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席转头问戴苏理:“你们人口规划做了多少?”
戴苏理挠头:“我本以为到1980年有200万常住人口最多了,到2000年不超过500万人。
总书记测算很高,预测到1980年达到300万,2000年接近1000万,还说特区肯定是特大城市、计划单列市,不能按一般地级市500万的标准衡量。
现在我们进一步研究并找专家论证,未来到底数字有多大,数字不同决定工程量的大小与方案选择。
井泉同志告诉我,春节前会给瓜港累计送16万人过来,先突破80万,让我们抓紧把接收能力强化下。
我们也在嘀咕,如今年就破80万,那到1980年可能真不止200万,得往300万级规模靠拢。
一旦1980破300万,那2000年可能真会有1000万人……”
主席身边众人面面相觑:200/500万级别已大幅度超越想象,300/1000万人更让人瞠目结舌。
汪东兴暗自嘀咕:“这么小的地方能安排1000万人?”
主席没吭声,他也吃不准这数字到底能不能实现。
如果按特区标准,达到后世深圳水平,别说1000万,2000万都有;而深圳不过区区2000平方公里。
问题在于,深圳有广东和庞大的中国为腹地,瓜港靠什么?
靠周围一圈中东国家么?
李井泉的工作能力他相信,说要给16万,那就一定会安排到16万。
上任移民委主任后,李井泉动作力度持续加大,磨磨蹭蹭动作不力的县地级干部,明显挨了批评甚至当面训斥。
李井泉不是一般地骂人、批评人,也会创新工作方法。
上任后没多久他去开会,听专家们在讨论广东肇庆的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国首个,1956年设立)工作,强调要减少人类活动、保护自然生态等因素。
一般干部对这种不属于自己分管、不属于本辖区的业务听过就算了解,不会特别往心里去,毕竟现在有环保意识的官僚委实不多。
作为执行力MAX的官僚,李井泉脑子一转就憋出好办法:通过划自然保护区的办法把人强行迁走,自然保护区内哪个官僚不把人搞走,就地撸掉!
上任不到5个月的李政委带着专家组实现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跃进:湖北神农架、四川卧龙、贵州梵净山、河南鸡公山、云南西双版纳如雨后春笋般地批复并得以设立,且所有自然区域都比元时空要大不少,可划可不划统统送进去。
设立自然保护区红头文件下达的第二天,国家移民委要求把人迁走的文件立即同步送达省政府,且是电话通知、网络文件、纸质文件三管齐下,你连装看不见、不知道的机会都没有。
虽说自然保护区内其实人也不多,但搜刮搜刮还是能送走一批人口的。
李井泉又想起当初派民兵搜山检海弄空的大凉山,缠着专家们“沟通”,要求把大凉山也划入自然保护区。
其实大凉山不怎么符合条件,但李主任作为中央领导如此支持自然保护工作,专家们不能不卖面子,挖空心思做了方案,以保护亚洲金猫栖息地为名,把大凉山也给安排上。
有“科学依据”在手,李井泉立即给继任省委书记的廖志高打电话,让他赶紧把大凉山汉族也统统迁走,特意强调早期迁走后来旁边偷偷摸摸混进去的继续迁空,一个不留,要保持“回头看”高压。
廖志高哭笑不得,答应照办。
中央到底锻炼人,以前啥生态保护也不懂的李井泉,不到半年都学会设自然保护区了。划6个还不过瘾,李井泉又让下面再多留意留意,看还有啥能划的,全给扒拉进去。
不一定要划有人的地方,没人但重要的保护区也要划,以免让人误解,以为李井泉划保护区就是为移民,工作思路应该反过来:为更好保护环境才移民。
李井泉亲自带人去山东沂蒙、广西大山、湘西山区、福建山区等地方看望慰问群众,要求省委省政府赶紧把人全迁走,不迁走就属于“忘本”,通过现场施加道德压力的办法,让省委分管领导承诺答应尽快安排动迁。
除此之外,李井泉在请示林冠华、总理同意并获得他们签字同意后,又拉上纪委、审计署直扑民政部,调阅最近15年来的救济与赈灾纪录。
纪委与审计署目标是抓蛀虫,李政委对腐败分子不太关心,他最关心哪个县、地总需要申请救济,说明那地方风水不好,派人下去看到底属实与否,属实就干脆人全迁走得了,不属实就说明有害虫!
这套组合拳打下来,要么打靶名单多几个,要么迁移名单多几十万,反正绝不走空。
确实也有人看不惯他的做法,去主席这告状,哪怕主席出访都发电文过来,主席也无可奈何,只能让秘书回复:“现在我不管事了,你找总书记和总理汇报就行……”
这话说了等于没说,谁不知道李政委现在是二六系第一号干将?以前发改委/工业委一手遮天,现在风头轮到移民委了。
主席问张光斗:“如果真有1000万人口,你怎么看?”
“我真没想过居然会考虑这么多人。”
张光斗挠头,“真有1000万,那小方案估计不够用,得上大方案。
假设按1000万人匹配,运河可能还得再论证一番。
我个人倾向于160米宽、7-7.5米深,淡水湖也别改了,直接疏通成河道便于船只上下行并直接入海。”
张光斗给了几条简单依据。
首先,电力工业必须快马加鞭,210万KW肯定不够,至少得加到1000万KW,如此一年下来至少需要1200万吨煤炭,按传统方式用海轮运到主港然后再通过公路、铁路分拨就显得吃力,反正煤炭从塔尔煤田直接调取,就用万吨级专用货轮直接送到火电厂内河堆栈;
其次,粮食供应是大问题。瓜港需要完全外调粮食,1000万人再加流动人口,一年需准备800万吨各类粮食,直走内河线卸货;
同理,石化工业必然持续扩容,好在瓜港离核心产地近,万吨级油轮内河卸货会更方便。
他列举了林林总总的生活物资,意思可把瓜港水运分成两部分。
一部分从中国内陆运输而来用于满足周围集散并向苏联输入/输出,这必然是大型货轮,要进瓜达尔等几个大港;
一部分从周边调取,用于满足瓜港自身需要,因输送距离短,不需要大船,万吨轮足够用,直接进河港。
不管怎么说,当人口上升到1000万级别后,自身消耗将是非常恐怖的数字,尤其瓜港作为一个压根不产粮食、不产煤炭、不产原油,全都依赖就近调拨的大型工业城市和商贸中心,吞噬能力更吓人。
这么搞的话,重载铁路或货运专线压力就小得多,内河航运能解决很多原本依赖公路、铁路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