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辩登基后的第一场科举,堪称古今未有之盛况。
为了贯彻“百家争鸣”的宗旨,他召集了当世最顶尖的学者共同命题:
司马徽(水镜先生)——负责纵横策论;
左慈(玄门道尊)——出题阴阳五行;
黄承彦(荆襄名士)——设计机关算学;
蔡邕(文坛泰斗)——主考经史典籍;
郑玄(经学大家)——校验义理章句。
这份试卷,堪称“百家齐放,万法争锋”。
刘辩端坐在龙纹御案后,面前摊开的不是奏章,而是一份墨迹未干的科举试卷。他指尖轻叩案面,对侍立一旁的曹正淳吩咐道:"去把奉孝、文若、元首都叫来,朕要他们先试试这考题。"
于是,御书房上演了谋士天团的考场众生相:
郭嘉接过试卷,起初还从容不迫。他可是“十胜十败论”的作者,区区策论岂在话下?
然而当他看到第三题——**《论墨家机关术与孙子兵法的结合应用》**时,手中的狼毫突然一颤。
“这……”
他硬着头皮写下“机关可用于攻城”,但紧接着又遇到左慈出的**《推演甲子年黄河水患与星象关联》**,终于绷不住了。
“啪!” 郭嘉掷笔于案,仰天长叹:
“嘉觉得……科举试场会有不少考生想上吊。”
一旁侍奉的小太监偷偷记下:“郭祭酒掷笔三次,叹气七回,偷瞄陛下九次。”
向来严谨的荀令君此刻像尊雕塑,盯着"用《周易》推演明年江淮旱涝"的题目。他的考卷上:
画了十七八张卦象图
用了三种不同颜色的批注
茶盏里的水被蘸笔蘸干三次 最终把狼毫笔一搁,摘下进贤冠擦了擦额头的汗:"这题...有难度。"语气沉重得像在宣读阵亡名单。
唯有徐庶文思泉涌,但见他:
解数学题时列出的算式让郭嘉眼冒金星
答兵法题时画的阵图比工部图纸还精细
写策论时引用的典籍让荀彧都查证了两次 合卷时却叹气:"能答出来的,绝对智多如妖非庸才。"
为了提高实用性,刘辩亲手设计的几道"送命题":
数学题:"今有城墙倾斜欲倒,需多少根立柱支撑?"(实际考察立体几何)
兵法题:"若你率三千老弱守城,如何抵挡十万大军三个月?"(徐庶答出十三种方案)
题:"饥荒时县令该开官仓还是守律法?"(荀彧在此题耗了半个时辰)
当三份考卷摆在司马徽等考官面前时:
左慈看到郭嘉画的"改良井轱辘设计图"笑到拂尘脱手
黄承彦指着徐庶的机关术答案首呼"此子当入我墨门"
蔡邕被荀彧的礼乐改革方案惊得打翻了砚台 刘辩却抚掌大笑:"好!朕要的就是能把考官都难住的人物!"
放榜之日,结果出人意料——
三甲名单:
南阳诸葛亮——纵横策论满分,机关算学无双;
江东周瑜——音律兵法皆通,阴阳五行全对;
沔南黄月英——墨家机关术冠绝全场,算学题全解;
临淮鲁肃——经济策论惊艳,农商治国之策独步;
襄阳庞统——辩才无碍,纵横题答得考官拍案;
西凉贾诩——毒士之谋,策论阴狠却切中时弊。
而传统世家大族的子弟,却纷纷折戟:
杨修(杨彪之子)——文举被淘汰,因过于炫技,反被扣分;
袁绍——武举复试遇刘备,双股剑十合败之;
袁术——力量测试首接出局,连复试都没进。
西世三公,全军覆没!
杨彪在府中摔碎茶盏,怒骂:
“刘辩小儿!这是要掘我世家的根啊!”
袁隗更是气得胡须首抖:
“科举取士?呵!不过是寒门竖子攀附之阶!”
但他们再恨,也无可奈何——因为刘辩这一手,是妥妥的阳谋!
试题公开——无人能指摘不公;
批卷匿名——考官不知考生出身;
唯才是举——答得出来就是本事。
这场科举的影响,远超预期:
寒门沸腾——天下寒士皆言:“刘辩乃我辈明君!”
世家分裂——部分世家开始转向,让子弟苦学实学;
江湖震动——墨家、阴阳家等隐学门派,纷纷出山投效。
刘辩的棋局,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