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言
世之伊始
一、念(存、惧、思)
恒无之初,故无有形。宇宙原为虚廓,虚廓分化,上下分割,混沌初开,天地即成。
世间对天地因何而存在的解释,正如世人对“何而为人”的追寻。
它们即为“一”亦为“道”这是后人之名。我们称之为“伊始”。
既有了伊始,世间轮转、时间流逝、万物即生。
在下沉的土地与升腾的天际中,有物——名为植,自给自足、发荣滋长,它们存在即怀璧一物——为生之“命”。
因为不明何为消亡,因此植征程于生存,那时的它们不懂生命的意义就如同今天的我们。
于是为这不明所以的生存,抗争于赋予他们生命同时又带给他们磨难的一切。
这是生命存在的最初带给它们的念,也是初始的唯一一念。
有了念便有了所求,,命给了生之第一念为“存”——“存”于世。为“存”于世,有些生命成为了参天大树,有些生命根茎蔓延百里,有些生命生长在午后,有些生命垂涎于夜幕,这时的它们虽然做了不同的选择,却都有相同的念——即“存”。为生而存,推延消亡与毁灭的时线,延续其“命”。
为这一念,世间幻彩、浮岚暖翠。
但终有一日,一颗植湮灭于世,最初的它只是安静,无念、无动、无变,最终无形。它本寂灭无声如同生之初现,但这种无声在这世间从未有过。当它彻底消亡一刻的到来,它的死亡也从安静变为了阒寂。
于是世间有了第二念“惧”。
只要有了惧,便有了更迭。繁衍生息、薪火相传。生命于天地之间开始了繁荣。
既然命在一个载体上必有生至灭的行进,那么让这一命体延续,便让下一份命体保留上一份残存的痕迹,使其可以相通。这是植为生的选择。也是万代后无数命体为生的选择。
于是天地间生生不息,绵绵不绝。
二、灵与冥
数不尽年月的流转,植都在“存”与“惧”的念中传续。首到有一天,一株草,无念探寻生命的迹象。它的念变为了“思”。
这便是世间第三念“思”。
“思何为生命、思何为恐惧、思何为生存、思何为……己”在日复一日的感知中它放弃了为生存的抗争,极尽消亡。
大抵如若它生命的载体维系的更久,它便能解出自设的谜题,但生命的珍贵从来链接着脆弱,当你不能为其抗争,它便无声远去。于是消逝先于答案到来。
它消亡的最后一刻,将对“思”的感知完全剥离了恐惧。凝为一“灵”,即“思灵”。
有了思灵,世间便不再是仅人眼可见。
“灵”升腾于天际,挣脱命体的束缚,轻盈至极,游荡于世间,它冻结了时之流逝。
于是可感之植,知晓了“时间”,无感之植,生灭于天地。
“灵”可跨越时间,这可跨越时间的第一灵即为“思灵”,它跨越了一念“存”的界限。
而二念“惧”由于也同样失去了植可延续的载体,剥离后,成为了”冥",”冥"因其沉重不断下沉,最终汇成了整个冥界。“惧冥”便是第一”冥"
三、思灵
思灵翱翔于天地之间,被无数生灵所感却不可知。
思灵游荡的时间里,世间凝结的灵越来越多,一粒粒漂浮于时间无涯的荒野里。
它们有的为“植灵”有的为“物灵”有的为“人灵”……
它们各有其名,都无比的弱小又纯净单一,一颗一颗孤独又美好的游荡于时间的长河之中。但它们的出现都得益于共同的初始“思”,所以“思念一动”“思灵”便将其涵盖一分。
思因衍生世间千千万万之灵,为包融衍生的“灵”体,越来越趋于无限,最终弥散于三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