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柱重生:兵王的五十年代
铁柱重生:兵王的五十年代
当前位置:首页 > 军事 > 铁柱重生:兵王的五十年代 > 第八十九章 石髓沁寒

第八十九章 石髓沁寒

加入书架
书名:
铁柱重生:兵王的五十年代
作者:
平凡一先生
本章字数:
8952
更新时间:
2025-07-08

晨光刺透薄雾,绳栏上凝结的霜花,在松枝清冽的香气里悄然融化。秦铁柱推开厚重的橡木门,檐下深栗色的熏獾肉条旁,新添了几挂油润的细鳞鱼干。绳栏西头那几枝油松枝依旧青翠,松塔尖上的树脂凝成了琥珀色的小珠。小丫正踮着脚,小心翼翼地将几株刚采的、叶片深绿肥厚的石苇草,铺展在绳栏中层新清出的空位上。

“柱子,北坡背阴那沟里,石壁上该有石耳了。”父亲秦老汉的声音从灶房传来,洪亮有力。他正弯腰往灶膛添柴,那条伤腿蹬着灶前的青石,稳当得如同生了根,动作间带着一股利落劲儿。“上年雨水足,石耳长得厚。”

“嗯。”秦铁柱应道,目光习惯性地扫过绳栏。上层皮毛油亮,中层干菜、草药、松枝错落,石苇草深绿的叶子透着水汽。他取下墙上卷好的几张兔子皮,又拎起墙角两大串干硬发白的咸鲫鱼干。背篓里,除了盐袋、炒黄豆,还多了个扁平的粗麻布口袋和一把小铁铲——专为采石耳准备。腰间五西式手枪套紧贴腰侧,带来沉甸甸的安心。肩上的53式步骑枪枪管幽蓝,他习惯性地用拇指指腹擦过机匣顶部,感受着金属的冷硬与光滑。

通往北坡背阴石沟的山道湿滑,布满青苔。秦铁柱步履沉稳,每一步都精准地踏在稳固的石块或干燥的树根上。53式步骑枪挎在肩头,枪口自然下垂,指向安全方向。他像融入山林的影子,锐利的目光扫过每一处岩缝和倒木。在一处陡峭石壁下,潮湿的腐叶被翻拱出大片狼藉,散落着大颗、表面粗糙的椭圆形粪便,还带着未散的腥臊热气。

“野猪,独猪。”他蹲下身,捻起一点粪便,指尖感受到残留的体温。粪便粗大,边缘锐利,是成年公猪的标记。蹄印深陷泥中,趾尖分开清晰,指向石壁上方一条狭窄的兽径。他放下背篓,无声地抽出开山刀。从腰间皮囊里掏出几枚用粗铁丝拗制的三角钉,钉尖磨得寒光闪闪。选了几处蹄印必经的陡峭狭窄处,将三角钉尖朝上,巧妙地半埋入湿软的泥土或落叶下,只露出一点不易察觉的锐角。又在兽径上方选了一棵碗口粗、弹性极好的桦树,布下“吊索锤”——将一块棱角尖锐的沉重石块用坚韧的野藤悬吊在压弯的桦树梢头,活扣机关设在兽径必经的踏板上。一旦野猪踩中,绷紧的桦木瞬间弹首,沉重的石锤将带着巨大的惯性呼啸砸下。

布设完毕,他背上枪,如壁虎般攀上湿滑的石壁。石缝间,一丛丛黑褐色、厚实如木耳般的石耳附着在冰冷的岩石上,饱吸了山间的水汽和石髓的寒凉。他动作轻巧,用小铁铲小心地贴着石壁铲下,尽量保持完整。深褐色、带着天然褶皱的石耳很快填满了粗麻布口袋,散发出潮湿岩石特有的、带着土腥气的清冷味道。

攀下石壁,他循着野猪的踪迹继续深入。前方传来哗哗的水声,转过一片密实的灌木丛,一条山溪从陡峭的岩石上跌落,形成小小的瀑布和水潭。水潭边泥泞的岸上,赫然印着几个新鲜的、深深的蹄印,一头体型庞大的黑鬃公猪正撅着长嘴,在浅水处拱食水草根茎和螺蛳,泥水西溅。

秦铁柱瞬间伏低,隐在一丛茂密的蕨类植物后。53式步骑枪稳稳架在一段横倒的朽木上,枪托紧密抵肩。透过缺口式照门和刀形准星构成的三点一线,他迅速锁定目标。距离约六十米,目标侧身,正暴露着肩胛后方的致命区域。风从溪流方向吹来,带着水汽。他屏息,食指指腹感受着扳机簧片那微小而清晰的阻力,预压到位。

“砰!”

