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溺水重生
1978年7月23日,太湖村的蝉鸣格外聒噪。
范德彪从浑浊的湖水中挣扎着醒来,鼻腔里充斥着水草的腐腥味。他盯着头顶晃动的蓝天白云,耳边是母亲李桂芳撕心裂肺的哭喊:"彪子!彪子你醒醒啊!"掌心触到岸边粗糙的泥土,指甲缝里嵌着的碎草茎硌得生疼,这真实的触感让他浑身一颤——不是梦,他真的回到了西十六年前。
前世的记忆如潮水般涌来。1978年那个闷热的午后,他在湖里摸鱼时被水草缠住脚踝,等被捞上来时早己没了气息。父亲范大海蹲在门槛上抽了整夜的旱烟,母亲抱着他的旧衣裳哭晕三次,弟弟德财从此辍学去镇上做学徒,妹妹桂花早早就嫁去了后山...而他,本该在2025年的春天,作为农业科技公司的创始人,在太湖生态农场的奠基仪式上致辞。
"彪子,你可吓死娘了!"李桂芳布满老茧的手在他脸上胡乱抹着,眼角的泪混着湖水滴在他胸前。范德彪这才注意到自己身上穿着打满补丁的蓝布衫,领口磨得发白,手腕上还留着去年割稻时被镰刀划的旧疤。抬眼望去,土坯墙的屋子里光线昏暗,墙角堆着半筐发霉的山芋干,弟弟德财正蹲在灶台前往锅里添水,妹妹桂花攥着他的衣角,眼睛肿得像核桃。
"娘,我饿。"范德彪突然开口,声音沙哑得不像自己。李桂芳愣了一下,忙不迭地去揭锅盖:"锅里还有山芋粥,娘给你盛热乎的。"看着母亲佝偻的背影,范德彪喉咙发紧——上一世,他首到临终前才知道,母亲为了给他凑学费,偷偷卖了陪嫁的银镯子,最后落得个风湿缠身的毛病。
喝完粥,范德彪借口去屋后散步,独自来到了后山。七月的太阳晒得人头皮发疼,可他顾不上这些,只顾盯着脚下的土地出神。太湖村依山傍水,土壤肥沃,前世他搞生态农场时做过土壤检测,这里的土质最适合种植水和湖羊草。而此刻,漫山遍野长着的却是产量极低的野稗子,山脚下的自留地里,父亲正弯腰侍弄着几垄稀稀拉拉的玉米。
"爹,"范德彪走过去,看着父亲被太阳晒得黝黑的脊背,"今年咱自留地别种玉米了,改种杂交水稻吧。"范大海手里的锄头猛地一顿,转头瞪他:"你脑子进水了?水稻是生产队的活,咱自留地向来种旱粮!"范德彪蹲下来,抓起一把土在掌心碾开:"爹,您看这土多黏,保水好,适合种水稻。我在镇上听说,县里农技站新来了一批杂交稻种,亩产比老品种高两成呢。"
范大海眯起眼,显然被"亩产高"三个字打动了。家里五口人,就靠两分自留地补贴口粮,去年闹春荒,全家吃了半个月的野菜糊糊。"可种子哪儿来?"他迟疑着问。范德彪心里一喜:"明天我去镇上,找农技站的同志问问,说不定能赊点种子回来。"其实他清楚,现在还没到推广杂交水稻的时候,但凭借前世的记忆,他知道邻县的农技站确实有少量试验种,只要能说动站长,就能拿到种子。
下山时,范德彪特意绕到湖边。夕阳的余晖洒在湖面上,泛着金色的波光。湖里的莲藕才刚冒芽,前世他开发的"太湖三宝"——清水蟹、莲藕、水,如今还只是藏在深山里的宝藏。他蹲下身,指尖划过冰凉的湖水,忽然想起后山的竹林里,此时应该长着不少鲜嫩的笋菌,这些在后世都是高价的山珍,在现在却只能烂在地里。
回到家时,母亲正在缝补弟弟的裤子。范德彪凑过去,从怀里掏出藏着的山芋干:"娘,明天我去镇上卖山货,换点布票回来。"李桂芳手里的针线抖了一下:"彪子,你才刚醒,身子虚..."话没说完就被范德彪打断:"娘,我都二十岁了,该帮家里分担了。"他指着墙上挂着的竹篓:"后山的笋菌正新鲜,湖里的菱角也快熟了,咱多采点,镇上的供销社收山货。"
夜里,范德彪躺在吱呀作响的木板床上,听着窗外的虫鸣,心里盘算着下一步计划。首先要解决的是口粮问题,杂交水稻必须尽快种下,然后是后山的竹林和湖滩,可以试着培育食用菌和菱角种苗。还有生产队的鱼塘,前世他记得队长王富贵一首抱怨鱼产量低,或许可以引进科学的养殖方法...
第二天清晨,天还没亮,范德彪就背着竹篓出了门。后山的雾气还没散,他借着月光在竹林里穿梭,很快就采了半篓笋菌。路过湖边时,顺手摘了些菱角,放进篓底垫着。走到村口,正好碰到早起的赤脚医生张建国,对方惊讶地看着他:"德彪,你身子好了?"范德彪笑着点头:"托张叔的福,歇了一晚全好了。我去镇上卖点山货,您要是有啥要带的不?"
张建国上下打量他几眼,忽然压低声音:"镇上供销社最近收中草药,你后山要是有金银花、夏枯草,采来能换好价钱。"范德彪心中一喜,前世他搞生态农场时,确实在山上发现过野生的中药材,没想到现在就能派上用场。"谢谢张叔提醒,我记着了。"
走在通往镇上的土路上,范德彪望着远处若隐若现的山峦,嘴角不自觉地上扬。这一世,他不仅要让自己家吃饱穿暖,还要让整个太湖村都富起来。那些在后世烂熟于心的农业技术和商业理念,即将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而他,将成为改变这一切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