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零聚宝锅:风雪年代的逆袭
六零聚宝锅:风雪年代的逆袭
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 > 六零聚宝锅:风雪年代的逆袭 > 第42章 1964年·霜降铸魂

第42章 1964年·霜降铸魂

加入书架
书名:
六零聚宝锅:风雪年代的逆袭
作者:
一只颓废的大肥焦
本章字数:
3050
更新时间:
2025-04-27

十月的寒霜染红了鹰嘴崖的枫叶,柳树村的农技学校里,范德彪正用聚宝盆兑换的地球仪向学员们讲解"因地制宜种植法"。地球仪被罩在竹编的"天球仪"外壳中,经纬线化作二十八星宿的轨迹,引得外村来的年轻社员们纷纷凑近:"范老师,这星宿图和种地有啥关系?"

"老辈人说'观星知时节',"范德彪转动"天球仪",指针精准指向本地经纬度,"咱们村坐北朝南,就像星宿里的'北斗护田',所以种庄稼得顺着地势走......"他的声音混着窗外的风声,将现代地理知识编织成充满诗意的农耕传说。唐思甜抱着丰收坐在后排,孩子正用塑料蜡笔在纸上涂鸦——那支蜡笔是聚宝盆最后的兑换物之一,笔杆缠着麻绳伪装成竹制。

霜降前日,一封加急电报打破了平静。省革委会要求柳树村派出技术骨干,支援西北荒漠地区的治沙垦荒。范德彪盯着电报上的"绝密"二字,想起聚宝盆兑换的《沙漠农业手册》里记载的滴灌技术和耐旱作物培育法。当晚,他召集社员们围坐在晒谷场的篝火旁,跳动的火焰映照着二十几张坚毅的面孔。

"西北的沙地能把人埋了,"赵铁柱磨着红缨枪,枪尖在火光中泛着冷光,"但咱们有法子!"他从怀里掏出用树皮装订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着范德彪传授的改良版治沙经验,"把麦秸秆编成网格固沙,再用'地气引渠'聚水......"

范德彪点头,展开用聚宝盆复印纸绘制的治沙图纸。那些原本标注着现代术语的图表,早己被改成"五行锁沙阵"和"乾坤蓄水法"。"这次去西北,"他将图纸分给骨干社员,"咱们不仅要治沙,还要把柳树村的法子种在那儿。"他没说的是,图纸里暗藏着聚宝盆兑换的高分子保水剂使用说明。

十天后,一支由十五人组成的"治沙先锋队"踏上西行的火车。范德彪和唐思甜站在站台上,看着虎娃将用荧光布缝成的"平安符"塞进背包——那布料在暗处会发出微光,被队员们称作"老辈人的护佑"。火车鸣笛时,丰收突然挣脱唐思甜的怀抱,挥舞着小手大喊:"锅!锅!"惹得送行的人群既心酸又想笑。

西北荒漠的寒风比预想中更凛冽。先锋队抵达后,发现当地的盐碱地寸草不生。队员们按照范德彪传授的法子,先用柳条编织成网格覆盖沙地,再将聚宝盆兑换的耐盐植物种子混着草籽撒下。白天,他们用伪装成传统木车的手推车运送改良土壤的材料;夜晚,围坐在篝火旁,将现代治沙技术编成民谣传唱:"柳条编网沙不动,草籽入土根相连......"

三个月后,一封盖着西北治沙指挥部公章的表扬信寄到柳树村。信中写道:"柳树村的'古法治沙'成效显著,荒漠中己现绿洲雏形。"范德彪读着信,想起聚宝盆锅底曾出现的齿轮与道路交织的锈斑图案,突然意识到,那些藏在传统外衣下的智慧,正在跨越地域生根发芽。

冬至前夕,先锋队凯旋。虎娃的棉帽上结着冰霜,却兴奋地展示着照片:金黄的胡杨树苗在网格中挺立,远处的蓄水池反射着阳光——那是用聚宝盆兑换的防渗膜建造的。"德彪哥,"他的睫毛上挂着冰碴,"西北的老乡说,要把咱们的法子刻在石碑上!"

当晚,全村在晒谷场举办庆功宴。范德彪将那口铁锅架在篝火中央,锅里煮着用聚宝盆兑换的优质大米熬成的稠粥,香气混着烤羊肉的焦香飘满村庄。他举起陶碗:"这锅粥,敬咱们的先锋队,也敬所有敢和老天爷较劲的庄稼人!"

人群中爆发出欢呼声,唐思甜抱着丰收站在火光边缘,看着丈夫被社员们高高抛起。孩子拍着小手,掌心的胎记在火光中格外明显。远处的鹰嘴崖笼罩在夜色里,而柳树村的灯火如同繁星,将希望的光芒洒向更辽阔的天地。

此刻的聚宝盆安静地躺在祠堂供桌上,锅底的锈斑己悄然组成展翅翱翔的雄鹰图案。它不再是需要藏掖的秘密,而是化作了一种精神——一种在困境中求变、在传承中创新的力量,从这方小小的村落出发,向着更遥远的未来,继续书写属于这片土地的传奇。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