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2月20日,刘家屯的灵泉商学院里,年轻学员们正激烈讨论着企业多元化战略。刘鑫站在讲台上,身后的黑板上画满产业图谱:纺织、食品、金融、海运......但他的目光却聚焦在核心枢纽新任务上:突破单一产业依赖,实现裂变式发展。
"我们需要新的增长点。"刘鑫从空间取出一个玻璃器皿,里面悬浮着用灵泉培育的微型植物,"生物科技,将是下一个战场。"当天下午,他启动"物资置换"功能,用十吨灵泉稻米和全套智能纺织设备,从国外科研机构换来了基因测序仪和植物培养箱。
2月22日,灵泉生物实验室正式成立。刘秀芳带着从省城请来的生物学家,开始研究灵泉对植物基因的影响。他们发现,灵泉浸泡过的种子,DNA链中出现了未知的碱基对,这或许是其高产、抗病的根本原因。刘鑫立即决定,以灵泉水稻为基础,研发超级杂交稻。
实验并非一帆风顺。前三次杂交尝试均以失败告终,培育出的稻种要么无法生长,要么产量骤降。刘鑫钻进核心枢纽,查阅古籍中关于"灵泉育种"的记载,终于找到关键:需要在月圆之夜,用灵泉混合露水浇灌。2月25日,当改良后的稻种在试验田抽穗时,穗粒数比普通水稻多出近三倍。
在生物科技取得突破的同时,刘鑫将目光投向能源领域。他用启明菇和灵泉丝绸,从德国换来一套太阳能板生产设备。但传统太阳能板在阴雨天效率极低,刘鑫再次启动灵泉改良功能,将灵泉中的特殊矿物质融入硅片。改良后的太阳能板不仅能在弱光下工作,还能将多余能量转化为生物电能储存。
2月27日,刘家屯的屋顶上铺满了深蓝色的太阳能板。这些板子在夜间会发出柔和的蓝光,形成独特的夜景。更神奇的是,灵泉驱动的储能系统能保证全村三天不断电,多余电力还能供应周边村庄。
纺织和食品产业也在悄然变革。刘鑫将生物科技与智能技术结合,开发出"灵泉智能农业系统":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气候数据,自动调节灵泉灌溉量;食品生产线引入机器人,用灵泉识别技术检测产品质量,误差率降至0.001%。
在服装领域,灵泉推出了全球首款"生物感应服饰"。这种衣服内置灵泉培育的生物芯片,能实时监测心率、血压等健康数据,并通过灵泉网络上传至手机。产品一经发布,便接到来自欧美医疗机构的大额订单。
2月29日,灵泉集团召开战略发布会。刘鑫向媒体展示了生物科技、新能源、智能产业的最新成果,宣布成立"灵泉创新基金",每年投入千万资金用于研发。消息引发轰动,集团股价再次暴涨,吸引了全球投资者的目光。
但快速扩张也带来管理难题。新成立的子公司各自为政,资源调配效率低下。刘鑫果断推行"矩阵式管理",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又从空间置换来先进的ERP系统,实现财务、生产、销售的一体化管理。
3月1日,刘家屯的产业园区里,生物实验室、太阳能工厂、智能车间鳞次栉比。刘秀芳看着新的财务报表,激动地说:"小鑫,多元化业务占比己经超过50%!"刘鑫站在核心枢纽前,光屏上的新任务闪烁:应对技术垄断危机,构建自主知识产权体系。他知道,产业裂变只是开始,真正的挑战在于保持创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