俱是大道中的微尘。既勘破这层,煎熬便成了妄念。” 他看向朱高燧年轻锐利的眼睛,“倒是殿下,今日前来,所为何事?若只为观叔父困兽之窘态,恐要让殿下失望了。”

朱高燧脸上的笑容淡去,换上一抹冷肃。“叔父想错了。侄儿此次,是来给叔父指一条生路,亦是自救之路。”

朱允炆心中微动,面上却不露分毫:“自救?贫僧己是案上鱼肉,何来自救?”

“朱文奎没有死。”朱高燧首截了当,“他在南洋站稳了脚跟。泉州商贾林承业为他铺路,盘踞在一座不小的岛屿上,手下不仅有前朝流亡臣子,还招募了不少海上亡命和水师逃兵。”

朱允炆呼吸一窒,这是他日夜祈祷又日夜恐惧的消息。“你…何从知晓?你又意欲何为?”

“侄儿自有消息来源。”朱高燧没有深说,“告诉叔父,一则,让叔父知道后嗣尚存,不至心如死灰,二则…这是我们的筹码。”

“‘我们’?”朱允炆捕捉到这个刺耳的词。

“不错。”朱高燧压低声音,眼中闪烁着野心与算计的火苗,“父皇强势,对我和几位皇兄猜忌日深。大哥(朱高炽)体弱,二哥(朱高煦)跋扈,我这个三子,在他眼中恐怕也无多大分量。可凭什么这江山,最终只能由我们兄弟中的一个,在父皇的股掌之中抉择而出?”

朱允炆看着眼前这个敢于在他面前袒露不臣之心的年轻人,想起当年同样年轻气盛的自己,一股寒意从脚底升起。权力的毒药,一旦沾染,永无止境。“你想做什么?”

“搅浑这潭水!”朱高燧眼中精光爆射,“朱文奎在南洋积蓄力量,就是一根插在父皇心头的刺!但这根刺,不能只用来刺痛父皇,更要用来搅动朝局!侄儿暗中联络了一些…志同道合者,掌握着一些能让你那儿子快速壮大的东西——南洋各土邦的虚实,海路关键节点,甚至…几样威力非凡的火器图纸。”

朱允炆霍然起身:“你疯了!鼓动奎儿复国,无异于将他再次推向火坑!无论成败,他都必死无疑!”

“错!”朱高燧步步紧逼,声音带着蛊惑,“并非鼓动他正面起兵!而是让他在南洋的存在成为一把悬在我父皇、我大哥、我二哥头上的无形之刃!当他们互相提防、斗得难解难分时,我蛰伏的力量便可从中取利!而关键时刻…”他盯着朱允炆,“叔父,你这位前朝正朔天子的存在,便是我手中最大、最正统的旗帜!你能助我名正言顺地‘拨乱反正’!”

“你让我…帮你夺我儿子朱家的天下?”朱允炆苍凉的语调里充满讽刺。

“是帮你儿子延续血脉,也是帮你自己重获自由!”朱高燧抛出诱饵,“若成,朱文奎可在南洋裂土封疆,世代为王,远离中原纷争。而叔父你…当个太上皇也好,归隐山林也罢,再无人可囚禁于你!”

朱允炆的身体微微颤抖,囚服下的手掌紧握成拳。自由的召唤如同塞壬之歌。但他更清晰地看到了这背后的无边血海——朱高燧的野心会让本就脆弱的朝局彻底崩坏,无论谁胜谁负,大明都将元气大伤,无数生灵涂炭。而他的儿子,将被彻底拖入这权力的绞肉机,再无安宁可言。他闭上眼,脑海中浮现出朱文奎少年时在南京宫中无忧无虑的笑容,和他在冰冷佛堂中那声“活着比什么都重要”的嘱托。

再睁眼时,他眼中只剩下佛经般的枯寂与决然。“贫僧心如朽木,身如枯井,早己不沾红尘纷扰。殿下所求,贫僧…办不到。也请殿下转告奎儿,若他还认我这个父亲,就永远不要回来,更不要…相信任何来自皇室的许诺!”最后几个字,他几乎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

朱高燧脸色瞬间阴沉下来,如同暴风雨来临前的海面。“叔父可想清楚了?拒绝我,等于断绝了你儿子最后、也是最好的生路!也断送了你自己的生机!”他身上那股皇家独有的冷酷威压弥漫开来。

朱允炆首视着他,一字一句:“我乃应文和尚,只知青灯古卷,无意金戈铁马。殿下请回。”

朱高燧死死盯了他半晌,眼中翻涌着被拒绝的怒火、难以置信和一丝被看穿底牌的不安。最终,他冷哼一声,拂袖而去,留下一句冰冷的警告:“那就请叔父…在这文渊阁中,好自为之吧!”沉重的殿门重重关上,将殿内的灯火摇晃得几近熄灭。

油灯如豆,映照着朱允炆孤绝的身影。他从怀中摸索出一小块用藏文密语书写的贝叶经文——这是他这几月费尽心机,在浩瀚典籍夹缝中找到的一片不起眼的材料,在无人处偷偷写就。上面并非佛经奥义,而是他凭借记忆,勾勒的大明疆域图、九边布防的薄弱环节、中央朝廷可能的权力裂隙点(这些秘密,他做皇帝时知晓,靖难后朱棣也认为他不该再接触或记得如此详细)…甚至,在南海区域的某个空白处,画了一个极其隐晦的记号。他并非为了复国,而是作为一种防备,一种警告,留给未来的某个变数。他用极其微弱的声音念诵着,目光投向南方漆黑的夜空。

奎儿,活下去,忘记仇恨,忘记大明。这江山枷锁…太沉重了。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