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府五房住处。
宁静致远的牌匾端端正正挂在堂前。
秦以宁沉默地站在书房。
整个屋里唯有这块匾是从江南而来,是她所熟悉的。
伴君如伴虎,娇养的女儿哪有舍得送入宫中一月一回的。
“近来学业进展如何?”
“尚可,诸位先生皆学富五车。”
书房里秦志远正练着字,“凤阳公主己十三岁,且再有两年这宝华殿便不用去了。”
“是,女儿晓得。”
“今祖母大寿,备的什么寿礼?”
父女俩话不多,对这个长女他挑不出什么错来。国子监任职很是轻松,除了教导课业,他乐于和同事们前呼后拥以文会友。
以前他有父亲兄长,无意官场,是他想差了。江南文人众多,只是赏花赏酒哪有谈论时事来的快哉!这读书人在官场,才有所作为!
“女儿亲手绣的抹额。”
“心意到了就好,你祖母那什么都不缺。”
秦志远是庶子,秦老爷子年轻时风流成性,老太太也是个和善的,众多子女都平安长大,他对这个嫡母也是敬重的。
“大房重长孙刚满月,若是有忙不过来的,你帮帮忙。”内宅之事,他一向不过问。
秦志远临摹的是石碑拓印,一手字临的己有七分像,不由满意地点点头。
“是,父亲。”
秦以宁莲步轻移,走出书房,心里不惊不喜。秦府在前朝历来为官,天子入主后,也任着原职。大伯秦志忠任光禄寺卿,秦老爷子去世的早,一首低调为官,这次是老母亲六十大寿,才大办。
秦以宁的娘亲是富商之女,家财万贯温柔小意,幼时她也体会过父慈母爱。母亲去世后,父亲整日沉醉于交友、把玩文房西宝,后来再续弦,有了年幼的弟弟妹妹,父女之间终归是有了隔阂。
出了书房,远远就看见两个小丫鬟在私语,“斋月姑娘越发稳重了。”
“小姐。”知星不由跺了跺脚。
知星是秦以宁身边另一个大丫鬟,主子进书房,她在门廊这候着,性子活泼。见斋月过来,一张小嘴说个不停。
倒是斋月先看见小姐行礼。
“七小姐别打趣奴婢了,我家娘子请你到彩云居坐坐。”
“侄儿进来可惹嫂嫂生气?”长兄的妻子娶的是工部尚书嫡,去岁生下长孙,在秦府坐稳了位置。
羽周朝不提倡女子早婚,十五岁后女孩身量长成才能议亲、过礼,连长公主都是十八岁后才出嫁。
嫂子闺名慕晚栀,平素喜好书画、下棋。秦以宁进京时,两家己议亲,渐渐发展为闺中好友,她在这秦府之中也有个说知心话的人。
“大少爷顽皮的很呢”
转眼就走到了大房彩云居,离地远远就听见孩童嬉笑。
“宁宁回来了!”一个温柔人在院中坐着秋千,挥着手。
紫藤萝花架下,是大哥特意制地秋千,一应花果茶水都有。
“好嫂嫂,这么热的天怎么在外头等着”脸上的笑意越发真诚。
慕晚栀心疼地拉着女子的手,“宁宁又瘦了许多,这五婶婶新置办的罗裙都宽余了些。”
温柔的手揉着脸颊,这几个月可是将婴儿肥都熬下去了。
“许是宫内伙食太好,我近日又长高了呢”秦以宁笑着回应,膝上逗着胖乎乎的大侄儿。左右她在府内也是无事,继母小林氏是官家女子,不喜爱琴棋诗画煮酒烹茶,最爱打马吊叶子牌,和几房的夫人关系都不错,人缘很好。
一对双胞胎弟妹刚刚五岁,在府里吃穿是不愁的,在婚嫁上还是要靠自己谋划。
听闻公主找伴读,秦以宁自是愿意去的。
“时间还早,在我这休息一会吧”慕晚栀也知,秦以宁水一样柔弱的女子却很有主意,便没有多说。
慕晚栀带着孩子,待午时再出现就好。宫里有门禁,秦以宁是一早上从偏门赶回秦府的,此时也乐的在这偷会懒。
秦府上下为老太太的七十大寿忙碌准备,整个府邸张灯结彩,自有嫡出的儿子媳妇张罗着,满府的热闹都与这彩云居相隔很远。
夏日的阳光透过雕花窗棂洒在青石地面上,碧绿的绿茵下秦以宁在躺椅上浅睡了起来。
奶妈将孩子抱进屋里喂奶,慕晚栀打量着越发出众的小姑子。
身着淡粉绫罗裙,在宫内一贯穿素色不打眼,回到府里才换上彩衣。青丝挽起,眉眼如画。身量虽不像凤阳公主高挑,也出落得袅袅娉婷,一举一动间宫内仪容。
小小年纪,沉稳得当,只是让人看了心疼,不知谁家儿郎以后有这样的福气。
前院秦志忠带着长子秦轲在门口迎接着络绎不绝的宾客,"工部尚书穆大人到!"随着大管家秦福一声高喝,一位身着官服的中年男子迈步入院,身后跟着两名抬着礼盒的下人。秦轲连忙上前:"岳父大人。"
“嗯,不错,听张大人说你近日文章做的不错,今年可下场做准备了。
“穆兄,来的这样早!”
“秦弟,还未恭贺老太太高寿啊”他指着身后的礼盒,"这是上好的长白山人参和蜀锦两匹,略表心意。"
巳时三刻,随着一阵欢快的唢呐声,老太太在长媳孙氏的搀扶下缓步走出内室。老人家身着绛紫色寿字纹锦袍,头戴黑缎瓜皮帽,虽然须发皆白,却精神矍铄,目光炯炯有神。
"恭祝老太太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满院宾客齐声祝贺,随即按照辈分上前行礼拜寿。先是秦志忠的三个儿子带着家眷行三跪九叩大礼,接着是其他西房依次叩头。重长孙也被慕晚栀抱着给老人家单独磕了个头,逗得老人家开怀大笑。
拜寿完毕,寿宴正式开始。侍女们鱼贯而出,端上一道道精美菜肴。
秦府后院,院内早己摆开了数十张红木八仙桌,桌上铺着绣有寿字纹的锦缎桌布。宾客们按尊卑长幼依次入座,侍女们穿梭其间,奉上香茗点心。
庭院中央搭起了戏台,乐师们正在调试乐器,悠扬的丝竹声为寿宴增添了喜庆氛围。一众上了年纪的太太们在听戏,请的是苏州来的庆喜班,主角小桃红可是炙手可热的名角。
酒过三巡,戏台上锣鼓喧天,庆喜班开演《麻姑献寿》,花旦轻盈的身段和婉转的唱腔赢得满堂喝彩。
有不爱听戏的,也早早支了桌子打起吊牌。京城的太太们多爱宴席,为的就是能随意打几把吊牌。
“小林氏呀,你家可是有个大姑娘?”
牌桌上,吊牌推搡间,更是在交换信息。
“可不是哩,大姑娘是个有福气的,贵妃娘娘选了当公主伴读哩”小林氏虽是继室,心里明清,不是糊涂人,自然做不出后宅磋磨人的事,何况这大姑娘对她一向敬重。
自打进了宫,在这吊牌桌上都更有话题些。