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先生拿起沈青云的那首诗,缓缓念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此诗看似浅白,实则意境深远,蕴含着对春光易逝,生命无常的淡淡哀愁。‘不觉晓’三字,写尽春眠之酣畅。‘闻啼鸟’,则以声写静,更显春晨之宁谧。‘夜来风雨’,点出无情摧残。‘花落多少’,则以问句作结,引人深思,余味无穷。”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在场的学子,沉声说道:“诗者,言为心声。辞藻华丽固然可喜,然则真情实感,天然意趣,更为难得。沈青云此诗,虽无惊人之语,却能以平常之景,抒发不平常之情,此乃诗家之正途也!老夫以为,此诗当为今日诗词之冠!”
周先生此言一出,满堂皆惊!
谁也没想到,周济安先生竟然会给这首看似“简单”的小诗如此高的评价!
刘承彦老夫子的脸色顿时变得有些难看,他张了张嘴,想反驳几句,却又不知从何说起。毕竟,周先生在诗词鉴赏方面的造诣,远在他之上。
李慕白更是气得脸色发青,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精心准备的得意之作,竟然会输给这么一首“打油诗”!
沈青云看着周先生,眼中充满了感激。他知道,周先生这是在力挺自己,也是在维护真正的文学风骨。
诗词环节过后,便是经义问答。
这个环节,更是李慕白等人准备“围剿”沈青云的重头戏。
他们事先打探到,今日主考经义的,正是刘承彦老夫子。而且,刘老夫子似乎也得到了李员外的“授意”,准备了一些刁钻古怪的题目,专门用来为难沈青云。
果然,轮到沈青云回答问题时,刘老夫子便抛出了一个极其生僻的《春秋》公羊传中的典故,要求沈青云解释其微言大义。
这个问题,别说是沈青云这个刚入学不久的旁听生,就算是甲字班那些学了多年的正式学子,也未必能答得上来。
李慕白等人见状,都露出了幸灾乐祸的笑容,等着看沈青云当众出糗。
沈青云眉头微蹙,他确实对《公羊传》涉猎不深,这个典故也只在周先生的藏书中偶然翻到过,印象并不深刻。
就在他凝神思索之际,眼角的余光忽然瞥见,坐在他不远处的林墨轩,正悄悄地用手指在几案上比划着什么。
沈青云心中一动,仔细看去,只见林墨轩比划的,正是那典故出处的篇名和几个关键词!
是林墨轩在提醒他!
沈青云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知道,林墨轩这样做,是冒着被先生发现,甚至被逐出学堂的风险的!
他深吸一口气,努力回忆着周先生藏书中关于那个典故的零星记载,再结合林墨轩的提示,渐渐地,思路清晰了起来。
他定了定神,朗声开口,将那典故的来龙去脉,以及其中蕴含的褒贬之意,虽然说得还有些磕磕绊绊,但大体上却也阐述得八九不离十。
刘承彦老夫子听完,脸上的表情像是吞了苍蝇一般难看。他怎么也没想到,这么生僻的问题,竟然也没能难住这个乡下小子!
李慕白等人更是气得咬牙切齿。
周济安先生则抚须而笑,眼中充满了赞许。他知道,沈青云能答出这个问题,固然有林墨轩的帮助,但更重要的,还是他自己平日里博览群书,根基扎实。
经义问答环节,沈青云虽然没有像诗词环节那样一鸣惊人,但也凭借着扎实的功底和敏捷的才思,有惊无险地过关了。
最后的环节,便是策论。
这才是文会的重头戏,也是最能体现一个学子真实水平和见识的地方。
今日策论的题目,是“论青阳县水利之兴修与农田之改良”。
这个题目,与沈青云之前改良犁铧,以及在下溪村推广识字时的一些思考,颇有相通之处。
李慕白等人看到这个题目,心中也是暗暗叫苦。他们平日里读的都是圣贤书,钻研的都是八股文章法,对于这种涉及具体民生事务的策论,实在是不太擅长。
他们写出来的文章,大多是些空谈理论,引经据典,却言之无物,缺乏实际的可操作性。
而沈青云,则如鱼得水。
他结合自己在下溪村的实践经验,以及从周先生那里学到的关于水利农桑的知识,洋洋洒洒,写下了一篇数千言的策论。
他的策论,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空洞的口号,而是从青阳县的地理环境、气候特点、以及当前农田水利存在的具体问题入手,分析得头头是道,条理清晰。
更重要的是,他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而微,却又颇具可行性的改进建议。
比如,他建议,可以根据青阳县多丘陵水网的特点,因地制宜,修建一些小型的陂塘堰坝,用以蓄水灌溉,防止旱涝灾害。
他还建议,可以组织村民,对现有的河道沟渠进行清淤和疏浚,提高水流的通畅性。
在农田改良方面,他则提出,除了推广新式犁铧,提高耕作效率外,还可以尝试引种一些产量高、抗病虫害能力强的水稻新品种(这些是他从周先生的藏书中看到的一些关于南方稻作的记载,结合前世的模糊记忆,进行的合理推测)。
他还大胆地提出,可以由官府出面,设立一个专门的“农学堂”,聘请有经验的老农和工匠,向村民们传授先进的耕作技术和农具改良方法,以此来提高整个青阳县的农业生产水平。
当沈青云将这篇充满了真知灼见的策论呈上去的时候,在场的先生们,包括那位一首对他心存偏见的刘承彦老夫子,都看得是目瞪口呆,赞不绝口!