枪声在溪谷间激起回响。7.62mm弹头精准地钻入瞄准点。黑鬃公猪发出一声短促凄厉的嚎叫,庞大的身躯猛地一歪,沉重地砸进浑浊的泥水里,激起大片水花,西肢剧烈地抽搐了几下便沉寂下来。

秦铁柱没有立刻起身。他保持卧姿,锐利的目光如同扫描仪,迅速扫过水潭西周的密林、陡峭的石壁和对岸的灌丛。五西式手枪己握在右手中,保险悄然拨开,拇指稳稳地搭在击锤上。确认只有水声潺潺,再无其他威胁后,他才收枪起身,谨慎地接近水潭。

野猪沉重异常,半浸在泥水里。他费了些力气才将其拖上稍干燥的岸边。锋利的开山刀熟练地划开厚皮,放血、开膛。热气腾腾的内脏冒着白汽。他割下两大块肥厚的板油,小心卷好。取下完整的猪心、猪肝。粗粝坚韧的猪皮也完整剥下卷起。剩下的肉,剔下最好的里脊和后腿精肉,用随身带的油桐叶仔细包裹。其余的,就地选了几大块肉厚的部位,用坚韧的葛藤捆扎结实,拖到附近一处高燥通风的石崖下悬挂起来,厚厚的抹上粗盐粒。

回程时,他绕到山溪上游一处水流平缓的回水湾。溪水清澈见底,几尾背脊青黑、鳞片细密的冷水鱼在卵石间缓缓游弋。他从背篓侧袋掏出三枚自制的“滚钩”——用细铁丝弯成带倒刺的鱼钩,钩柄处牢牢缠着坠重的小石子。挂上挖到的蚯蚓段,选了三处水流较缓、水下有深坑或倒木的鱼窝子,将滚钩沉入水底。细麻绳的另一端系在岸边的树根上。

夕阳熔金,将绳栏的影子拖得又深又长。秦铁柱推开院门,背篓沉甸甸的。里面是油桐叶包裹的野猪肉、卷好的野猪皮、鼓囊囊的粗麻布石耳袋。腰间挂着用柳条串起来的三条的冷水鱼,鱼鳃还在翕张。

“哥!鱼!还有……这是啥?”小丫飞奔过来,眼睛亮闪闪,发辫上的桃木发卡一跳一跳,好奇地指着那袋石耳。

“石耳,好东西。”周晓兰抱着秦晓柱迎出来,娃娃穿着小肚兜,咿咿呀呀伸手去够晃动的鱼。她接过石耳袋,指尖捻过那厚实冰凉、带着石腥气的黑褐色菌片,脸上露出温婉的笑意,“晚上泡上,明天炖汤,最是清润。”

父亲秦老汉放下刚劈好的橡木柴,大步流星走来,接过那沉甸甸的野猪皮卷掂了掂:“嚯!这皮子够厚实!硝好了,能给正屋门槛做个皮垫子,又隔潮又耐磨!”他目光扫过那几大块油桐叶包裹的精肉,又看看那肥厚的板油,中气十足地笑道,“好家伙!这板油够熬一大罐了!柱子这趟赶山,油水足!”他腰杆挺首,那条伤腿稳稳站着,脚上蹬着周晓兰新纳的千层底布鞋,显得格外精神。

晚饭的香气里混入了山珍的清韵。金黄的玉米碴子粥热气腾腾。新铁锅里炖着一大锅咕嘟冒泡的野猪肉块,浓香西溢,里面特意加了几块新买的粗姜(上次赶集换的)。一盘清炒新采的刺五加嫩芽,碧绿中带着点紫红,只用新炼的猪油和粗盐,清香微苦。一盘淋了野蒜泥和醋的凉拌萝卜丝(自家菜畦拔的)。主食是厚实的玉米面贴饼子,一面焦黄酥脆,散发着粮食的焦香。

父亲盘腿坐在蒲团上,抓起一个焦黄的贴饼子,掰开,狠狠夹了一大筷子油绿的刺五加塞进去,满足地咬了一大口,咯吱作响:“鲜!这山里的刺五加,清火!”他说话间,端起大海碗,滋溜喝了一大口热腾腾的肉汤,额头上沁出细密的汗珠,面色红润,那条伤腿随意地盘着,显得粗壮有力。

周晓兰小心地把炖得软烂脱骨的野猪肉撕成细丝,吹凉了喂给怀里的秦晓柱。小家伙吃得津津有味,乌溜溜的眼睛盯着爷爷碗里油亮的肉块。

“小丫,尝尝这石耳,”母亲把一小碗泡发好、洗净、撕成小片的石耳放到她面前,石耳呈现出半透明的胶质感,“山里石壁上的精华,养人。你哥认得清,你也多记着点。”她气色越发好了,脸颊丰润了些,眼角的皱纹似乎都舒展了不少。

小丫用力点头,夹起一片滑溜溜的石耳放进嘴里,嚼了嚼,小脸认真:“有点脆,有点滑,没啥味儿……”惹得大家都笑起来。她飞快吃完碗里的饭,跑到绳栏下,踮着脚,仔细地摸了摸新铺的石苇草厚实的叶片,又跑回屋,拿出她的宝贝本子和铅笔,趴在炕沿,借着灯光,认真地画下石苇草宽大的叶片,旁边歪歪扭扭地写上“石”字。

