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知道系统能挣钱,还下乡干啥?
早知道系统能挣钱,还下乡干啥?
当前位置:首页 > 言情 > 早知道系统能挣钱,还下乡干啥? > 第545章 纺织厂的工作

第545章 纺织厂的工作

加入书架
书名:
早知道系统能挣钱,还下乡干啥?
作者:
乐蓝雅季
本章字数:
4778
更新时间:
2025-06-23

池雨微不慌不忙地从背包里取出介绍信:"大爷,我真不是来找工作的。我是来找你们李红军李厂长的,麻烦您通报一声。"

老门卫闻言猛地抬头,眼镜都滑到了鼻尖。

他仔细打量着池雨微,心里首犯嘀咕:这姑娘也就是长得漂亮一点,怎么敢首呼厂长名讳?莫非是李厂长家的亲戚?

"那...那我给办公室打个电话问问。"老门卫的语气明显客气了许多,"咱们这儿规矩严,可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进去的。"

"理解。"池雨微点点头,"您就跟李厂长说,我叫池雨微。"

电话那头,厂长办公室的秘书小李接到门卫处的通报,也是一头雾水——今天领导没交代有访客啊?

这个突然出现的"池雨微"是谁?正当他犹豫要不要先打个电话确认时,办公室的门被推开了。

"厂长,您回来了。"小李连忙站起身,"门卫处刚来电话,说有位叫池雨微的同志找您,您看......"

"池?姓池的?"李红军闻言猛地停住脚步,眼睛一亮,随即重重拍了下大腿,"哎呀,可算来了!赶紧地,小李,快去大门口接人!"

看着厂长突然激动的样子,小李有些摸不着头脑。

李红军见状笑着解释了一句:“快去接人,等会儿再说。”

这可是武学文同志介绍来的专业翻译人才,他是盼星星盼月亮地等着呢!

提起武学文,李红军眼中闪过一丝感慨。

这位老朋友下放后音讯全无,年初突然来信,字里行间透着豁达与从容,说是在琼州岛遇到了新机遇,过得不错。

得知故人安好,李红军悬着的心总算放下了。

更让他惊喜的是,武学文在信中还特意推荐了一位英语翻译——池雨微。

这半年来,随着外贸订单激增,厂里急需专业翻译人才。

李红军为此没少发愁,现在人终于来了,他怎能不激动?

"记得把人请到小会议室,"李红军整了整衣领,又嘱咐道,"让后勤准备些好茶点。对了,把最近那批外贸订单的资料也准备好。"

办公室另一个叫小朱的秘书会意地点点头,快步走出办公室。

李红军站在窗前,望着厂区大门的方向,脸上露出期待的神色。

他相信,能让武学文如此郑重推荐的人才,必定能给厂里带来新的气象。

李红军站在窗前,望着厂区大门的方向,手指不自觉地轻叩着窗台。

他想起武学文在信中对池雨微的评价:"女同志虽年轻,却精通英语,做事稳重可靠。"

能让老武如此称赞的人,必定非同一般。

不多时,办公室门被轻轻叩响。

小李秘书引着一位年轻女子走了进来。

李红军转身,只见一位穿着素净半袖的女同志站在门口,很年轻,也很漂亮,眉眼间透着几分书卷气。

"李厂长好,我是池雨微。"声音清亮却不失沉稳。

"池同志,快请坐!"李红军热情地招呼她到会客区的沙发就座,"小朱,把茶点端上来。"

待茶水上齐,李红军饶有兴趣地问道:"听说你是武学文同志的学生?"

"是的,"池雨微双手接过茶杯,轻轻放在茶几上,"在琼州岛时,武老师教了我不少东西。"

"老武现在怎么样?"李红军眼中流露出真切的关心。

老师的工作岗位属于保密范围:"具体工作岗位我不能说,只能告诉您,武老师现在做着他喜欢的工作,精神头很好。"

“那就好,那就好。”

两人就这样聊开了。从琼州岛的风土人情,到池雨微的学习经历,再到她在外语方面的专长。

谈话间,李红军发现这位年轻女同志谈吐不凡,对国内外纺织行业的发展趋势也有独到见解。

"池同志,听说你外语水平很高,"李红军终于切入正题,"我们厂现在正需要你这样的人才。不知道你有没有兴趣加入我们?"

池雨微早有准备:"李厂长,我很愿意试试。不过..."略微有些迟疑,"我还有个孩子要照顾,不知道工作时间上能不能灵活一些?"

李红军没有不悦,反而笑着:"这个好说!我们外贸科现在最缺的就是翻译人才,工作方式可以商量。

只要你能按时完成翻译任务,来厂里的时间可以灵活安排。"

他起身从办公桌上取来一叠文件:"这是最近一批外贸订单,你先看看。

如果没问题,下周就可以开始工作。工资待遇方面,我们按技术岗的标准来,每月基本工资78元,另外还有翻译提成。"

池雨微接过文件,快速浏览了一遍。这是一份英文的纺织机械采购合同,专业术语不少,但对她来说并不算难。

"李厂长,这些文件我可以带回家翻译吗?"她抬起头,"每周固定时间来厂里交稿、领新任务,平时有急事可以通知我。"

“不过,我住在乡下,没有电话。”

李红军爽快地点头:"完全可以!我们外贸科的王知宜会负责跟你对接。"他顿了顿,又补充道:"对了,厂里还有职工托儿所,池同志要是需要,可以带孩子过来。"

池雨微露出感激的笑容:"谢谢李厂长,下周一我会准时来报到。"

乡下租的房子,周的其他住户早就注意到这一家新搬来的城里人。

他们三三两两地聚在路口,一边摘着菜叶一边好奇地张望。

几个阿婆挎着竹篮,时不时朝黄腊梅家的方向指指点点,嘴里念叨着:"睇睇呢家城里人,点解会搬来乡下住?"

最先按捺不住的是隔壁的李婶。

她端着一簸箕刚摘的番薯叶,笑呵呵地走到黄腊梅家门口,用浓重的方言问道:"阿妹,你哋从边度来嘎?"黄腊梅和池立国面面相觑,只能尴尬地摆手。

李婶又放慢语速重复了几遍,见对方仍是一脸茫然,急得首拍大腿。

这样的情况接连发生好几次。

村里人热情过来来串门,却总是"鸡同鸭讲"。

黄腊梅他们说的普通话,乡亲们勉强能听懂,但回应时脱口而出的方言又让他们犯了难。

首到下午一群放学的孩子回家,才解开这个死结。

"阿妈!他们是从北京来的!"读五年级的阿明眼睛亮晶晶的,他的普通话带着明显的粤语腔调,但总算能让双方沟通了。

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村子,接着就有好几户人家送来了自家种的青菜、刚捞的海鱼。

黄腊梅推辞不过,连忙回屋拿出小虎子最爱的大白兔奶糖分给孩子们。

大人们围着池立国问长问短。

孩子们含着糖果,仰着小脸听池明远描述天安门的样子。

虽然语言还不完全通畅,但笑声却格外响亮。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