“此子……此子真乃奇才也!”一位老先生激动地说道,“其见识之深远,思路之清晰,远非我等所能及啊!”
刘承彦老夫子虽然心中还有些不甘,但在事实面前,也不得不承认,沈青云这篇策论,确实是写得太好了!好到让他这个主考官都自愧不如!
周济安先生更是抚须大笑,眼中充满了骄傲和欣慰。他知道,自己这次,是真的捡到宝了!
文会的最终结果,毫无悬念。
沈青云凭借着那篇惊才绝艳的策论,以及在诗词和经义环节的出色表现,力压群雄,一举夺得了本次文会的头名——“会元”!
这个结果,让李慕白等人彻底傻了眼,也让整个青阳县学为之震动!
一个年仅八岁,入学不足半年的旁听生,竟然在高手如林的县学文会上,拔得头筹!
这……这简首就是个奇迹!
县令徐子陵大人,在仔细阅读了沈青云的那篇策论后,更是对这个少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当即决定,要亲自召见这位“青阳神童”,与他当面探讨一下青阳县的民生大计。
沈青云的名字,以及他那篇关于农桑水利的策论,像一阵春风,迅速传遍了整个青阳县城。
昔日的寒门稚子,如今,己经开始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文会结束后,周济安先生特意将沈青云叫到自己的书房。
“青云,今一鸣惊人,老夫为你感到骄傲。”周先生看着眼前的得意门生,脸上满是欣慰的笑容。
“多谢先生栽培。”沈青云恭敬地说道,心中也充满了喜悦。
周先生摆了摆手,神色却渐渐变得严肃起来:“不过,青云,你今日虽然风光无限,但切不可因此而骄傲自满,得意忘形。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你年纪尚小,根基未稳,日后要走的路,还很长,也很艰难。”
沈青云心中一凛,知道先生是在提点自己,连忙躬身道:“先生教诲,学生谨记在心。学生定当戒骄戒躁,潜心向学,不负先生厚望。”
“嗯,你能明白这个道理,老夫就放心了。”周先生点了点头,又从书案上拿起一份请柬,递给沈青云。
“这是县尊徐大人派人送来的,他想见见你,与你谈谈青阳县的民生之事。这可是个难得的机会,你可要好好把握啊。”
沈青云接过请柬,心中也是一阵激动。能得到县令大人的召见,这对于一个寒门学子来说,无疑是天大的荣耀和机遇!
“先生,学生……学生该如何应对?”沈青云毕竟年纪还小,面对这种场面,心中不免还是有些忐忑。
周先生微微一笑,眼中闪过一丝狡黠的光芒:“呵呵,你今日在文会上的那篇策论,不就是最好的应对吗?记住,不卑不亢,言之有物,以诚待人,足矣。”
“是!学生明白了!”沈青云用力地点了点头,眼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
他知道,自己的人生,从这一刻起,将要翻开新的一页。
青阳县的文会,只是他崭露头角的第一个舞台。
未来的路,还很长。
他,沈青云,将带着家人的期盼,恩师的教诲,以及自己那颗永不服输的心,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那个更加广阔,也更加波澜壮阔的未来!
“先生,那李慕白他们……”沈青云想起了文会上那些不愉快的插曲,有些迟疑地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