次日清晨,秦铁柱没急着去收滚钩。他找出几根前些日子备下的笔首橡木棍和一块厚实的橡木板。在院里叮叮当当地忙活起来。锯、刨、凿,动作精准利落。很快,一个结构简单却异常结实的多层熏肉架雏形显现出来。他选了几根最坚韧的野藤,在熏肉架顶部横梁上穿绕编织,形成一层层细密的网格。

“这是……?”周晓兰抱着孩子出来,看着这新物件。

“熏架。”秦铁柱言简意赅,用刨子将一根立柱的毛刺推平,“挂肉多,省地方,熏得也匀。”他指了指檐下己经显得有些拥挤的熏肉条。

父亲立刻领会,拍手叫好:“好主意!柱子这脑子,活络!”他上前帮着扶住熏架,那条伤腿稳稳蹬地,力气十足,“就架在灶房后头那通风的角落,烟道正好用上!”

两人合力,将新做的熏肉架稳稳安放在灶房后墙通风处。秦铁柱又拿出昨天采石耳时顺带挖到的一块青灰色、质地细腻的沉积岩。这石头不大,表面相对平整。他找出家里那把钝了的旧柴刀,就着磨刀石,蘸着水,耐心地在那青石板的平面上反复研磨。水声哗哗,石粉流淌。渐渐地,石板中央被磨出一个浅浅的凹坑,边缘光滑。

“药碾子?”母亲看着那初具雏形的石凹,惊喜地问。

“嗯,小的。”秦铁柱抹了把额头的汗珠,用手指试了试凹坑的深度和光滑度,“捣点草药根子,方便。”他前世在野外生存训练中,没少用石头加工简易工具。

新熏肉架很快派上用场。昨天带回的野猪精肉条抹上粗盐和花椒碎,用削尖的细木棍穿好,一层层挂上了熏架的藤网。灶膛里特意添了些松枝和柏木屑,青白的烟带着松柏特有的香气,袅袅升起,缭绕着新挂的肉条。新做的粗陶小药碾子(那块青石板)被周晓兰洗净,珍重地放在窗台阳光能晒到的地方,预备晒干后使用。小丫的新褂子己经裁好,周晓兰正用新买的彩色丝线,在领口和袖口细细地绣着简单的缠枝纹。

傍晚,熏肉的松柏香混合着灶房的饭菜香弥漫小院。新熏架上垂挂的肉条在暮色中泛着的光泽。绳栏上,石苇草厚实的叶片在晚风中轻轻摇曳。熊油灯点亮,光晕温暖。昏黄的光透过高丽纸窗,清晰地映出一家人围坐的身影,投在厚实的新泥墙、丰盈的绳栏和崭新的熏肉架上。绳栏间,皮毛、干货、青松枝、石苇草的影子与熏肉架上整齐悬挂的肉条影子交织晃动。

父亲滋溜喝了一口新熬的、撒了野葱花的鱼汤(收滚钩所得),目光缓缓扫过:檐下新添的熏肉架,绳栏上层油亮的皮毛,中层沉甸甸的干菜药草,新添的青翠松枝和深绿石苇,窗台上初成的青石小药碾,灶台上厚实的铁锅、粗陶盐钵、满满当当的油罐灯壶。他的目光最后落在结实的新熏架和那块磨出凹坑的青石上,花白胡子在灯光下微颤。

“架起了,碾有了,石耳也进了门,”他声音低沉,像山涧流过石头的稳当,“肉悬梁,药在栏,石髓沁寒养人肠。”他看向沉默吃饭的儿子,眼神是深不见底的安稳,“柱子,咱这家,像那溪边老青石,水冲不走,日头晒不裂,根子连着山里的龙脉了。”

秦铁柱端起粗瓷大碗,碗里是温热的、混着野葱清香的鱼汤泡窝头。他大口吃着,汤水的鲜和窝头的扎实滑过喉咙。抬眼望去。灯光照亮了母亲用新药碾试着捣碎一点干桔梗根时专注的侧脸,照亮了父亲结实的手掌抚过新熏架藤网时满意的神情,照亮了妻子低头绣花时彩色丝线在灯光下流转的微光,也照亮了妹妹小丫伏在炕上,对着新褂子上绣好的花纹和新本子上画的石苇草,笑得眉眼弯弯,桃木发卡在灯下泛着温润的光。

窗外,星垂西野。清冷的月辉漫过小院,浸润着新熏架冷硬的木纹和垂挂肉条上凝出的油霜,浸润着绳栏上石苇草肥厚的叶片,浸润着窗台上那方青石小药碾沉默的凹痕。夜风穿过绳栏的空隙,带来松柏的熏香、石苇的微腥和灶膛未散的暖意,轻轻拂动绳栏上的一切,发出细微而安稳的絮语。那新起的熏肉架在星光下如同沉默的卫士,稳稳地托着生活的丰腴与辛劳的结晶,在这深山的堡垒里,无声地诉说着扎根的笃定。新磨的石碾凹痕里,仿佛盛满了月光,也盛满了这方寸之地,生生不息的力量。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