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早春,随着一声清脆的锣响,"太湖春"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交易。开盘首日,股价便从发行价2.5元飙升至7.8元,交易大厅内人头攒动,股民们挥舞着单据,此起彼伏的报价声中,范德彪站在贵宾席上,望着电子屏上跳动的数字,内心却出奇地平静。他深知,资本的注入既是机遇也是考验,如何将募集的1.2亿元资金转化为企业发展的动力,成为当下面临的首要挑战。
上市后的第一场董事会上,股东们围绕资金用途展开激烈争论。部分股东主张扩大山茶油生产线,快速抢占市场份额;另一派则建议涉足房地产,趁着城市建设热潮分一杯羹。范德彪却拿出一份厚厚的可行性报告,手指重重落在"生物科技产业园"的规划图上:"我们要在山茶油的基础上,向生物制药、高端化妆品领域延伸。"他详细阐述道,研究院己成功提取出具有抗癌活性的山茶皂苷,若能建成现代化的提取车间,不仅能突破产品单一的瓶颈,更能打开高附加值市场。
反对声随之而来,一位来自香港的股东拍着桌子质问:"生物制药风险巨大,研发周期长,我们的股东能等得起吗?"范德彪不慌不忙地调出数据:"去年我们在护肤品领域的利润率达到42%,而传统山茶油仅为18%。资本市场看重的是未来,不是眼前的蝇头小利。"经过长达八小时的辩论,董事会最终通过了他的提案。
资金到位后,范德彪亲自挂帅生物科技产业园项目。他带着团队奔赴德国、日本考察设备,在慕尼黑的一家实验室里,当看到能精准分离活性成分的超临界萃取仪时,他当场拍板订购。设备运抵当天,天降暴雨,范德彪冒雨指挥吊装,硬是在48小时内完成了安装调试。三个月后,第一条山茶皂苷提取生产线正式投产,纯度达到99.6%,远超行业标准。
然而,技术突破只是第一步。为打开生物制药市场,范德彪带着样品跑遍全国各大医院。在上海瑞金医院,他蹲守三天才见到肿瘤科主任。当对方质疑山茶皂苷的临床效果时,他立即安排科研团队与医院开展联合实验。半年后,实验数据显示,山茶皂苷对癌细胞的抑制率达到67%,这一成果登上了《中华医学杂志》。消息传开,订单如雪片般飞来,连美国辉瑞公司都发来合作意向书。
在拓展新业务的同时,范德彪没有放松对传统产业的升级。他引入物联网技术,在茶园安装了温湿度传感器、虫情监测摄像头,通过手机APP就能实时掌握茶园动态。一次深夜,系统突然报警,显示后山茶园出现异常高温。范德彪立即组织人员排查,发现是灌溉系统故障,及时避免了一场大规模虫害。这套"智慧茶园"系统很快被推广到全国合作基地,带动上万户茶农增收。
1987年深秋,一场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席卷亚洲。国际油脂价格暴跌,"太湖春"的出口订单锐减30%。范德彪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将销售重心转向国内市场。他创新性地推出"社区体验店"模式,在各大城市的居民小区开设首营店,现场演示山茶油烹饪技巧,举办免费试吃活动。为吸引年轻消费者,公司还开发了便携装山茶油,搭配网红食谱在电视购物频道销售,单日销售额突破500万元。
危机中孕育新机。范德彪敏锐察觉到国内保健品市场的空白,决定推出山茶油系列保健品礼盒。他邀请中医名家研发配方,将山茶油与枸杞、红枣等中药材结合,打造出"养生三宝"套装。为确保品质,他在长白山承包了万亩药材种植基地,从源头把控原料。产品上市前,他亲自带队走访全国经销商,用三个月时间签下2000份订单。
这一年,"太湖春"实现营收8.7亿元,净利润突破2亿元,其中生物科技和保健品板块贡献了45%的利润。在年度股东大会上,当范德彪展示这些数据时,曾经反对转型的股东们纷纷竖起大拇指。散会后,他独自来到山茶林,月光洒在油亮的叶片上,仿佛跳动的金色音符。他知道,在资本的浪潮中,唯有不断创新,才能始终立于潮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