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西高原的寒风裹挟着沙砾,如无数细小的刀刃刮擦着脸颊。李昭裹紧身上的狐裘大氅,站在铁矿坑边缘俯瞰。脚下百米处,数百民夫正挥汗如雨地开采铁矿,青铜锄镐与坚硬的岩壁碰撞,发出沉闷的叮当声。然而在他展开的系统矿脉地图上,此处铁矿的储量远不止目前开采的规模,关键在于深层矿脉的挖掘技术。
“大人!新制的铁镐又断了!”一名监工攀爬着简易木梯上来,手中举着半截断裂的镐头。镐头断面参差不齐,显示出材质的脆弱。李昭接过仔细查看,眉头紧锁——这己经是本周第三次工具损坏事故,严重影响开采进度。
当晚,李昭在临时搭建的营帐中研究系统奖励的《天工开物·冶铁篇》精要。突然,帐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亲信护卫张虎掀开帐帘:“大人,抓到个形迹可疑的人!从他身上搜出这个。”张虎递上一个小布包,里面是几颗黑色粉末状物体。
李昭心中警铃大作,立即启动系统检测。“检测到工业级助燃剂成分,可加速燃烧并降低矿石熔点,非本时代产物。”机械音在脑海中响起。他瞳孔微缩,意识到这背后必然有精通冶炼之人在捣鬼,而且极有可能与六国有关。
经过连夜审讯,那人供出是受楚国商人指使,目的是破坏大秦铁矿开采,延缓秦军兵器升级。李昭没有声张,而是将计就计,故意让对方传递假的开采进度情报。同时,他开始秘密实施新的冶炼方案——利用系统提供的高炉炼铁技术,建造大型炼铁高炉。
高炉建造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当地工匠从未见过如此庞大复杂的建筑,连连摇头说不可能实现。李昭亲自绘制图纸,手把手指导工匠们搭建。为了解决耐火材料的问题,他带领众人在周边山区寻找高岭土,反复试验烧制耐火砖。
就在高炉即将建成之际,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席卷了工地。火势借着风势迅速蔓延,新制的耐火砖在高温下开裂,刚刚成型的高炉面临坍塌危险。李昭心急如焚,组织众人全力救火。混乱中,他发现有几个人故意阻挠救火,还趁机破坏设备。
“给我拿下!”李昭怒喝一声,带领护卫冲上前去。混战中,他运用“鹰眼”技能,精准地制服了几个破坏者。经过审讯,这些人竟是赵国派来的死士,他们接到的命令是不惜一切代价摧毁铁矿。
这场大火虽然造成了不小的损失,但也让李昭更加警惕。他加强了工地的防卫,同时加快了高炉的建设进度。终于,在一个月后,第一座高炉成功点火。
通红的铁水从高炉中缓缓流出,在场的工匠们发出阵阵惊叹。这种采用新技术炼制的生铁,不仅产量大幅提高,质量也远超之前。李昭趁热打铁,立即组织工匠们打造新的采矿工具和兵器。
然而,危机并未解除。系统突然发出警报:“检测到匈奴骑兵正在边境集结,规模约五万人,三日后将对陇西发动突袭。”与此同时,朝堂上吕不韦的残余势力也在蠢蠢欲动,他们联合部分朝臣,上书弹劾李昭滥用民力,导致铁矿开采劳民伤财。
面对内忧外患,李昭沉着应对。他一方面利用系统提供的《孙子兵法》实战精要,在边境设下埋伏;另一方面,将新制的兵器和工具送往咸阳,让秦王政亲眼目睹铁矿改革的成果。
战斗打响的那天,陇西的天空被染成了血色。李昭站在高处,指挥秦军利用新制的强弩和锋利的兵器,给予匈奴骑兵沉重打击。经过一天一夜的激战,匈奴大败而逃,丢下数千具尸体。
战后,李昭带着缴获的匈奴物资和新制的兵器回到咸阳。朝堂上,他当着众臣的面展示了铁矿改革的成果,有力地回击了吕不韦余党的弹劾。秦王政大喜,不仅赏赐了李昭,还下令全面推广新的冶铁技术。
但李昭知道,更大的挑战还在后面。六国绝不会善罢甘休,匈奴也随时可能卷土重来,而他与吕不韦势力的斗争,也远未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