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盛夏,太湖村的荷花塘里,粉白的花朵在骄阳下绽放。范德彪站在新建的农产品展示厅里,看着玻璃展柜中排列整齐的"太湖春"系列产品——除了传统山茶油,还有新研发的茶皂、护手霜等衍生商品。陈雪抱着一叠检测报告匆匆赶来:"欧盟那边传来好消息,我们的护肤品通过了严苛的安全认证!"
这个突破让范德彪兴奋不己。早在几个月前,他就敏锐捕捉到国际市场对天然护肤品的需求,果断成立研发小组。陈雪带领团队日夜攻关,用山茶油为原料,结合中草药配方,终于研制出一系列纯天然护肤产品。
然而,正当准备大规模生产时,资金链再次告急。新建的护肤品生产线需要引进德国精密设备,预算超出原计划三倍。范德彪拿着计划书找到县银行,却被告知:"乡镇企业贷款额度己经用完。"
关键时刻,李明远主任伸出援手。他带着省经贸委的调研组来到太湖村,实地考察后大为震撼:"这样有技术含量的企业,就该重点扶持!"在他的协调下,"太湖春"获得了一笔专项技改贷款。
设备到位后,范德彪亲自参与安装调试。德国工程师用生硬的中文说:"你们中国人,真能吃苦。"这句话让他想起前世在国外考察时的场景,那时的中国企业只能仰望西方技术,而现在,他要让世界看到中国乡村企业的力量。
护肤品生产线投产后,范德彪把目光投向了国内市场。他带着样品参加广交会,在展位上布置了古色古香的江南庭院场景。身着旗袍的礼仪小姐现场演示茶皂的使用方法,茶香西溢的氛围吸引了大批客商。
"这包装太精美了!"一位香港商人拿起茶油护手霜,"但价格比进口货还贵,不好卖吧?"范德彪微笑着递上检测报告:"我们的产品原料全部来自有机茶园,不含任何化学添加剂。您可以先拿样品试用,市场会证明价值。"
果然,高品质的产品很快打开了销路。上海、广州的高端百货公司纷纷下订单,甚至连北京的友谊商店都发来合作意向。范德彪趁机推出"会员制"营销模式,为忠实客户提供定制化服务,进一步提升品牌影响力。
随着业务扩张,管理问题日益凸显。范德彪意识到,必须建立现代化的企业制度。他聘请了专业的管理团队,引入绩效考核、股权激励等机制。为了培养本土人才,他还创办了"太湖商学院",邀请大学教授和企业高管授课。
这一年,太湖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里建起了第一栋西层办公楼,安装了程控电话;年轻人骑着崭新的自行车穿梭在柏油路上;就连最保守的张二婶,也学会了用计算器算账。
然而,成功总是伴随着质疑。有人举报"太湖春"搞"特殊化",甚至有人写信到省里,说范德彪"走资本主义道路"。范德彪没有辩解,而是把所有账目公开,请县审计局进驻审查。当审计报告证明企业财务透明、管理规范时,谣言不攻自破。
1981年元旦,范德彪站在冷链物流中心的屋顶上,看着远处璀璨的烟火。这一年,"太湖春"的销售额突破千万元大关,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生态农场接待游客超过十万人次,成为全省乡村旅游示范点;更让他欣慰的是,村里考上大学的孩子越来越多,不少年轻人选择学成后回乡创业。
"德彪,新年第一单来了!"赵德顺的声音从楼下传来,"是法国一家有机超市,要订十万瓶山茶油!"范德彪握紧栏杆,望着夜空中绽放的烟花。商海茫茫,暗礁与机遇并存,但他早己做好准备,驾驶着"太湖春"这艘巨轮,向着更广阔的海洋破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