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氏精明,别的不怕,就怕自己不能享福,更怕自己百年之后,大房不能风风光光,那她死也不能瞑目。
徐有德这番话,让她那颗本就偏向大房的心,彻底倒了过去。
“娘,您可得早做决断啊!”
徐有德见徐氏面色阴沉变幻,知道火候己到,趁热打铁地又加了一句,“这事儿拖不得,万一真让那小子冲撞了什么,咱们徐家可就万劫不复了!”
徐氏猛地一拍大腿,像是下了天大的决心:“对!你说得对!不能再让他读下去了!我这就去私塾,把他给拎回来!”
她说着就要起身,一副风风火火的模样。
徐有德见状,心中暗喜,知道这事儿成了大半。
不过,他可不能让徐氏这么鲁莽地冲出去。
他连忙拉住了徐氏胳膊,假意劝道:“娘,您老人家身子骨要紧,这点小事哪能劳动您大驾?让您儿媳妇去就行了,她腿脚利索。”
说着,他便急匆匆地出了堂屋,高声喊道:“文彦他娘!文彦他娘!快出来!”
李氏这会儿正在东厢房里,手里拿着针线,精心给宝贝儿子徐文彦绣着一个护膝。
听见徐有德在院子里扯着嗓子喊她,李氏走出去问道:“夫君,发生什么事了?”
徐有德一把拉过李氏,压低了声音,三言两语将刚才在堂屋里对徐氏说的话,以及徐氏的决定,添油加醋地跟她说了一遍,末了还特意强调:
“娘己经发话了,不让那小兔崽子再读书了!你赶紧去私塾,把他给我叫回来!”
李氏一听,眼睛顿时亮了起来。
不让徐飞读书了?这可真是天大的好事啊!
她早就看徐飞不顺眼了,一个小屁孩,整天仗着读了几天书,就摆出一副高人一等的样子,让她心里堵得慌。
现在好了,他读不成书,她儿子文彦就能少一个碍眼的竞争对手!
“当家的,你可真是太聪明了!”
李氏眉开眼笑,毫不吝啬地夸赞起自己的丈夫,“这招釜底抽薪,用得实在是妙啊!为了咱们徐家,为了文彦的前程,就该这么办!”
她也顾不上再绣荷包了,拍了拍手,兴冲冲地说道:“我现在就去!一定把那小崽子给弄回来!”
她走后,徐有德回过堂屋,对徐氏压低声音说道:“娘,您听儿子说,这事儿,咱们可不能这么嚷嚷出去。”
“飞儿精明得很,您要是首接去私塾闹,指不定他会怎么想,万一他到处乱说,说咱们容不下他,那不是让全村人误会咱母子吗?”
当然,更重要的是不能让人知道是他这个当大伯的在捣鬼。
否则的话,他颜面何存?
徐氏一听,觉得有道理,她可不想被人戳脊梁骨,更不想让徐老头知道这背后有徐有德捣鬼的影子。
她停下脚步,有些迟疑地看着徐有德:“那……那你说怎么办?”
徐有德眼珠子一转,计上心来:
“等秀娘接徐飞回来,到时候,您也别跟他提什么妖孽不妖孽的,那孩子嘴皮子利索,保不准会反咬一口。”
“您就首接跟他说,家里困难,供不起两个读书人了,让他别去念了,或者说,他身子骨弱,不适合苦读,让他回来帮衬家里,跟着文彦一起下地干活,磨磨他的性子。”
“嗯……”
徐氏沉吟着,觉得徐有德这个主意更稳妥些。
她一向习惯听大儿子的话,觉得徐有德脑子活络,想事情周全。
再说了,不让徐飞读书,让他干农活,既能给他找点“凡尘俗气”压压他那股子“邪气”,又能帮衬文彦,一举两得。
“好,就照你说的办!”
徐氏最终点了点头,眼神也变得坚定起来,“等他回来,我亲自跟他说!”
……
李氏麻利地上了牛车,一路哼着小曲儿,赶往了镇上的私塾。
阳光照在她那张略显刻薄的脸上,竟也显出几分得意洋洋的神采。
私塾门口,一个青衣小帽的书童正百无聊赖地打着哈欠。
见到李氏驾着牛车过来,便上前一步,例行公事地问道:“来者何人?寻哪位学子?”
李氏脸上堆起自认为和善的笑容,说道:“这位小哥,我是徐家村徐有德家的,来找我们家侄子徐飞,他在这儿念书呢。”
书童点了点头,转身进了私塾通报。
此时的徐飞,正对着钱大塾师布置下来的一道“咏雪”的诗题愁眉不展。
他虽有华夏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底蕴记在脑海,记忆力也远超常人,但在作诗这种需要灵感和意境的事情上,却总是有些力不从心。
钱大塾师此刻正慢条斯理地给其他几个学子讲解着一篇古文。
他眼角的余光瞥见徐飞那副苦大仇深的模样,忍不住在心里暗暗发笑。
这孩子哪都好,就是在这诗词一道上,似乎缺了点天赋。
就在这时,书童轻手轻脚地走了进来,凑到钱大塾师耳边低语了几句。
徐飞竖起耳朵,隐约听到了“大伯母”、“找你”之类的字眼,心中不由得一愣。
大伯母李氏?她来私塾找自己做什么?
钱大塾师听完书童的汇报,便对徐飞说道:“徐飞,你大伯母在外面寻你,许是家中有什么急事,你且出去看看吧。”
徐飞应了一声,放下手中的毛笔,起身走出了私塾。
果然,李氏正站在牛车旁,一见他出来,立刻满脸堆笑地迎了上来。
“哎哟,我的好侄儿,正在用功呢?”
“可把你给累坏了吧?瞧瞧这小脸,都瘦了。”
她说着,还想伸手去摸徐飞的脸。
徐飞不动声色地侧身避开了她的手,淡淡地问道:“大伯母,您找我有什么事吗?”
李氏脸上的笑容僵了一下,随即又恢复如常,说道:“是你奶奶,让你赶紧回家一趟,说是有要紧的事情跟你商量。你快别耽搁了,赶紧跟我上车回去吧。”
“奶奶找我?什么要紧事?”
徐飞皱起了眉头,心里的疑云更重了。
李氏越是催得急,他越觉得这里面有猫腻。
平日里,奶奶徐氏可没这么“要紧”地找过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